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趣史探奇 2020-09-02

西夏立国以来,就与宋朝的战争不断,西夏李元昊时期更是打出了西夏的威风,西夏人数虽然不多,鼎盛时期人口不过300万。但西夏的体制可是全民皆兵,除了女人,男子15岁~60岁的男子遇到战争都要应征入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遇到战事西夏便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与宋朝永乐城之战更是调动了多达50万大军。西夏初期精锐部队更是令宋辽胆寒,“步跋子”、“铁鹞子”曾杀得宋军横尸遍野。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宋朝前期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宋军惨败。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败。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寨之战,宋朝又是败战。宋朝本以为西夏是青铜,没想到李元昊却是王者。

宋朝历代皇帝无论谁在台上,都把灭亡西夏作为一项使命任务。为什么这样恨西夏?首先西夏抢占了宋朝的灵州,让宋朝没有养马地,无法大力发展骑兵部队。西夏还切断了丝绸之路,让宋朝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断,让宋朝不得不将贸易重点放在海上,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西夏立国不断骚扰宋朝,宋朝屡次出兵攻打西夏,损兵折将又打不赢,搞得劳民伤财,于是就与西夏和谈,给钱买和平。西夏本就贫瘠,常年的战争对它的经济打击更大,于是乐得其成。

不过西夏在实力恢复后,又恢复掠夺的本性,时不时骚扰一下宋朝,要求更多的好处令宋朝恼怒不已。西夏毅宗李谅祚死后,7岁的儿子李秉常继位,但权力掌控在母亲梁太后手中。梁太后是凉州汉人大族出身,在位期间,没有制定出一件利国利民的政策, 内部争斗不断,经济情况一团乱麻。

梁太后在党项族为统治主体的西夏中,为了得到党项贵族的认可和支持,缓解内部利益争夺,巩固统治地位。她拼命淡化自己的汉人身份,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她借口宋朝种谔占领西夏重镇绥州不还和不允许宋夏私市为名,数次发动对宋朝的的战争。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而对宋朝的战争也加剧了西夏内部的不稳定,搞得民不聊生,经济凋敝。西夏李秉常十六岁本应亲政,梁太后仍然不放权,和其弟梁乙埋掌控着西夏政权。

李秉常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做不到,西夏汉人将领李清建议借助宋朝的力量削弱梁氏的势力,李秉常派李清跟宋朝联系。可不想此等机密遭泄露,梁太后发动政变,李清被杀,惠宗李秉常被囚禁。皇帝居然被囚禁了,西夏国内顿时大乱,支持皇帝的势力忙于自保。这个消息传到了宋朝,宋神宗大喜,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一举捣灭西夏。

宋神宗何来的勇气和力量要灭亡西夏呢?要知道宋朝初期军力也不弱,宋真宗、宋仁宗时候都灭不了西夏,只能委曲求全,花钱来买和平。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就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经过改革后的北宋经济发展向好,承受战争的能力更强了。军队也经过一番改造,淘汰老弱病残,剔除不能打仗的一些军官。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宋神宗

尤其是王安石的保甲法,效果非常显著,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必须出一人农闲时进行军训,为宋朝储备了百万级别的后备兵源,随时可以征调入伍。王安石还精兵简政,将宋军数额从“凡一百十六万二千”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裁军力度非常之大,放在现在也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既节省了大量军费,还令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战斗人员充足,战马粮草,宋神宗也舍得下本,千方百计养马和买马,强壮骑兵部队。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宋朝加固了沿边防御设施,大量增加战略物资粮草和武器储备。而且神宗也对军事非常重视,积极学习兵法,命国子监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统称《武经七书》,作为考选武举和教学之用。正因为有这些作为保障,神宗对对与西夏作战信心满满。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神宗要征伐西夏,宰辅大臣孙固、吕公著等人却并不支持,认为不可大举用兵,只可局部用兵削弱西夏分裂其国土即可,避免重蹈覆辙。神宗不听,决意征伐西夏,并亲自部署指挥作战。令鄜延、环庆、泾原、河东、熙河五路大军50万人待命出征,但不设大帅,由太监李宪统一协调指挥。

