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历史上曾多次因某种植物病害流行而造成严重饥荒,甚至大量人口饿死的灾祸。使用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过去的几十年间年,是全世界化学农药大规模使用的历史,特别会上世纪60年代后,内吸性杀菌剂的引入,为杀菌剂的发展带了革命性变化; 由于杀菌剂商品名称及包装混合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者在追踪所使用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农民和农作物顾问需要知道的是哪些杀菌剂最适合用于对付抗性植物病原体;美国佛罗里达州杀菌剂抗性委员会(FRAC)为支持使用便于抗性管理的杀菌剂,杀菌剂以其作用机制、集体和化学基团名称以及活性成分通用名称进行分类,如下表: FRAC编码* | 作用机制 | 官能团名称 | 化学基团 | 通用名称/抗性风险 | 4 | 核酸合成 | 苯酰胺 | 酰基丙氨酸 | 甲霜灵(精甲霜灵)高风险 | 32 | 杂芳族化合物 | 异噻唑酮 | 辛异噻啉酮 抗性未知 | 1 | 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 | MBC -杀菌剂(甲基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 | 苯并咪唑 | 多菌灵,噻菌灵 高风险 | 托布津 | 甲基托布津 高风险 | 22 | 苯酰胺 | 甲苯酰胺 | 苯酰菌胺 中低风险 | 43 | 苯甲酰胺类 | 氟吡菌胺 抗性未知 | 7 | 呼吸 | 甲酰胺 | 苯基苯甲酰胺 | 氟酰胺 中等风险 | 氧硫杂环己二烯甲酰胺 | 萎锈灵,氧化萎锈灵 中等风险 | 吡啶甲酰胺 | 啶酰菌胺 中等风险 | 11 | QOI类杀菌剂(苯醌外部抑制剂) | 甲氧基丙烯酸酯 |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 高风险 | 甲氧基氨基甲酸酯 | 唑菌胺酯 高风险 | 肟基乙 | 醚菌酯,肟菌酯 高风险 | 恶唑烷 | 恶唑菌酮 高风险 | 广谱二氢恶嗪类 | 氟嘧菌酯 高风险 | 咪唑啉酮类 | 咪唑菌酮 高风险 | 29 |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 2,6-二硝基苯巴豆酸酯 | 氟啶胺 低风险 | 30 | 有机锡化合物 | 三苯基锡化合物 | 三苯基氢 中低风险 | 9 |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 AP -杀菌剂(苯胺基嘧啶) | 苯胺基嘧啶 | 嘧菌环胺嘧霉胺 中等风险 | 25 | 吡喃葡萄糖基抗生素 | 吡喃葡萄糖基抗生素 | 链霉素 高风险 | 41 | 四环素抗生素 | 四环素抗生素 | 土霉素 高风险 | 13 | 信号转导 | 喹啉 | 喹啉 | 喹氧 中等风险 | 12 | PP-杀菌剂(苯基吡咯) | 苯基吡咯 | 咯菌腈 中低风险 | 2 | 二甲酰亚胺 | 二甲酰亚胺 | 异菌脲乙烯菌核利 中高风险 | 14 | 脂质和膜的合成 | AH-杀菌剂(芳香烃) | 芳香烃 | 地茂散,氯硝胺五氯硝基苯(五氯硝基苯)中低风险 | 杂芳族化合物 | 1,2,4-噻二唑 | 土菌灵 中低风险 | 28 | 氨基甲酸酯 | 氨基甲酸酯 | 霜霉威 中低风险 | 40 | CAA杀菌剂(醯胺酸) | 肉桂酸酰胺 | 烯酰吗啉 中低风险 | 扁桃酸酰胺 | 双炔酰菌胺 中低风险 | 3 | 细胞膜中的膜甾醇生物合成 | DMI杀菌剂(脱甲基化抑制剂) | 哌嗪 | 氨灵 中等风险 | 嘧啶 | 氯苯嘧啶醇 中等风险 | FRAC编码* | 作用机制 | 官能团名称 | 化学基团 | 通用名称/抗性风险 | 3 | | | 咪唑 | 抑霉唑,氟菌唑 中等风险 | 三唑 | 恶醚唑,腈苯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丙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三唑酮,三唑醇 中等风险 | 5 | 胺(吗啉) | 哌啶 | 哌嗪 中低风险 | 17 | 羟基酰苯胺 | 羟基酰苯胺 | 环酰菌胺 中低风险 | 19 | 葡聚糖合成 | 多氧霉素 | 肽嘧啶核苷 | 多抗霉素 中等风险 | P | 寄主植物防御诱导 | 苯并噻二 | 苯并噻二唑 | 噻二唑素-S-甲基 抗性未知 | 27 | 未知作用机制 | 氰乙酰胺肟 | 氰乙酰胺肟 | 霜脲氰 中低风险 | 33 | 膦 | 乙膦酸盐 | 乙磷铝亚磷酸及其盐 低风险 | NC | 多元 | 多元 | 矿物油有机油碳酸氢钾生物来源材料 抗性未知 | M1 | 多重作用 | 无机物 | 无机物 | 铜(各类盐) 低风险 | M2 | 硫磺 低风险 | M3 |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及其同族 |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及其同族 | 福美铁,代森锰锌,代森锌,福美双,品润,福美双 低风险 | M4 | 邻苯二甲酰亚胺 | 邻苯二甲酰亚胺 | 克菌丹,灭菌丹 低风险 | M5 | 百菌清 | 百菌清 | 百菌清 低风险 | M7 | 葡聚糖合成 | 胍 | 胍 | 多果定 据称有抗性在苹果黑星菌中表明多果定可能并非多重抑制剂。建议抗性管理 | *使用数字和字母区分杀菌剂组。数字编号主要根据产品上市时间分配。字母缩写如下:P = 寄主植物防御诱导剂; M = 多重作用; 以及NC = 未分类。 | 与杀虫剂和除草剂抗性不同,杀菌剂的抗性会带来更多的不可控局面(病菌的繁殖更快);在存在庞大种群的情况下,种群内部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这些庞大种群范围之内,总会有一些能够耐受化学防治措施的菌株,或许是百万分之一或十亿分之一。选择性压力迫使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这种效应在高选择性杀菌剂种类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当对某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植物病原体不受作用于同一生长过程的其他类别的杀菌剂控制时,其就被认为具有交叉抗性。如:三唑和嘧啶化学基团的杀菌剂抗性是交叉抗性的一个样板,两类杀菌剂者均为干扰甾醇合成的脱甲基抑制剂,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致病菌同时对嘧啶类杀菌剂产生抗性。多抗性则是更为严峻的问题。当植物病原体不受作用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控制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例如,同时对抑制有丝分裂和蛋白质合成(这是两种不同的真菌生长过程)的杀菌剂产生抗性的植物病原体,就可被视为具有多抗性的植物病原体。 
结合当下中国农业现状及农药使用水平,我们发现诸如高剂量,频繁使用杀菌剂,特别是高效、高选择性及内吸性杀菌剂的问题日益突出,致病菌对杀菌剂抗性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何选择杀菌剂?如何合理使用杀菌剂?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低抗性风险杀菌剂+ 中高抗性风险的杀菌剂(混配&复配) 1),延缓致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 2),降低农药使用成本 3),合理使用农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分别提取大豆炭疽病菌和黄瓜褐斑病菌,通过和低风险抗性(代森锰锌)+高风险抗性杀菌剂的对比,经过几代的实验,我们发现,低风险抗性与高风险抗性杀菌剂的协同作用,能够持续控制作物病菌,相比较高风险抗性的杀菌剂在经过几代的使用,对作物病菌的防效持续下降; 杀菌剂抗性管理解决方案-代森锰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