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亲杯全国首届文学作品大赛入围作品展【089号齐勤侠】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0-09-02



【评奖参考作品+入围专题综合人气】


 我的父亲
作者 齐勤侠

  爸爸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姊妹当中排行老六,刚一落地,就被爷爷奶奶嫌弃,差点丧命。在邻居的阻拦下,才得以重生。
  有人说:儿多女多,父母受的苦累多。爷爷奶奶为供养六个孩子,夜夜操劳,天天忙碌,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孩子们少挨饿,奶奶经常挖野菜做辅食,这样能多省面粉。说起面粉,就是现在的麸皮,做饭时去石磨上推一点,用来搞点面糊或者饹些饼子。吃饭就是充个饥,何谈吃饱?那时全民闹饥荒,能保命就不错了。
  看着饭量一天天增大的孩子们,爷爷奶奶去几十里外的山上当了“大王”,承包了十几亩地。粮食增加了些,嫁出两个女儿,为三个伯伯成了家。正在求学的爸爸,放学回家总要干点活,才好意思混口饭,稍有不慎,就要遭哥哥的棒打,嫂子的辱骂。一周的时间对爸爸来说太长了,因为周末他才可以去爸妈的“山庄”。吃个饱饭,享受父母的爱。
  爸爸读到七年级,奶奶去世了,痛失妻子的爷爷,一下子病倒,住校的他,既要照顾病中的爷爷,一周的饭菜更没着落,爸爸缀学了。
  伯伯们相继分家,爸爸和爷爷过着蜗居的生活。眼看儿子已十八九岁,一缺钱,二无房,取个老婆没指望。经人介绍,儿子当了上门女婿,爷爷的心愿总算落地。
  成家的爸爸,勤劳憨厚,对家人照顾周到,深受姥爷、姥姥的喜爱。性格开朗的爸爸与全队人在一起干活时,总有说不完的新鲜事,逗得人们很开心。队长选爸爸当了记分员,积极分子的他,经常参加“大队,公社”组织的各种活动,表现出众的爸爸被“公社主任”相准,当了“半脱产干部”。他的好运让多人嫉妒,这为爸爸“冲出农门”做了铺垫。
  爸爸“半脱产干部”的工作是:每天上午在队里干活,吃饭后步行20多里,来到a地,背上县邮电局送来的报纸,翻山越岭送发到每个大队,转一圈得走六七十里,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在这条路上,爸爸不知背了多少斤,流了多少汗,摔了多少跤?
  爸爸一丝不苟,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公社主任的赞赏。在一次异地招工中,领导直接推荐爸爸,所有资料审核合格,爸爸正式招录。跳出“农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年他刚满25岁,已有两个孩子。
  爸爸工作后,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既要照顾我们,队上很多外出劳动的任务少不了老妈,什么平整土地大会战、兴俢水利专业组,派出的人中妈妈的名字总是第一个。
好人自有福报,爸爸上班后的第二年,夫妻俩又喜得一子。我们姊妹三人,幸好有姥姥照顾,否则妈妈更累。那时队上分发粮食全按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政策执行。一家人只有妈妈和姥爷有劳动能力。
  爸爸为了多攒几个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离家远,交通又不便,每年回家的次数不多。回来时总忘不了亲人们的礼物。
八零年左右,国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家里分了几亩地,一头牛。我们一有时间就帮妈妈做家务,家里的重活全靠妈妈和姥爷去做。爸爸经常惦记于心,怎样才能替妻子分担家务呢?
调动工作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回家进城办事的爸爸,遇到 十几年前送报纸时认识的老领导——县邮电局局长。爸爸说起自己的想法,对他印象深刻的领导立马拍案决定:只要原单位放你,我双手欢迎。抢抓机遇不放松的爸爸,不用吹灰之力,以单调的方式回到了县邮电局,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每到周末,爸爸就早早回家,帮妈妈干活。
  八七年,爸爸单位有退休政策,年龄40岁以上的职工可以让子女接班。看着两个刚上高一的儿子,想着家里恶劣的自然条件,42岁的爸爸决定退休,大弟顶班。那时已经工作的我刚好成家。爸妈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几年后,小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爸爸叶落归根的想法萌发了。九八年在自己的出生地,盖起了一座二层洋房,真是衣锦还乡。爸爸的举措赢得好多人的赞赏。
  父母在,儿女们自有去处。每逢佳节,我们姊妹都会围坐在爸妈的膝下,分享工作的喜悦,唠叨家中的琐事。不过,家庭成员最齐还是春节。一大家(我们姊妹都是三口之家)坐在热腾腾的土炕上,总结得失、畅谈理想、教育子女……每天晚上必看新闻的爸爸,即使炕上多么热乎,他总是坐在炕前的登子上,因为还没有洗漱。
  新家建起后,爸妈一直是两边跑。为出行方便,爸爸买了一辆三轮充电电动车。身为司机的爸爸眼戴太阳镜,头顶旅游帽,车前插面小国旗,厢中坐着我妈妈,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路边的鲜花,爸爸停车拍照,还发给儿女们欣赏。
  有退休费的爸爸很让人羡慕,队上的人都叫老爸“财神爷”,此时的爸爸笑的很开心。爸爸一生走过的路是曲折的,但他的晚年很幸福。这真是:“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花香自来”。
  疫情来了,爸爸亲自给武汉的侄子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疫情让爸记住了好多英雄的名字: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他更没忘记一个老党员的爱心——捐款。不但自我保护意识强,还时时提醒老伴。
  如今的爸妈已四世同堂,我愿二老保持好心态,经营好身体,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我的母亲
     作者齐勤侠   

