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爷 爷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1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爷爷



文丨陈万花    摄影丨王高山

爷爷出生于1915年10月,陈庄镇陈西村。爷爷兄妹六人,一个弟弟,四个妹妹。他是家中长子。从小家境贫寒,老爷爷身体不好,老奶奶是那种缠着小脚不能干重活的封建家庭妇女。身为长子的爷爷自然承担了挣钱养家、让全家人活下去的责任。他曾经给地主家做过短工和长工。干最脏最累的活,吃地主家给下人准备的最难吃的饭菜。有时候自己还不舍得吃,饿着肚子把自己的饭菜带回家给生病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吃。为了全家人的生活,爷爷不知道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但他从无怨言。
爷爷的坚强、善良、聪慧及淳朴,深受当时一位开明雇主的欣赏、赞许和信任。经常将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爷爷去办。每次爷爷都会将主人交办的事情办得妥贴而有条理。时间长了,就把爷爷当成自己家庭的一员。后来竟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了爷爷。这多少有点民国电影里桥段的色彩,而这正说明爷爷在当时贫寒子弟中是出色而优秀的。爷爷与奶奶结婚后,成了两个家庭的顶梁柱。
奶奶的弟弟从小娇生惯养,结交了很多纨绔子弟,后来还经常被坏人绑票,都是爷爷赶着马车将家里的粮食卖掉,然后将奶奶的弟弟赎回,才让全家人得以安宁。
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过如此多的苦难,不但没有打垮爷爷,恰恰锻造了爷爷坚强的毅力和超凡的领导才能。1942年,爷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需要,他隐姓埋名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领导乡亲们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而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因为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爷爷生前从未说过半个字。只是后来亲朋好友偶尔听老人说起过。直到解放后,他被党组织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独挡一面,家人才知道爷爷以前的工作没白干,不但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已经被提拔为一名出色的国家干部。


爷爷和奶奶一生生育了七个子女,三女四男。由于爷爷常年在外奔波干工作,根本顾不上刚出生的孩子,全靠缠着小脚的奶奶领着孩子们种地、拾草、做饭甚至讨饭来养活着一帮孩子。有三个男孩都是在7、8岁时生麻疹夭折了。爷爷奶奶虽然悲痛万分,但为了工作也无怨无悔。
1952年,爷爷被组织任命为利津县陈庄镇油棉站书记兼站长。这一工作是在家门口上班,既不耽误工作,也可以照顾上家庭。那是爷爷奶奶和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光。但时间很短,1955年,由于组织重用,爷爷被调到比较偏远的沾华县下河区供销社任书记兼主任。当时都把下河区叫洼里,可见其荒凉与艰苦。为了防潮,爷爷一直把一条狗皮褥子带在身边。为了生命安全,组织上还给他配了一把手枪用来自卫。他与同事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据父亲回忆,爷爷在下河工作其间,由于离家太远,每次回家都要步行几天。所以爷爷很少回家。奶奶无奈,只好把房子托付给二爷爷,带着四个孩子和家里值钱的、必要的东西去投奔爷爷。不知在路上走了多久,也不知道下河区在哪里,他们走到一个满荒乱草,人烟稀少的村落时,他们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发起了高烧。本来几个姑姑和父亲还可以轮流推着坐着小推车的奶奶往前赶路,这样一家人再也走不动了。便敲响了当地一家人的门,说明了情况。这家好心人帮父亲找了中医,一边帮父亲治病一边帮这可怜的一家人找了一间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住了下来。眼看8岁的小儿子又要夭折,奶奶心如刀割,而自己的亲生父亲由于工作繁忙,还不知身在何处。苍天有眼,历经艰难地父亲到鬼门关走了一圈,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父亲才知道这个村子叫大牟里村。
奶奶觉得大牟里人少地多,人杰地灵,决心不再去找爷爷,便在大牟里住了下来。后来,有好多人逃荒到这里后都感觉不错,也在这里住下来。村子里人多了,竟然论起来有几个还有亲戚。后来奶奶做主,把最漂亮的二姑嫁给了奶奶一个远房表姐的儿子,亲上加亲,有了姑父一家人的帮助,奶奶一家人的生活也算有了依靠。后来,爷爷通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奶奶和几个孩子的下落,一路小跑,来到了大牟里。一家人才得以团聚。严重缺失父爱的几个孩子看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又惊又喜,一家人抱头痛哭。
