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河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故乡的河

作者丨大白

作为一个长期在外生活的人,每每回想起故乡,旧时的风景,儿时的玩伴,曾经的时光总是能够在脑中清晰地自动播放。离开故乡的时间愈久,回味起来的时候愈是思绪万千,陡生历久弥新之感。年纪愈长,回想的频次也日渐增多,说起故乡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仿佛如数家珍。回忆中的酸甜苦辣、嬉戏打闹、惊险刺激却总也绕不过那一弯不知流淌了多少年的河。

说到真正的故乡,也只是隶属于洱源县所辖范围内一个小镇中的村落。所幸的是这四面环山的小小盆地,一方水土还算平坦,山水相依,开门便是一幅山水田园的图画。故乡的河便是这画中的一笔,安静地徜徉在村子的东边。河两边是纵横交错的田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勤劳的人们总是能够充分的利用每一寸沃土,河水顺流而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世人。许是时间过得太久了,大家都忘了它真正的名字,口耳相传的都是“大河”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称呼,直到近几年从政府发布的文件才得知了它的真名——梅茨河。

梅茨河起源于村子北边的海西海,说是海,其实是地层断陷溶蚀形成的天然淡水湖泊。也许是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人们对大海充满了太多的向往,但凡稍微大一些的淡水湖就会被称之为海的缘故吧。其面积并不大,三面临山,山中树木成林,一面临坝,湖中有“海映山奇观”,乃明清时期鹤庆府的八大景之一。梅茨河发源于此,全年水量充沛,顺流而下,流经了县里主要的农作物产地,最后同凤羽河一道汇入洱海。在大理关于水的美景之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洱海,其与风为伴,以山为友,又有花相衬,风花雪月之意大抵如此。

流经村里的其实是一条小河,正是梅茨河的分支,从我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小时候河水很清,在阳光下河底白色的碎片都会晃眼;鱼儿更是无处藏身,只是游得太快,徒手始终无法抓到。家里的老房子就在小河的旁边,河两边是很自然的泥土堤坝,除了庄户人家的墙角,通常都会有自家的小菜园子,因为灌溉便利,蔬菜、果树都长的很好,经常大丰收。许多人家在河梗边都修建了小台子,以便取水洗衣做饭。在我们家附近的这一段呈S型,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竹林,不管春夏秋冬都郁郁葱葱。风吹过的时候,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响声,那是一种宁静中的动,小时候觉得害怕,现在想来乃是难得的天籁之声,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等到我开始上学时候,我们也已经搬离了原来的老房子,出来自立门户了。我也已经需要跨过小河,再走到大河边,沿着河梗跨过比我年纪大的多得多的石桥才能到学校。就这样走了7年,完成了小学的学业。那时候大河的两边都是稻田,河梗大都是自留地,河的西边是一条主要的干道,连接着各个村落之间的交通,也是我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这条土路并不平坦,相对于村里的路算是比较宽的了,每年七八月雨季来临的时候,都需要各家里出男丁到山上挖风化沙填路才能保证一季的道路畅通。雨季来临的时候,河里的水位会涨得很高,后来听奶奶说起来才知道,我从未谋面过的村长爷爷,就是因为当年河水太大,赶着回家报信,路上突发心脏病而去世的。

印象里的河边大都是绿绿的青草和刺篱笆,也能看到几棵高大的白杨和桉树,真的宛若哨兵,挺拔直溜。每年夏天到来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脱个精光,跳进大河里享受大自然的凉意。大河里洗澡的地方,大都是捞沙人捞完沙子以后留下的,有的深,有的浅。那个时候,狗刨式、仰泳式、蛙泳式的游泳路数我们都掌握得炉火纯青;潜水捞石头,憋气比赛更是常玩的把戏。特别是暑假,跟着小伙伴一起赶着牛到河边,等到水稍微暖和时候就开始下水玩耍。河边裸露的鹅卵石,被太阳照射的十分暖和,游累了就爬上来,躺在鹅卵石上晒太阳,觉得热了又再去游一通,别提多享受了。

上了初中开始要骑着自行车,顺着河梗走更远的路才能到学校,也见识到了大河更多的风景,看到了大河哺育的更多的村庄。那时虽然年少,却也开始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还不想给家里增加额外的负担。只能靠夏天去山上采蘑菇变卖才能一点点填充自己的小金库。记得有一年初中的暑假,几个小伙伴想自食其力,就一起学着大人在河里捞沙子。大家凑钱购买了简单的工具,开始合伙捞沙,几个人轮着来,这真的是一个体力活。经过一个暑假的努力,我们皮肤晒得黝黑,肩膀也被晒掉了几层皮。最后沙子卖了,一共两拖拉机,我们自己上的货,总共50元钱。我用分得的钱和去山上采蘑菇攒下的钱,给自己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网鞋。黑色的鞋面,黄色的牛筋底,花了35元,我穿了好几年都没舍得扔掉。

后来去市里上了高中,再后来上了大学,回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除了寒暑假基本都在学校。每次回家下车的地方离家里还有一段距离,我更愿意自己走着回去,边走边看,看看家乡的每一个变化。渐渐地,主干道从土路变成了砂石路,而如今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各家的门口;泥土的河堤也变成了水泥浇灌,以前需要挖石头、挖土才能堵住的溢流口也有了铁制的闸板。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河里很少再能看到孩子游泳的身影;河边还添了很多漂亮的房子,而那一片竹林却不知在何时没有了踪迹;河水失去了原先的清澈,鱼儿更是没了踪影。

梅茨河给予的不仅是田地的丰收,更丰腴了农村人的精神世界。在家乡,最热闹的是春节,外出赚钱的人们不论多远都会赶回家,只有到那个时候各家才能叫做大团圆。过年的时候,在家乡有个习俗叫“抢头水”——大年初一的凌晨每家每户都要带着两炷香,一串鞭炮和一个空空的茶壶,踩着第一遍鸡鸣,去到离自己家最近的河边取水。到了河边需要插上一炷香,点燃鞭炮后,再去河里取一壶水带回家。家里人会早早打开大门,进门前,需要在大门两边插上香,然后边进门边洒水,嘴里还说着 “大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这样吉利的话语。老人们都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干净的,会给一家人带来财运。从凌晨开始鞭炮声便会此起彼伏的一直响到天明,真是好不热闹。等到天明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便会去把昨晚剩下的水烧开,或泡茶,或冲米花糖水,绝不会浪费任何一滴。现在大家都好像没了耐性,过了十二点以后就会去抢,还是那些步骤,只是心里不再似以前那般期待,也很少有人再喝壶里的水了。

梅茨河好似一本书,每每翻开,总是久久不能释怀,或怀念旧日时光,或感慨世事变迁。如今,那山、那水、那人的故事还在继续,梅茨河也还将述说着岁月和往事,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无奇。

作者简介:大白,真名何亚城,1991年生人,生活在东营的云南大理人。虽文笔稚嫩,仍常寄情于文,愿共勉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