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 辈 恩 情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长 辈 恩 情

作者丨孙易平    编辑丨文姐

我是60年代初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国家干部。父亲是烟台栖霞人,1933年2月出生在一个叫西李家庄的山沟里,爷爷奶奶都是农民,贫农出身,家里很穷。父亲是老大,姊妹6人。早年到几十里路外的蛇窝泊求学,奔波于两村之间。说起蛇窝泊这地方,与我们孙家有缘。父亲的姑姑(我们称姑奶奶)就嫁到镇驻地的蛇窝泊村,父亲上学路远也经常住到他姑姑家。他外婆家就在附近的南砦村,奶奶的娘家条件还算可以,是开酒坊的。奶奶这人,年青时聪明伶俐,毅然嫁给了朴实勤劳的爷爷。她在李家庄里声誉很高,经常帮助村民,当过‘’接生婆‘’,是个里外明白人。由于爷爷去世得早,奶奶早年就扛起了孙家重担,并把父亲兄弟几人抚养成人,其中培养出了考上中专的父亲和当兵入伍后成为军官的五叔,家中的二叔也成了小学教师。在我的记忆中,最为佩服奶奶的是,在六、七十年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她虽不识字,却只身一人凭着自信,辗转几次车来东营垦利看我们。以后每年都寄来些烟台特产(花生)给我们吃。我们长大成人后也多次看望她,每回到老家都有些亲切感,她总是拉着我们的手问长问短。直到2007年她安详地走了,寿年95岁。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建国初考取了莱阳师范学校,后列为优秀生被山东省检察署干校录用培训,1953年正式分配到了属于惠民地区的沾化县人民检察院工作。

当时的母亲是1956年中专毕业分到沾化县供销社工作的。她是德州平原人,1935年6月出生在一个下中农家庭。她上小学那个年代,正值全民抗战时期,因战争在本庄被迫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年小学。就这样,她在家庭的影响下,一个女孩子在那样纷飞的战争年代里,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求学,从郑庄小学、张新完小到恩县(今平原恩城)中学,1956年最终考取了山东(德州)供销合作干校,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在建国初期当地农村周边方圆几十里一个女孩子求学也是不为多见的。

1958年正值全国‘’大跃进‘’伊始,父母被组织调往当时很荒凉素有‘’孤岛‘’之称的垦利县(时称孤岛人民公社)工作。父亲留到了政法部门,母亲分到工业部,后又调至新华书店、粮食部门(直到退休)。我们兄妹4人只有大哥出生在沾化,因沾化靠海,当时还给他起了个乳名叫‘’海滨‘’。说到父亲,他是一位威严而又慈祥、朴实又可亲的老人。我们小时都很惧怕他,因他常年在外,一直在县直工作。但一到过年又盼着他带回些‘’礼物‘’(鞭炮、糖果),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奢求‘’了。到了70年代初,由于全国‘’砸烂公检法‘’、政法部门实行军管等政治因素,父亲被分流到建林公社任党委秘书。一年多后又回到县法院任民庭庭长。不久,全家从‘’孤岛‘’搬到县城我们就住在一起了。1979年又调回刚刚恢复的县检察院任起诉科长,后升为副检察长。1984年机构改革,在县政法委领导位置上直到退休。退后继续发挥余热,受聘于县法律事务所和县妇联任法律顾问。在他71岁时因病离开了我们,这使我们全家悲痛万分。到今年,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15年了。每到祭日、清明、十月初一、春节都到陵园祭拜老人家,以示教育传承子孙后代。

母亲更是为了我们兄妹4人,边工作,边抚养我们几个,直到长大成人各自建立家庭后,才分享着喜悦和快乐。母亲退休后,老有所乐,经常跳个广场舞、买个彩票充实自己的生活。她由于从小就喜欢数学,加上一辈子又从事会计工作,对数字特别敏感的缘故。尤其喜好研究历书(年历、千历、万年历),并印成了一本册子,供家人欣赏。她可随时张口就能说出百年或千年“某日是星期几”之类的答案,记忆力如此惊人,令家人赞叹不已。如今她已84岁了,是位伟大的母亲、慈爱的老人,是我们全家的‘’老活宝‘’、老寿星。现已子孙四世满堂,共有20多口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总之,父母这代人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国家干部,伴随着国家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历过数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始终做到信念坚定、勤奋工作、诚实做人,为我们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也是我们一生抹不去的永久记忆。

这里不得不提我的姥娘,我们兄妹几人从小都是她看大的。她早在50年代就随母生活,娘家是个较为富裕的地主家庭。娘家弟弟(我们称舅姥爷)考学出来分到济南铁路部门;娘家侄(我称表舅)也考上清华大学分到山东省冶金厅工作,干到处长位置,离休干部。我们从小就经常随姥娘去济南住一段时间,每次印象都很深,他们也经常来垦利看我们。记得有次舅姥爷来我们家,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他意味深长地给我讲了很多做人和处理关系之道,其中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句‘’在外不要议论别人‘’之言,一直是我为人处事的一条‘’遵言‘’。姥娘这人,是位坚毅刚强、做事果断、有思想的人。自己虽未上过学,但她坚信‘’读书才有出路‘’之道,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战争年代就把当年的母亲送去读书,的确不易。现在看起来,她是位了不起的老人家。姥娘这辈子含辛茹苦,一直把我们兄妹4人抚养长大成人,心中充满着感激。她老人家却未能享受上我们的报答养育之恩和晚年的清福,1980年冬因病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从此,我们坚持每年祭拜老人家,我也时常梦中想起她,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孙易平, 山东栖霞人,生长在东营,近年致力于姓氏文化研究,现为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齐鲁姓氏文化与家风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主编,东营市作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