1962年,沾化、利津县分开,根据组织安排,原籍是利津人的爷爷被调往利津县明集区供销社任书记兼主任。爷爷刚上任不久,正赶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1963年夏天,倾盆大雨连续下了20来天。到处洪水泛滥。父亲那时已经在学校读书,据父亲回忆,他曾经看到一篇专门报道爷爷领导全体职工抗洪救灾事迹的文章。当时洪水冲开了大坝,眼看就要把明集区供销社淹没了,爷爷奋不顾身第一个跳到水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流。他的同事们都在喊:“陈书记,你快上来,我们下去!”但是爷爷伟岸、健壮的身躯仍然如定海神针一样巍然不动。见状,他的全体职工一个接一个跳入水中,手拉着手形成了一堵铜强铁壁。给前来支援的人员提供了时间和支持。在那次抗洪救灾中爷爷作为一名年龄较大的领导干部被专门报道,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而这一年夏天,奶奶带着未成年的小姑和父亲三人蜷缩在大牟里村那两间阴暗潮湿破旧的小土屋里。每天都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父亲和小姑用盆盆罐罐在屋里接水。那个时候,多么盼望爷爷能在家,给他们撑起一片天。将最小的父亲抱在怀里说:“孩子,不用怕,有爸爸在呢!”可是爷爷身为国家干部,为国舍家是共产党员的使命。为了国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都无怨无悔。
爷爷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有口皆碑。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来临,爷爷还是没有逃过一劫。父亲回忆,由于爷爷又好长时间不回家,奶奶让已经长大的父亲边走边问,从大牟里步行几天到明集区去看望爷爷。到了明集,父亲傻眼了。他看到满大街都贴着“打到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陈秉忠!”这样的大字报。红卫兵将父亲带到了一间又小又暗的破旧牛棚里,看到了沧桑、憔悴的爷爷。爷爷好像许久没有吃饱饭了,整个人瘦骨嶙峋。看来爷爷因受不了如此大的侮辱,曾经试图用自己的腰带自杀过,他们把爷爷的腰带拿走了。父亲见到的是两只手一直提着裤腰蜷缩在牛棚里的爷爷,父亲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瞬间泪如雨下。“爸……你还好么?……”父亲哽咽道。看到儿子大老远来看他,作为父亲的爷爷虽然心潮澎湃,但在那种情形下,他作为一名党员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淡定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他对父亲冷冷地说:“你回家去吧!告诉你娘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还没有褪去稚气的父亲很难理解爷爷见到他竟然如此冷淡。然后头也没回,忿忿而去。
然而当时稚气未脱的父亲又怎会想到:爷爷之所以这样做,他的内心有多强大、多矛盾、多煎熬!他不想让自己的亲人看到自己被迫害后的悲惨境况,他更不想由于自己的原因而连累家人。父亲又何曾知道:爷爷望着自己儿子远远离去的背影,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及便是在黑暗的地下党工作中还是在荒无人烟的下河区工作时都未曾流过一滴泪的硬汉再也敌不过亲人的一个眼神带来的伤害。他所受的委屈、侮辱、陷害及对亲人的思念都汇入眼泪中一起涌出。父亲回到家真的和奶奶说爷爷在那里一切都好,只是太忙,没空回家。奶奶也就放了心。
阴霾持续了不久,根据中央政策,爷爷很快得到平反,官复原职。直至1972年,根据组织安排,爷爷被调往利津县集贤区园艺场干书记兼厂长。是年爷爷已经57岁。年过半百的爷爷在经历了大是大非之后,仍然初心不改,工作上还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直到60岁退休。


1975年,爷爷结束了自己的工作生涯,用国家补贴的退休金在大牟里村盖了四间新房子,与奶奶及已经结婚的父母亲全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可能为了弥补对自己儿女缺失的爱,爷爷晚年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孙子、孙女一代人。我是他的长孙女,爷爷特别疼爱我。我出生的时候,他还没有退休。他每次回家里,都会给我带回当时非常稀有的苹果给我吃。有时候还让我骑到他高大的肩上,扛着我玩。他非常喜欢乖巧、懂事的我,他节衣缩食,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全村第一辆自行车,带我去他单位玩。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自豪的告诉同事们说:“这是我的孙女。”接着就传来啧啧的赞美声。我那时就像一个骄傲的小公主,有爷爷在身边,感觉好伟大、好温暖、好自信。后来有了弟弟、妹妹,爷爷也退休了。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和奶奶一直把我和弟弟带在身边。弟弟是爷爷唯一的亲孙子。我还记得爷爷对弟弟的宠爱,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记得爷爷每月用他的供应证买粮食时,都会买一些有限的细粮,也就是现在的小麦粉。这是专门给弟弟蒸馒头吃的,我们其余人是享受不到如此待遇的。弟弟小的时候,爷爷为了逗他开心,竟然趴在炕上,让弟弟骑在他身上玩。每天晚上爷爷都搂着弟弟在一个被窝睡觉。
