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搭帝国的谜之军费 | 青年维也纳

 cat1208 2020-09-03



作者:高林

“很多人津津乐道帝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实帝国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开支从帝国建立到1913年之间,不过从1.6%增长到最高点的5.7%然后又趋于下降回调到1913年的5%。而帝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却一路飙升,从1872年的2.2%增长到1913年的8.9%。”
下周日(9月12日)晚我们将迎来高林讲座《威廉二世和他的帝国》!(青年维也纳最为重要的德意志史讲座项目)文末附报名链接。

德意志帝国在人们印象中总是一副不差钱的模样,仅仅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堪称豪横。比如有记载说,在1913年,帝国可支配的正式收入中,军费占到75%。高到这个比例,简直让人称奇。

可是查考德意志帝国1913年的财政开支,这一年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开支占25.6%,即使按照广义的所谓“国内外安全支出”算,也不过是33.5%。

那75%这个数字就是错的咯?其实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正式收入”这个概念。德意志帝国的正式收入和德意志帝国的实际财政收入之间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刚好是理解德意志帝国的体制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德意志帝国在财政上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至少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一个传统的德意志邦国,它的财政收入从形式上基本上三个来源,也就是直接税、间接税和公营事业收入。但德意志帝国按照最初的设计,它的收入仅仅来自间接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或许可以看作是一个1871年诞生在德意志土地上的新国家,但从财政上说它却是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延续和发展。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

德意志帝国的财政收入按照最初的设想完全来自关税收入,帝国没有权利、也不应该向帝国直属领地阿尔萨斯-洛林之外的德意志各邦的人民征收直接税。1871年建立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也没有什么公营事业。

所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1872年刚刚建立时的德意志帝国,它的军费开支在财政总收入里的比例是一个更离谱的数字。这一年帝国财政支出里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是1.6%,公共事业开支是0.1%,行政管理开支是2.2%,而军费开支是96%。

要知道1872年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开支还基本上仅仅是陆军支出,威廉二世皇帝的那支世界第二的大舰队这时候完全不存在。即便如此,帝国的总收入依然被军队花掉了96%。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帝国的财政收入实在太微不足道。

小威廉怀疑帝国的强大

而且通过这个事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从财政意义上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1834年所建立的那个德意志关税同盟,原本是代替参加关税同盟的德意志各邦征收关税,然后按照人口比例把关税收入分配给各邦的一个机构。但是随着1866年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对汉诺威、黑森选侯邦、拿骚和法兰克福自由市的吞并,还有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普鲁士战争部一方面从行政上把普鲁士军队的征召、训练、组织和装备制度推进到整个北德意志联邦,另一方面则开始试图把普鲁士军队财政拨款从单纯的普鲁士邦拨款,转向德意志联邦拨款。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这样可以占那些虽然加入了北德意志联邦,但没有被普鲁士吞并的小邦一点财政上的便宜。这些邦加入了联邦,但按照关税同盟的制度它们依然有权利按照人口比例分享关税同盟的收入。现在如果宣布普鲁士军队就是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北德意志联邦的唯一收入又是关税同盟里属于北德意志联邦的各邦所应得的关税收入,那么这笔钱就首先要用来支付为北德意志联邦服务的普鲁士陆军的军费,如果还有盈余才应该分配给各邦。

第二个好处是普鲁士实行了对资产阶级有利的三级选举制,我们知道连俾斯麦都哭着喊着不愿意成为第一等级纳税人,可见容克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已经无法在财富和纳税方面与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并驾齐驱了。而资产阶级对容克贵族独霸的普鲁士陆军是非常反感的。毕竟导致俾斯麦上台的宪法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威廉一世的军事改革拨款被普鲁士邦议会所阻挠。

南德意志各邦

而北德意志联邦议会是成年男子普选的,俾斯麦在拉萨尔的建议下成了中欧第一个利用民主来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冒险家。而且他还真的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北德意志联邦虽然没有为普鲁士陆军通过一个固定的拨款法案,但通过了一个有效期三年的拨款案。也就是说三年之内普鲁士陆军花掉了关税同盟里属于联邦各邦的大部分收入。

但关税同盟里还有真正保持着独立地位的南德意志四邦,确切的说是三个半,其中黑森大公国是南北各半的。它们依然可以从关税同盟里分到自己的那一份。那么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军队的军费就应该是北德意志联邦军费在制度上的延续。

花南德意志四邦的钱,却要养活普鲁士军队,这是南德意志各邦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南德意志四邦里真正有发言权的两个邦,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陆军部都被保留了,真正被并入普鲁士军队的只有巴登和黑森两个大公国。也就是说,花大家的钱养活自己的军队这种好事不能只有普鲁士一家干,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也要参与进来。