神宗这个部署体现了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之前有宋朝大将不听他的诏令,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临机处置令他很不爽,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他非常反感。所以这次出征,他重用他所信任的、能忠实执行他命令的李宪、王中正、高遵裕各负责一路或二路大军,李宪、王中正都是宦官,李宪还有些才能,王中正则是完全不懂军事,仗着皇帝的恩宠爬上高位。高遵裕也是无能之辈,嫉妒成性,不配做方面军司令,不得不说,宋神宗打仗用人糟糕透顶,为战争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1081年,北宋王朝西北精锐几乎倾巢出动:熙河路经略使李宪领兵出熙河;鄜延路总管种谔领兵出鄜延;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领兵出环庆;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领兵出泾原;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领兵出河东。将士加上民夫组成的五十万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围攻西夏。

西夏方面闻宋大军来攻,梁太后向群臣询问如何应对。西夏多数将领主张正面力战,名将嵬名令公则认为应避宋军锋芒,诱敌深入,引宋军到兴州、灵州纵深,坚壁清野,切断宋军粮草,日久宋军自乱,梁太后听取了他的建议,后来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嵬名令公的老辣。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宋军方面,东线宋军最先出击。鄜延路总管种谔,招降愿意归顺的羌人部落,怕延误时机不等圣旨到,就出兵接应归顺的西夏部族,西夏骑兵狙击,种谔斩首西夏兵1000多,首战告捷打退西夏骑兵。种谔的果断作为让神宗再次不安,他不允许不听他指挥擅自行动,下诏令五路大军必须分别向李宪、王中正、高遵裕汇报统一行动。

种谔虽然受王中正节制,却极度反感太监,更不要说跟他合作了。 九月种谔围攻米脂城,西夏八万援军到来,种谔率军伏击,将西夏军斩为三节,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从两山的高处冲下来,杀得西夏人仰马翻,几十里的山谷散落着西夏士兵的尸体,银水河都被染红了。此战西夏五千多人被杀,宋军缴获战马五千多匹,牛羊草畜铠甲数以万计。神宗皇帝非常高兴,派遣宦官谕示奖赏,同时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神宗为什么要解除王中正的职务呢?王中正干得那些事简直荒唐之极。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王中正率军出征,大言不惭号称代皇帝亲征,六万士兵,加上六万民夫(一说征调了11万)的征讨大军行走了数里就在白草坪扎营,快马禀告神宗,已进西夏羌贼国界。

出征20多天后,10多万大军只杀了30多个西夏人,粮草已尽,看到种谔立下大功,自己却寸功未立,无法向皇帝交差。王中正于是杀良冒功,杀进宥州将城中居民五百余家,全部屠杀。10几万人粮草将尽,他派兵去挖掘西夏藏匿的粮窖,却没得到一粒粮食。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党项人

王中正带领10多万大军在宋夏国境线上绕圈圈,吃不上饭又跑回宋境内。气得宋神宗直骂娘,东路大军的脸都让他丢尽了。不会打仗也就罢了,他还不敢与西夏交手,只会呵斥辱骂转运司官员,催促粮草,运粮的士兵和民夫冻僵在路边还没有死去,他手下一些士兵就已经急不可耐,像野兽般割肉分食。

王中正这次可彻底在众人面前现眼了,深入敌境,不找向导也不派出侦骑去侦查敌情,漫无目的的寻找敌人。他胆小如鼠,为防止西夏人袭击他的驻地。一到晚上二更,就让大军不许再烧火,敢动明火的一律杀无赦。好多士兵只能吃夹生饭,害得闹肚子。连军中驴叫也不行,怕暴露给西夏人。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最后王中正这一路,没打一场像样的仗,粮草耗光,十多万大军未战溃败,士兵死亡二万多,民夫死亡一万三千多人,四千匹战马,只剩两千,三千多头毛驴,一头也没回来,估计都被宰杀吃了,气得神宗才将他撤职了事。