  妈妈出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她身边有两个姥姥收养的姐姐。一个是大姥爷的女儿,妻子去世后,三岁的女儿由姥姥照顾;一个是姥爷的外甥女,她一出生爸妈就相继去世,姥姥和姥爷接管了孩子的养育。听妈妈说,姥姥生她前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到一岁夭折了,在她之后,再也没有生过孩子。所以妈妈常说自己没有同一血缘关系的姐妹。
  妈妈说起她上学的故事,让儿女们痛心,落泪,更激发了儿女们好学上进的信心。那时,队上与她年龄相仿的两个男孩和她在同一个学校,但他们很少同行。农村吃的是两顿饭,上午九点多第一顿,下午两、叁点是第二顿饭点。早上六七点就要去学校,由于人烟稀少,狼虫虎豹又多。所以,妈妈一般是吃过早饭由三寸金莲的姥姥手持木棍或铁叉护送女儿走三、四里平路后,坐在坡顶,等她下了坡,趟过河,又上到半坡,姥姥才向家返回。遇到天阴下雨,从不去学校,妈妈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走在求学路上。
  有天,姥姥照样送她到坡顶,坐那里等她去沟对面,她刚下到半坡,看见一只惡狼半蹲着身子向远处张望,吓得她撒腿后跑,一连几天没敢去上学,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有多少。尽管如此,妈妈还是读完了高小。
  两个养姐相继出嫁后,父母给妈妈招了个上门女婿。两人恩爱有加,十九岁妈妈就生下了我。孩子出生后,既没有尿布,何谈裤子,屎尿全靠炕上放。夏天还好,冬天铺盖少,炕没柴烧,睡在妈妈身边,这边尿湿换那边,两边全湿,妈身是热炕,等待天明亮。炕上的屎,只能用麦草或玉米皮卷卷,再洗洗擦擦就完事了。时间一长,席子泡烂了,用纸补补或用破旧席子垫垫。那时的小孩子,这样照顾的恐怕不少。
  随后,妈妈又陆续生了两个弟弟,小弟出生时,爸爸已被异地招了工,吃上商品粮的爸爸让人羡慕不已。
 爸爸工作后,妈妈的担子更重了。多挣工分就能多分粮食,队里的活她从不缺席。还常常被队上派去参加公社平整土地专业队;大队兴俢水利专业队。一是家里顶梁柱没在,二姥爷是地主成分,在队上当饲养员,队长派妈外出很正常,我们姐弟三人幸好有姥姥照顾。
  姥爷的地主成分让我们受人鄙视,弟弟和邻居小朋友吵架了,他们会骂“地主儿子”想干啥?队里分发粮食等东西,我们去迟去早都会遭人辱骂,受人欺负者在强者眼里左右都不对。
  80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家里分了十亩地,一头牛,我们姐弟已能帮妈妈干些农活。虽然辛苦,再也不受别人的气了。
  十亩地中坡地有一半,收种很不方便。坡陡路窄,种麦时,妈妈和姥爷早早就出门了。妈妈把架子车拉一段平路后放到路边,再背上种子,扛着镢头,姥爷用缰绳牵着牛,手里托着犁,父母两向地里走去,一块地种完可能就两三点钟了。
  有播种就有收获,坡地麦子成熟的早。该收割了,妈妈和姥爷早上吃完饭,带些水和馍就出门,天黑才回家。姥姥在家给牛割草、喂牛、做饭,我和弟弟们下午放学后,给妈妈和姥爷送点饭。因为妈妈和姥爷回家时,还要担麦子。我和弟弟每人背一捆麦向坡上走,盼望快点走到架子车跟前。因为架子车放在没有坡路的平地上,到那里人才能轻松。
  每年收种季节是爸爸最受煎熬的日子,假期有限,不敢提前休。因为碾麦子也不容易,开始用牛,慢慢用上了拖拉机。机子少,用户多,在碾场那天能让司机早到,爸爸提前一天就去外队预约机子,保证碾场不出差错。