于是就形成了德意志帝国那个非常独特的陆军制度。这支军队按照《帝国陆军法》从名义上是统一的,由皇帝一人统帅,军事命令甚至不需要总参谋长和大臣的副署。而事实上却是四支军队,1871年以前普鲁士和萨克森两个国家的军队共享了关税同盟里北德意志部分的绝大部分收益来养活自己的军队。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四个国家的军队一起分享整个关税同盟的绝大部分收入来养活自己的军队。

这就是1872年的局面。但为什么到1913年帝国的财政开支里军费从96%降低到了25.6%呢?而且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德意志帝国的正式收入里其实有75%都花在了军队上?

1890年代初期的帝国议会

这就要说到帝国的正式收入和实际开支之间的那个被忽略的缺口了。帝国如果仅仅是一个大邦占小邦便宜的机构,那么帝国的财政开支肯定绝大部分要花在军费上。但事实上关税同盟的收入从一开始就不够养活帝国军队。

帝国财政无法满足开支所需,这时候就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各邦向帝国“协款”,方法也和关税同盟分配收入的方法一样,那就是按照人口比例分,也按照人口比例缴。帝国缺多少各邦按照人口比例给补足。

为什么1872年帝国开支里96%都是军费?因为那一年帝国刚建立,不好意思问各邦要钱,量入为出有多少花多少,所以军费开支比例爆高。但是随着帝国的逐渐稳定,还有1873年以后趁着横扫中欧的经济危机,俾斯麦抄底买入了很多铁路,给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间接税以外的第二个财源,也就是公营事业。到1880年代俾斯麦甚至还成功在德意志各邦开征了几种消费税,甚至遗产税。帝国财政收入就增加了。再加上各邦的协款,帝国的财政收入到1890年已经完全不同于1872年了。

热爱大船的威廉和讨厌的伯尼舅舅

1893年帝国开支里军费比例下降到53.8%,1912年下降到44.8%,1913年进一步下降。而且这时候的军费里已经包括德意志帝国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了。那么75%的数据是不是错误的呢?

其实不是。1872年到1913年之间,陆军在扩军,海军从无到有、还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都是靠钱砸出来的。帝国财政可赶不上这个增长速度,更不可能成倍增长,让军费比例下降这么多。那靠什么呢?

国家从古至今的解决方案除了开源节流之外无非就是伸手要。伸手要就是要求各邦协款,可各邦也清楚得很,你让我们掏钱养活你们四家的军队?谁会肯?而且说到底,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已经占据了德意志帝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即使协款也是这四家为主。小邦本来就没什么油水,挤它也挤不出多少钱。德意志帝国为了维持与各邦的关系,后期甚至向一些小邦转移支付,也就是说帝国拿钱补贴一些确实过得很惨的小邦。

埃森的克虏伯工厂,1890年

同时,帝国又没有废除金本位,不能搞流氓财政直接印钱。它能怎么办呢?自然是借债咯!

德意志帝国1871年建立,当年就开始负债,1872年公共债务就达到3900万马克,俾斯麦的二十年间采取了比较保守的财政政策,但到1892年债务还是暴涨到18亿马克,这时候威廉皇帝还没有开始他的大海军计划。1897年提尔皮茨成为海军国务秘书,于是1902年帝国债务又增长到29亿马克。到1913年更是达到了50亿马克。换而言之德意志帝国的全部财政收入确实有75%都花在了军队上。

但随着帝国渐渐成为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其他费用也不必可少,尤其是高速膨胀的帝国官厅。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帝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实帝国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开支从帝国建立到1913年之间,不过从1.6%增长到最高点的5.7%然后又趋于下降回调到1913年的5%。而帝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却一路飙升,从1872年的2.2%增长到1913年的8.9%。

俾斯麦社会保险体系的宣传画

这些钱靠帝国收入剩下的那25%是搞不定的。所以帝国只能向各邦要求协款,但帝国又觉得这个麻烦,所以干脆借债。

德意志帝国的财政收入里最灵活机动的一项其实就是借债。1914年战争爆发,帝国政府讨论怎么解决军费问题,在“增税”和“借债”里二选一的时候,从皇帝到帝国宰相到财政国务秘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借债。

但借债显然不是什么财政收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军事拨款只占总开支的25.6%,但却占据了收入的75%。因为帝国在它四十多年的生命里一直都在搞赤字财政。而赤字财政的产生,则是帝国自身从一个临时拼凑的联盟,跌跌撞撞地变成一个准近代国家的历史行程所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