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故事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性

 李怡楚 2020-09-02

扬州某家客栈,有客人来投宿。1

他随身牵着五头驴,顺手拴在客栈外的旗杆上。

客人同时嘱咐店家说,我去办点事情,一会就回来,驴子寄存在这里,你千万不要给它们喝水。

客人走后,店家看着驴子暴晒在炎炎烈日里,毛色干枯,神情萎顿,很是可怜。

店家不忍,把它们牵到了阴凉处,又取了清水给驴子们喝。

驴子们喝完水,在地上打了个滚,变成了五个妇人。

店家大惊失色,忙问妇女是什么情况,妇人们舌头发硬,却都不能言语。

店家将她们藏在屋子里,过了一会,客人回来了,手中牵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五只羊。

看见驴子不见了,客人惊慌地问道,我的驴子哪里去了。

店家赶忙把客人拉进屋子坐好,安抚他说,你先吃饭,我去把驴子牵过来。

店家趁客人吃饭时,又跑出来给五只羊喂水,结果它们变成了五个小孩。

店家赶紧去报官,招来捕快,一顿乱棍,将客人当场杖毙。

这是个大快人心的鬼故事。

客人是万恶的人贩子,使着障眼法来干坏事。

大多数情况下,店家是不会多管闲事的,客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偏偏这位店家是菩萨心肠,无意中破了坏人的法术,解救了无辜的妇人和孩子。

否则,受害者身体异形,口不能言,几乎是没有获救的可能。

现实社会中也是如此,人们的一时善心,举手之劳,说不定就能在无意中拯救深处泥泞中的不幸者。

山东淄川范河边,一个姓许的人以打渔为生。2

每天晚上,他都会一边喝酒,一边打鱼。打鱼前,向水中倒上一杯酒,敬给河里的水鬼。

一位叫王六郎的年轻水鬼,常常喝他的酒,便以驱赶鱼来报答捕鱼人。

两人甚是投缘,每夜一起饮酒,一人一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天,王六郎对捕鱼人说,他的期限到了,明日有人会代替他,而他将去投胎转世做人。

第二天,捕鱼人看到一妇人在水中挣扎,沉沉浮浮,水花四溅,一个婴儿被抛在岸上大声哭泣。

捕鱼人正在犹豫是否要救人时,妇人却自己爬上堤岸,抱着婴儿嘤嘤咛咛地走了。

到了晚上见面时,王六郎说,本来那妇人便是替身,但看到她怀中啼哭婴儿,心中不忍,害她一人,便是害了两个性命,于是决定放弃投胎机会。

这件善举感动了天帝,提拔六郎去招远县做土地公。

捕鱼人和王六郎分开后,每天想念得紧,于是长途跋涉去招远看王六郎。

王六郎白天端坐神龛,晚上则在捕鱼人梦里与他相会。

一人一鬼继续过着甜蜜蜜的日子。

这是个让人暖心的鬼故事。

善良的少年,不幸落水成了鬼,念着回报给他一杯酒的渔夫,为他抓鱼,补贴生计。

好心的渔夫,主动约请孤身的陌生人饮酒,并引为知己。

急着转世的孤魂,不忍心伤害怀抱婴儿的妇人,哪怕此后再无机会为人。

善良的人,哪怕去了,也是善良的鬼魂,会变成善良的神,保一方水土安宁。

真正的善良,不是看一个人富足时的行止,而是穷途末路时在做什么。

杭州府北关门外有一空宅子,据传时有孤魂野鬼出没。3

一位蔡姓书生却一眼相中这所宅子,觉得清净,正好适合读书研学,便买了下来。

入住第一夜,一白衣女鬼飘然而来,脖子上挂着三尺红布。

女鬼走到书生面前,将项上的丈许红绫取下,挂在梁上,打了个结,把脖子伸进结中,向蔡书生示范,该如何自缢。

蔡书生认真地看着女子的表演,不动声色。

女子又掏出一根绳子,在旁边再打了一个结,转头对蔡书生,勾了勾手指。

书生随即站起身来,走到绳套前。

女子深情款款地看着书生,公子,我们一同上吊吧。

书生却缓缓地抬起右脚,伸进绳圈中,一脚在地,一脚虚搁在绳上。

女鬼看呆了,不禁喊道,公子啊,是头,不是脚,你错啦!

书生哈哈大笑,我错了么?我没错!不,是你错了,你若不行错,怎么会沦落到化身为鬼?

女鬼闻听五雷轰顶,顿时拜服在地,恸哭不已。

女鬼哭够了,又破涕为笑,对蔡书生再次行礼后飘然而逝。

自此,屋子再无鬼怪踪迹。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鬼故事。 

女鬼错在哪?

一念之差,便自缢轻生,不顾高堂父母,错其一。

死便死了,却阴魂不散,频频害人性命,错其二。 

蔡书生则是另一种情形。

处处特性独立,明知屋有鬼,偏向鬼屋行,不仅毫发无伤,反而折服了一只鬼。

生活中各种套路,无数规则,世人往往陷于其中而不自知。

绳圈放过来,自然是挂着脖子上,惯性的行为,无意识地陷于套路中,随波逐流。

有时候不妨换下思路,不走寻常路,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今天是中元节,传说每次中元节,百鬼会出来夜行,享用祭品。

世人也会在这一天奉鬼神,供祭物。

其实,现代社会里,没有人会相信这世上真的有鬼魂。

世人大张旗鼓,敬的不是鬼神,为的是心之所安,超度的乃是活人。

神、人、鬼,不过是凡人的三种身份。

天人相隔,人鬼殊途,本质上说的是阶层上不可调和的隔阂。

当我们对于人性中的幽暗复杂不忍直接描述时,便会借力于鬼魂,用一个鬼故事来影射人的故事。

说的是鬼故事,背后其实是人间百态。

1,出自《聊斋志异. 造畜
2,出自《聊斋志异. 王六郎》
3,出自《子不语.蔡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