东路的种谔9.3万大军,虽然攻占了银州、石州、夏州、等地,但粮草接应不上,加上一路天寒地冻,饥寒交迫,溃不成军,非战斗减员高达三分之二,撤退时只剩3万人。

东路大军算是废了,中线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是员猛将,率领五万人马进至磨脐隘,大战夏国相梁乙埋10万兵马,斩首3000多人,生擒西夏首领统军20多人,攻占鸣沙州,得西夏存粮一百万石。刘昌祚率军敢打敢拼,迅速杀到灵州城下,进军速度之快令西夏措手不及,灵州城门此时还未关闭。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刘昌祚正欲攻城,却接到了高遵裕的暂停攻城命令,说是西夏人已经和谈,等他大军到后再做计议。刘昌祚本想一鼓作气拿下灵州,但无奈受高遵裕的节制。而且高遵裕还是皇亲国戚,他是武烈王高琼之孙,神宗母亲高太后就是他的亲侄女,可见地位非常显赫。

刘昌祚只能委屈求全听从命令。高遵裕不让刘昌祚攻城,完全出于妒忌。此人气量狭小,眼看刘昌祚一路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作为一路主将寸功未立,如果再让刘昌祚攻下灵州,他的脸面何在,这个功劳他要抢过来,却没想到正是由于他的狭隘无能,一招臭棋导致整个征伐西夏行动满盘皆输。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刘昌祚停下来等待高遵裕大军的到来,西夏灵州守军得以喘息,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西夏援军也向灵州赶来。

高遵裕率领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人,浩浩荡荡来到灵州城下,西夏假意和谈,其实是拖延时间,做好守城的各方面准备,宋军傻傻等了5天,错失最好的进攻时机。刘昌祚建议攻打灵州外围的西夏军集结的东关镇渡口,消灭灵州外围的据点,敌人援军失去依托无力增援,灵州就变成一座孤城,粮草耗尽不攻自破。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但高遵裕不听忠言,一意孤行,缺乏攻城器械,就命军士负土堆积攻城,包围灵州18天毫无进展。对于攻城任务,高遵裕也只让本部兵马攻城,好将功劳据为己有,刘昌祚部忿忿不平。

刘昌祚以大局为重,将一路缴获的战利品进献给他,反被他认为是羞辱,恼怒让刘昌祚交出兵权,让姚麟接任,姚麟坚决不受才作罢。面对如此蛮不讲理不听良言,心胸狭窄的主将,刘昌祚也被气得病倒了。

宋军攻城不下,天气转寒,粮草也被西夏切断,西夏又坚壁清野,宋军就地搞不到粮食,天降大雪,饥寒交迫、将士士气低落。此时西夏这边使出一招毒计,梁太后下令掘七级渠,洪水灌淹宋营。七级渠高出地面丈余,连着黄河,源源不绝的黄河水倾泄而下,灵州城外顿成一片汪洋。宋军慌忙撤退,宋军逃出去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人,冻死、溺死者不计其数。高遵裕撤退时也不忘坑刘昌祚一把,让其断后,并将战败的罪责扣到刘昌祚头上。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西线主将李宪率领的熙秦七军和吐蕃兵三万,共计10万大军,攻克兰州,焚西夏南牟会行宫内殿及馆库,攻占完谷(今甘肃省愉中县境),获得大量窖藏粮食及武器,打败夏军统军仁多零丁,擒首领三人,斩首领20多人,杀西夏兵2000多人,夺取战马五百多匹,攻占西市新城。

虽然出征有功劳,但李宪缺乏大局观念,神宗命令他火速驰援灵州,与环庆、泾源两路回合,夺取灵州,他则忙于在兰州造帅府,对增援灵州毫无兴趣,在宋神宗严厉叱呵下,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动身救援灵州,路上遇到西夏人阻击行动迟缓,还没等到达灵州,高遵裕、刘昌祚两路大军就已经兵败,宋廷只得急令李宪的熙河路军返回。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自此,声势浩大的五路大军征伐西夏行动全线溃败,将士加上民夫损失40余万人,多数死于冻死、饿死、累死、淹死等非战斗减员,战场上一篇凄惨景象。宋朝诗人张舜民参与这场西征,作《西征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五路大军征伐西夏,之所以失败有几大原因:

