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学观止(14):“恋母情结”

 医学镜界 2020-09-03

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源于古希腊故事,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恋母情结,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理解其内涵之意,还是应该从古希腊关于俄狄浦斯弑父恋母的故事开始(5-1-1。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是国王拉伊俄斯之子,俄狄浦斯出生后,先知预言国王必被其子俄狄浦斯杀死。国王拉伊俄斯叫奴隶将俄狄浦斯杀死在山中,奴隶不忍心杀死这个婴儿,将其置于山中。俄狄浦斯大难不死,被另一个国王波吕玻斯收养。波吕波斯把俄狄浦斯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俄狄浦斯长大后,先知告诉他,他将犯杀父娶母之罪。俄狄浦斯非常害怕,他离开了养父波吕玻斯,出外流浪。

当然,他不知道波吕玻斯是他的养父。在流浪的途中,他与人抢路而发生争吵,一怒之下杀死了对方。而被其杀死的正是他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来到他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的国家,正好人首狮身的怪物司芬克斯作乱,城里人说,谁杀死了司芬克斯怪物,他将为王,并娶寡居的王后为妻。司芬克斯问: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就是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猜测说是。因为人小时候不会走路,用手和脚在地上爬,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老了的时候因体力不支而需撑着拐杖。俄狄浦斯猜中了怪物的谜语,怪物跳崖而死。拯救了忒拜城的俄狄浦斯受到人民的推崇被选为国王,按照习俗与失去了丈夫拉伊俄斯的王后伊俄卡斯忒成婚,于是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先知的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努力避免而没能避免。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育过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即害怕自己的恋母被父亲知道后会遭到阉割。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因此,同样也有恋父情结此外,弗洛伊德的父母老夫少妻(相差20岁),老爸特别高大威严,妈妈年轻漂亮,难怪他会有那种弑父娶母的想法,于是性的理论成为使他名声大噪又颇受后世诟病的地方。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俄狄浦斯对母亲并没有欲望,与母亲的乱伦纯属一个可怕的意外。因为俄狄浦斯在养父母家成长,很爱养父母,听到神谕说他将来会乱伦与杀亲后就离家出走,不知道神谕说的原来是他的亲生父母,俄狄浦斯是真心爱父亲的。俄狄浦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充满懊悔,而弗洛伊德认为其懊悔是一开始就有的。神灵的震怒并不是因为乱伦,而是因为俄狄浦斯杀死了亲父。弑父在古希腊乃至一切父系社会中是最严重的罪行,俄狄浦斯也认为这是自己的第一大罪,乱伦还在其次。

婴孩对母亲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作为一个弱小的生命,他必须倾尽全力地依恋母亲,这种依恋是非常霸道的感情。但随着婴孩的长大,他会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父亲。佛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自己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样有力量的男人,再次获得母亲全部的爱。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