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若论写酒,李白当属第一,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大概是除了钱以外,最招人喜欢的,高兴时喝酒、不高兴时也喝酒、没灵感时还喝酒。 文人雅士中的神奇之杯酒是中国文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人爱喝酒,喝酒也是一件极讲究的事,一坛好酒必须有一个好的器皿与之相配,才算不辜负了美酒。如白酒要配犀角杯,葡萄酒要配夜光杯。中国人在研究酒的同时,也研究出了许多盛酒的器皿。 如青铜器时期的爵,可饮酒可温酒,一般都是典礼时才用;如新石器时期的尊,如形状像壶的罍。而其中,有一种酒器,被称为酒杯之神,倒千杯不尽,喝也喝不完,名叫鹦鹉杯。这个杯子曾经是上层风流人物饮酒首选,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进行题诗作对。 李白形容它:“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叹其盛酒之多,喝酒之能。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关于鹦鹉杯,有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提到,从两晋、到唐、再到宋,文人雅士都对此杯乐此不疲。然而,这个神奇的杯子,一直没有真品流传于世,这也令人们怀疑,此杯再奇,也不过是传说之物。 鹦鹉杯出土,见证明魏晋风流1965年,考古专家在南京象山发现了一处东晋时期的墓葬群,根据出土的墓志铭,专家判断这是东晋名家王兴之的墓,即”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那个王家。 魏晋时期,名士们热衷饮酒与吃药,而在这个墓中出土了传说中的”五石散“,还有一种类似海螺形状的东西,这只海螺长约14厘米,高10厘米,鎏金的铜口。经过海洋专家鉴定,这是一只4亿年前的古生物,名为“鹦鹉螺”。 难道它就是传说中的鹦鹉杯,据《格古要论》中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这种鹦鹉螺可以不加雕琢,直接用于饮酒。唐刘恂曾在《岭表录异》中说:“这种鹦鹉螺制成的酒杯,可容二升许的酒,大约有4斤左右。 这只出土的鹦鹉杯,螺口向下,螺口和螺层交接的位置上方有黑色延伸到螺口内,螺口为弧形,正好就可以把黑色切割成如金刚硬物的喙,鹦鹉螺螺旋生长,螺壳中间有一个圆点,如同鹦鹉的眼睛。而且全身遍布棕黄色的横纹,与鹦鹉身上的毛色相似,因此被人们称做鹦鹉螺。 鹦鹉杯的神奇之处为了印证鹦鹉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可倒千杯,为了弄清其内部结构,专家通过X光透视了这只海螺。原来这只海螺的内部是由一格一格 空腔构成,各腔室之间由大小不一的小孔相连。 当倒酒时,酒在压力的作用下由一个一个的小孔向下渗透,所以酒流的速度会非常慢,形成一种延时满足。再加上这海螺的容量有4斤之多,可以喝很长时间,给人一种永远也倒不完的感觉。 为了体会这种永远也喝不完的感觉,专家利用树脂材料按比例复制了一个鹦鹉杯,灌满酒后,发现真的可以连续倒几小时。而且倒酒的过程中,水流动的声音就像海螺发出的声音,极其美妙,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焦遂倒酒所用的杯子,就是鹦鹉杯,所以能用得起这种杯子的人都非富即贵。 除了象山墓以外,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也出土过一个鹦鹉杯,高2.5厘米、口径12.5—4.7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参考资料:《格古要论》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