爷爷年龄大了,习惯早睡早起,可是他怕早起会影响我们睡眠。每天早晨我们醒来时,都看到他早已醒了,但躺着不敢动。当弟弟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时,爷爷还会搬个座位坐在那里抽着烟看着小孩们玩。现在想来,爷爷老了,年轻时候没有给予儿女的爱,他不想再错过一次吧。爷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为了生存,自学成才做的一手好菜,尤其是煎的咸鱼特别好吃。即便放在现在,他煎的咸鱼也是上等的菜肴,外焦里嫩,想起来都流口水。那个年代,每个月能吃上一次爷爷煎的鱼头便是最解馋的大餐了。每次鱼身子都归弟弟享用,鱼尾巴归妹妹,鱼头只好归我了。爷爷蒸的馒头也特别筋道,面是一层一层的。我至今还记得他亲自教我娘如何调引酵、和面、揉面蒸馒头的全过程。娘是全村公认的孝顺儿媳,现在说起来,娘还说都是爷爷奶奶做得好,才显的她孝顺了。
可能爷爷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再也不愿让自己的儿女们走自己的路,受自己受过的苦。虽然爷爷干了那么多年的单位正职,一直让三个姑姑和父亲在家务农。爷爷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受到了无数人的爱戴,他一句话就可以安排四个儿女招工或接他的班。但他始终没有。所以时至今日,三个姑姑和父亲说起来还有些许怨意,这也许是爷爷一生最大的遗憾。但从其一生坎坷经历来看,这又许是他当时最矛盾或理智的决定吧。后来,随着文革的结束,高考制度的恢复,整个社会形式的变革,他临终前几年似乎对自己的做法有些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没有让自己的儿女们出去工作。他突然发现应该让孩子们到外面的天地去闯荡。人生最大的财富是经历和体验,哪怕是苦难中伴有绝望。爷爷只好把所有的希冀寄托在孙子、孙女及外孙们身上。他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经常督促我们,有时候还写首打油诗和我们交流。每逢过年过节,姑姑们带着孩子们来住娘家时,他都会询问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在那个重男轻女、不太重视教育的年代里,我们显然得到了太多的激励和鼓舞。后来,爷爷的孙子、孙女及外孙个个优秀,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如今在单位都成为中坚力量,独当一面。甚至做到了爷爷当年的高度,这也许是爷爷没有想到的,又或是爷爷早就预知的……
爷爷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地活了下来,1987年离世,享年72岁。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里,算是长寿的了。这都得益于他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他的晚年是在大牟里村度过的。虽然爷爷曾经做过村里人认为很大的官,但他平易近人,待人和蔼,与村里所有的乡邻都相处得非常融洽。
因为爷爷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全家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父亲是个既聪明又智慧的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是踏踏实实的农民,但他遗传了爷爷身上坚韧、乐观、豁达的心态,又继承了正直、善良、淳朴的家风。所以父亲在我和弟弟、妹妹的事业和家庭上都有严格要求。教会我们如何经营家庭,也教导我们工作上勤勤恳恳,还特别强调:一定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他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投资便是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这是他和娘最大的体会。在过去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即便是借钱也供我们读书,看到我们三个都能考上大学,也是他们最欣慰的事情。
我们姐弟三人继承了爹娘的优良家风,都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目前,父母携手把整个大家庭经营的互敬互助、孝老敬亲,兄弟姐妹团结融洽、其乐融融,满满的正能量。
我想这也许是爷爷最大最美好的心愿吧。爷爷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如果爷爷在天有灵,他会很欣慰的。
作者注:爷爷是解放后第一批基层革命干部,其工作档案留存不全。我曾多方打听试图亲自查询他的工作简历及个人档案,至今未果。文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命时间大部分是根据父亲的记忆推算出来的。如果以后能查询到他的档案,将以其档案为准。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陈万花,现任河口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喜欢读书,旅游,偶尔畅游于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