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大博导的一份紧急报告,近30万婴幼儿得救了

 医学镜界 2020-09-03

此事应回顾至2008年,2008年3月份开始,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南京鼓楼医院孙西钊教授陆续接到了南京儿童医院送来的10例结石样本,经检验发现,这10例结石的混合成分是我国从未发现过的,发病者均为尚在哺乳期婴儿,这引起了孙教授的高度重视。孙教授也从未见过这种结石,它会在X光下“失踪”,经国内先进的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分析,孙教授发现,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结石。这种结石的成分是由二水尿酸和尿酸铵混合形成的,具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通过溶石的实验后,发现以二水尿酸为主。

孙教授很想知道其原因,2008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孙西钊教授在门诊遇到了一个从外院转来的患儿。“是一个小女孩,只有13个月零8天。最巧的是她是双胞胎,他发现一对双胞胎,喂母乳的没事,吃奶粉的患了肾结石。患儿入院时,已经有36个小时没有排尿,双肾积水、右肾及双侧输尿管下段结石。而经过结石分析,其成分与那10例样本的一模一样。据孩子妈妈说,由于奶水只够一个孩子吃,所以这个孩子从出生就喝奶粉。如果肾结石是先天性的,那么双胞胎姐妹都会患上,但此例可以排除是家族史,基本上可以判断和喂养方式有关。而在双胞胎就诊的前一天,一位来自苏北的刘女士到鼓楼医院找到了孙教授,诉说她六个半月大的儿子患上了肾结石在儿童医院住院,孙教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特别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去这家医院做调查,而结果让他很吃惊,近期因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儿骤增。

(此图来自网络)

凭着一个医生的职业敏感,孙教授的调查发现这些患病的孩子均是吃了同一品牌的奶粉,于是孙教授连夜起草了一份紧急报告给鼓楼医院领导,鼓楼医院又很快呈送省卫生厅,卫生厅又急报卫生部。紧急报告主要内容是患病的孩子可能是喂食了配方不当的奶粉有关。他们的肾结石可以通过溶石治疗,要慎用开刀。

2014年10月25日在21届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大会上,为表彰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孙西钊教授在泌尿系结石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特授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14年度钻石奖。孙教授获奖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最先证实了三鹿奶粉引发婴幼儿结石的因果关系,同时首次应用药物溶石成功治愈了结石患儿,该法被国家卫生部采纳,取代了当时普遍采用的手术取石,为无创性救治29.4万例发病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孙教授获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证实头孢曲松钠引发的结石成分为头孢曲松钙,同时首次提出其主要并发症是急性肾后性肾衰竭,从而为警示和防治这种药源性疾病奠定了科学基础。孙教授实验研究发现,在尿液生理条件下,治疗剂量的头孢曲松钠在尿中解离后可与游离的钙离子发生置换,结合成为头孢曲松钙,进而形成针尖状晶体。这种晶体相互聚集后体积增大,足以堵塞肾小管,造成晶体附着和滞留,尔后逐步形成临床结石,由于儿童的肾小管比成人细,所以更易导致结石。

孙教授最早分析的抗生素结石病例来自南京市儿童医院,今年3月底,家住兴化农村的6岁男孩斌斌发烧咳嗽,乡卫生院的医生每晚到斌斌家里为他挂头孢输液治疗。连续挂水到第五天时,斌斌喊肚子疼,吃什么都吐。在县医院抽血、B超等一系列检查后,医生怀疑可能是结石,当天转院到南京市儿童医院。4月6日,斌斌在儿童医院确诊为“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在住院治疗5天后,斌斌终于排出两颗鱼眼睛大小的石头。家人和接诊医生都很奇怪,6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结石?结石送到孙西钊教授实验室后,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他们曾分析过8970多例结石,这竟然是从未见过的一种新结石,成份是头孢曲松钙,是药物性结石的一种,是使用头孢曲松钠所致。头孢曲松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罗氏芬、菌必治等,约有30余种名称,临床应用极广。

    不管是问题奶粉结石,还是头孢曲松结石的发现,这些都体现出孙教授的做为一位科学家的高尚素养。但是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也需要有好的武器,而孙教授的好武器就是他发明的“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

近代在泌尿结石的诊治史上有多次革命性的变化。尽管膀胱镜、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 、经皮肾镜、腹腔镜的发明,每一项均是革命性的,然而,这些的发明仅是治疗性的。

     不过真正的革命性的变化,是病因的诊治,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三大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复发率很高,随结石成分不同,在未经防治的患者中,复发率很高,随结石成分不同,在未经防治的患者中,复发率高达50%~100%,而在接受防治的患者中,复发率可降至10%~15%。因此,预防结石复发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革命的进展并不快,因为泌尿结石的病因治疗,首先是要确认结石的成分,100年前,随着化学的进步,人们也开始用化学分析法进行结石的成分,这种成分分析一直是主流,并持续到21世纪初。

然而,不确定性及特异性差,又限制了其应用。上世纪中叶,物理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结石成分分析的进步,但这些技术由于相对的复杂性,并不具有普及性,上世纪80年代,红外光谱在结石成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结石成因研究的进展,但操作的要求较高,且对研究者识别图谱的能力也较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及IT领域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自动结石成分分析”有了一个梦想,但是这个领域,物理学家忙于其它的事,使这项目处于了空白状态。但是这些领域对泌尿外科结石的成因的诊断越来越重要,在这关健时刻,南京大学孙西钊教授勇担重任,进行了科学攻关,用了五年的时间,研制了第一代的结石成分分析仪。这项转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结石病因研究的进展 。第一代的结石成分分析仪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发现了问题奶粉引发婴幼儿“三鹿结石”。在救治29万余例“三鹿结石”婴幼儿的成功实践中,“尿石病因诊断和防治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得以充分验证。

2010年,有报道披露,滥用抗生素药物“头孢曲松钠”导致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引起广泛关注,此时,孙西钊教授发现第一代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智能化不够,且不能分析药物性结石,其频谱范围还不够宽,于是他又发明了智能第二代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

自从有了智能第二代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神马结石,都是浮云了! 



孙西钊其人

  孙西钊教授是南京鼓楼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内研究尿石症的著名专家。在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事件”披露之前,孙西钊最先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问题奶粉引发婴幼儿结石的因果关系,并首次应用药物溶石成功治愈了结石患儿,从而取代了当时普遍采用的开放式取石手术,避免了患儿的开刀之苦。孙西钊教授通过14项技术创新,创立了“尿石病诊断与防治体系”,荣获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入围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获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14年度钻石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