其一就是宋神宗用人不当,所托非人,不用精通军事,富有战斗经验的军事将领为主将,反而以自己的喜好任人为将,用他所信任的宦官李宪、王中正为主将,即使王中正毫无军事经验,只要听他的话就行。中路主将高遵裕妒贤嫉能,神宗母亲高太后就曾劝谏过神宗,说他这个叔叔气量狭小,不容别人功劳超过他,不宜作为一路主将,神宗不听还是让高遵裕担当这个重要的职位。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其二不设主帅,五路大军各自为战,不仅不配合还互相掣肘,神宗虽然让李宪节制诸路,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五军统帅,而李宪也不是善类,没有大局观,只想着自己立功。实际上真正的统帅是神宗自己。说到底还是重文轻武的体制问题,怕武将功高盖主。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能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帅才,皇帝却不敢用。其实不设主帅,枢密副使孙固出征前就进言神宗:“重兵五路并进,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五路伐夏失败后,宋神宗才后悔没有听孙固的建议。

其三就是宋神宗的亲自指挥毫无意义,宋神宗虽然学习了兵法,但也是纸上谈兵,在地图上指挥作战还可以。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古代通讯又落后,不能实时掌控战局,他的一些诏令下发到前线的时候就已经不合时宜了。宋军虽然规模庞大,但多数是步兵,行动缓慢,辎重众多,而西夏骑兵行动迅速,在宋军五路大军中穿插迂回,随时可以打了宋军就撤,而宋军却追赶不上,找不到西夏主力决战,只能被动应战。5路大军打下西夏一些城池,西夏虽然损失很大,但西夏主力部队,尤其是30万骑兵损失轻微。

其四、就是后勤准备不足,这也是伐夏战争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除了西线李宪率领的熙秦七军和吐蕃兵三万,获得大量窖藏粮食,暂时不受困于后勤粮草的不足,其他四路大军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败于粮草的枯竭。尽管战前宋朝上下做了大量准备,光是民夫就征调了超过20万从军。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西征路途艰险,要越过高山、戈壁、沙漠数百里,转运庞大笨重的辎重非常辛苦,大雪冰冻,寒冷天气折磨着西征大军,饥寒交迫疾病,令士兵和民夫大量减员,很多人倒毙在路上,大量的民夫逃亡。宋朝廷只能不断补充人力转运粮食,但还是捉襟见肘,无奈中甚至征调女子上阵运粮。

天气原因还不算,西夏诱宋军深入兴州、灵州腹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让宋军无法就地取粮。利用优势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切断宋军的补给线,几十万大军在贫瘠的西北就地征粮也完全行不通,只能无奈撤退。单是这一条就注定了宋军无法快速灭亡西夏,一不小心就陷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可见,宋枢密副使孙固坚决不同意大举西征,而是劝告神宗采取分裂蚕食西夏,压缩西夏生存空间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打了败仗,自然要追责。1082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高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再任用,种谔、刘昌祚、王中正受到降职处罚。王中正带领十几万人马到西夏瞎逛,不仅毫无建树,还杀良冒功罪大恶极;没有同西夏军进行像样的战斗,却造成宋军民夫3万人多人伤亡,百官唾沫星能把他淹死,神宗对他只是降职处理处罚太轻了。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对于李宪,虽然保住了本部兵马,但枢密副使孙固认为李宪没能按时与环庆、泾原路、二路大军会师灵州,按律当斩;李宪上疏神宗,说自己开发兰州、会州有功,只是由于中途受到西夏兵的阻截才没能按时到达灵州,事出有因,神宗偏袒李宪,判其无罪。

这几路刘昌祚最为冤枉,受高遵裕牵连,刘昌祚当了替罪羊,被贬三级。连他手下的将士也非常不服气,通过各种渠道,反应他们在西征途中立下的战功,神宗经过调查发现刘昌祚确实有突出战功,是自己冤枉人家了,于是诏令加恩补发赏赐在磨脐隘立功的刘昌祚将士,刘昌祚也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原职,命令泾原路镇戎、定川等四寨各驻一军,由刘昌祚统领。

大宋王朝最大规模西征,50万大军浩浩荡荡,挡不住倾泻而下黄河水

此战后,神宗也终于明白与强悍的西夏骑兵对抗,深入敌境不是良策,用城堡的战术层层推进,一点点挤压西夏的势力范围才是最佳方案,于是在泾原、环庆两路大兴土木,建立十几座城堡,逼近西夏的灵州兴州,对西夏形成压制之势。虽有永乐城惨败,但最终在宋哲宗时期,名将章楶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大破西夏50万大军,这是用40万宋朝军民的伤亡,换来的惨重经验和教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