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杂谈:清代官员谥号问题浅说

 史海烂柯人 2020-09-03

谥号,是古代较有名望的人去世后所追加的封号。从群体上来看,主要包括帝王、后妃、高级官宦以及社会上有影响力之人。统治者根据其生前的品行、做出的贡献等,赐给其号,便是所谓的谥号。谥号从西周之时便存在,直至清朝仍然加以沿用,并对此前的给谥制度加以损益。

文史杂谈:清代官员谥号问题浅说

清朝官宦群像

清朝官员是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那么是不是这些人都可以被加封谥号呢?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便涉及到清朝给谥号的规定了。清朝能够被加封谥号的官员主要需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品级。按定制,一般只有一品大员(既包括文官,也包括武官)方有获得谥号的资格,当然,部分清朝的总督等虽然为正二品官员,但有的加尚书衔为从一品,也可得谥。

文史杂谈:清代官员谥号问题浅说

正一品大学士张廷玉,谥“文和”

咸丰朝之时,因内外动乱,战争中殉难之人频增,于是放开了给谥的规定,文官二品殉难,按一品上奏给谥,至于武官则按三品以上得谥。

另外,还因部分官员死的比较惨烈,予以特谥。实则是为了鼓励官员们英勇奋战。同治朝末年以后,随着战争局势的稳定,这一特殊的给谥办法予以停止,恢复到了之前的规定。

二是品行。清代在给官员谥号之时,十分重视官员的品行和才能。《鸿称通用》中,便有官员百官谥号的记载,常见的主要包括:忠、孝、纯、诚、文、端、恭、献、成、宪、宣、昭、明、哲、度、武、烈、勇、壮、刚、果、威、恒、毅、正、肃、简、靖、节、平、贞、思、慎、定、直、毅、勤、襄、景、敏、达、通、恪、悫、懿等等。

统治者根据各官员的生前的操守,选取合适的文字,以概括其一生的功绩和品行。如根据官员为官清廉,便给谥字“文贞”,如为官谨慎勤政,可赐谥“恪敏”等等。

文史杂谈:清代官员谥号问题浅说

方观承谥“恪敏”

有关以上的谥字,史书中没有明显记载文官和武官的划分,当然武、烈、勇、壮、刚、果、毅这些显然侧重于武官,而文、哲、审、敏、达、通等这些更侧重于文官。至于忠、孝、纯、诚这些显然是文武皆可适用的了。

《鸿称通用》虽然列举了很多谥字,但其中没有具题记载这些谥字孰前孰后,而且,在给谥之时,主要是两词合用。如鄂尔泰曾被称之为“襄勤”。

实际上,在清史稿中对此有所规定,“大学士及翰林授职者,始得谥“文””。也就是说“文”字当属谥号当中的老大了。

纵观清朝官员所得谥字,以文字开头而排序大概为:文正、文忠、文襄、文端、文肃、文恭此六个谥号最为尊贵,而文正,又是尊贵谥号之中的最为尊贵者。宋代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宋代统治者如此认为,那么清代自然也不会改掉这一传统,因此文正应是统治者所给的最高谥号。

文史杂谈:清代官员谥号问题浅说

曾国藩谥“文正”

在清代,给谥“文正”应是一种特恩了。获得文正的官员主要有汤斌(康熙朝)、刘统勋(乾隆朝)、朱珪(嘉庆朝)、曹振镛(道光朝)杜受田(咸丰朝)、曾国藩(同治朝)、李鸿藻(光绪朝)孙家鼐(宣统朝)可以说,这些人应该是各朝皇帝最为赏识的人,也是顶梁柱级别的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雍乾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作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堪称清前期级别最高的汉臣,死后被赐谥“文和”。不过,由于张廷玉晚年遭受乾隆打压,以至于乾隆在恩赐谥号时,并未刻意褒扬,也未获得最为尊贵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盖棺定论时,对死者一生功过最为凝练的总结,有美谥与恶谥之分,因而也成为统治者倡导和维护价值取向的一种手段。清朝时,除皇室贵胄和王室宗亲外,在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中,有资格获谥的官员终究是少数,而又当以文正最为尊贵。


/文:史海烂柯人//2019/0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