“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老 井 作者|周兴建 编辑|文姐 我离开金子老街已经四十年了,然而最忘不了那一口老井。 学校门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马路,马路外边有一条溪沟,溪水一直潺潺流入嘉陵江。溪沟两边是斜坡,种着密密匝匝的甘蔗。连接两沟甘蔗地是一座石板桥,过了桥,小路就成一个“Y”字形,一端指向九村十村,另一端通向我们学校和老街。 就在这个“Y”字的分叉路口,老井出现了。 其实,老井并不老。听说在解放前夕,是陈伯纯担任校长时“打”的。当时,陈伯纯名义上是校长,实际上是川东地下党。他常常白天主持国民党的校务工作,晚上就召开共产党人革命会议。合川县城的特务们嗅到了秀才造反的气味,就连夜派了一支分队悄悄潜入乡里,包围了学校。此时恰好是夏夜,陈伯纯恰巧没在校内黄桷树下乘凉,而是独个儿到溪沟边那一口老井旁提水洗澡去了。当他察觉到校内闹得鸡犬不宁时,急中生智,钻进甘蔗林快跑,并立即通知其他革命党人:金子沱八月武装起义的计划被暴露了,必须提前到七月。遗憾的是,这一场酝酿多日的红色武装起义貌似早产婴儿,当革命军占领了金子乡政府,准备与武胜县方向的华蓥山武工队会合时被打败了。 如今,金子沱红色武装起义的纪念碑屹立于学校一侧。 红色故事一边代代流传,老井水源一边仍旧甘甜清冽,常年潺潺不绝,供应学校及大半条街的人饮用。每天挑水的人,如溪水一样从没间断过,多半是成年男子的光荣。 我们在校读书时,虽没挑过水,却抬过水。它成了我们一项课外义务。 那时,全校几百号学生,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抽水机,伙食团每天中午都要给外村的同学蒸饭,包括部分老师的集体用餐,自然一切用水问题都得分派到各年级各班的学生,轮流负责解决。 我们是高七九级的学生,系学校最高年级,也是最后一届高中班。但同学年龄都不大,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14岁。轮到抬水的那一天,同学们一早到校,放下书包,两人自由结对。力气大的同学把守井口提水,小一点的同学负责抬水。 大家热情很高,似乎胜过读书的兴趣,没有一个同学偷工耍滑。但见各个咬着牙齿,挺着腰杆,踱着碎步,迎难而上,多少有点儿不能胜任的架势。特别是临时组合,两人前后脚步很难协调一致,总是踉踉跄跄、别别扭扭的。一桶水升上井时本是满满的,可经过爬陡坡,穿马路,再登上21级校门石阶,抬到厨房水缸时就“浪”得只剩半桶了,可谓“事倍功半”。 抬水过程,虽然辛苦,但大家干得很开心,更让人动情。 记得有个谢姓的女同学,皮肤白嫩,体型纤瘦,样似小家碧玉。抬水时扁担“溜肩”滑落,木桶被摔破。有个蒋姓同学见状,触景生情怜香惜玉,就见他舒展魁梧身型,两臂一挥,一手提一桶,省去扁担,一口气由井边一直提到缸里,帮她们完成了劳动任务,顿时博得了师生的一堂喝彩。 后来,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个人高力大的蒋同学兴起“作秀”,竟然赢得了谢同学的一片芳心,成就了他俩毕业后的一段“乡村爱情”。这可算是班上唯一的一对同学之恋,而这对于情窦未开的我来说,真是如梦方醒——原来爱情这东西,就像是小偷、溪水、井泉一样悄然涌出。 老井,那水,那景,那情,历历如昨。 作者简介:周兴建,重庆合川区瑞山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