  妈妈的辛苦,爸爸铭记于心,他很想替妈妈分忧,于是,产生了调动工作的念头。在自己的多方努力下,82年终于调回本县邮局工作,刚回来是一名邮递员。每年的收种再也不那么费劲了,坡里的路面也相对宽敞了些,有的地架子车能拉到地头,这大大减轻了妈妈的负担。
  记得有一年夏收时,爸爸一连十个下午回家。爸爸跑邮路前,倒杯开水凉起,送完邮件喝足水,烤着两三点钟火辣辣的太阳,骑两个多小时自行车,赶到妈妈割麦的地里,啃点干馍就开始干活。我们放学后,把牛牵到妈妈割麦处,帮爸妈把满地的麦堆好,拉着满满一车捆好的麦子摸着黑才一起回家,好处姥姥已经做好了饭。第二天早上六点多,爸爸又要骑两个多小时自行车去上班。上班收割两不误,爸爸就这样奔波着。
  五年后,爸爸符合单位退休条件,提前办了退休,大弟顶班,已工作的我也出嫁了,小弟在读高中。家里分的地相应少了几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爸爸回家后,妈妈轻松了许多。就这样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六年后小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此,妈妈的苦日子总算到头了。
  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执行后,所有的坡地全部植树,分的地全是交通方便的原地,收种慢慢都成现代化了。收割机,播种机,一个个在地间忙碌,让辛苦了几十年的爸妈那代人很不习惯。
  现在爸妈都已年过七旬,身体健康,思维清楚,拥有四世同堂。两个儿子工作能力强,孝敬老人,孙子好学上进,求学成功,也已上班。所有晚辈只求二老保持好心态,尽情享受生活,过好有生之年。

作者简介:陕西千阳县退休教师。多年来自己一直喜欢写作,常有作品发表于《陕西教育》、《教师报》等刊物。



孝亲杯
全国首届父亲节·母亲节文学作品大赛征文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人文关怀是反哺的人性本能,早在晋·成公绥 《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便有很好的诠释。值今年“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为深入宣传尊老爱幼孝行天下的人文理念树立新时代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文学创作风气,国际网络诗歌学会联合中外诗典、世纪新诗典、策兰文化传媒、国际诗人、中外文学艺术发起“孝亲杯全国首届”父亲节·母亲节“文学作品大赛现公开面向海内外优秀作家诗人隆重征稿:

征稿要求:
一、征稿主题:紧扣”父亲节·母亲节”主题展开创作,题目自拟。
二、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古体诗词赋、短篇散文、闪小说
三、征稿数量:每人只能以一种文体参赛禁止混搭投稿。
现代诗、散文诗:5首左右
古体诗词:5首左右
短篇散文:1-2篇(每篇字数在1500字以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