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史海烂柯人 2020-09-03

人类脑洞的极限在哪里?这或许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异想天开的探索和尝试,出现过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不过,这些看似奇葩的事件,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冷战时期,以美苏两极为代表的两大势力,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竞赛,其中便包括对地壳深处的探索。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漫画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是近似于白热化的,可谓是上天入地,无所不涉猎,双方都想在各个领域占据优势,甚至获得压倒性的优势。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成立了“莫霍计划”,从相对较薄的太平洋地壳向下钻探了4.5千米,但由于实际投资远大于收益,最终于1966年被迫终止。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关于超深钻探实验的论证

自美国“莫霍计划”计划实施后,苏联方面就一直十分关注,但由于战后经济不景气,很难拿出经费实施类似的项目。及至1970年时,苏联为了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开始启动了“科拉超深钻孔”项目。打孔的位置选择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深达12262m,后因经费不足被迫终止。

相信提到这一地质钻探项目,很多朋友都会暗自发笑,因为此前网络中对此早有介绍,甚至反复渲染。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耗费巨资,朝着地心没完没了地打洞,试图挖穿地球,一探究竟,真是太异想天开了,绝对是个奇葩的项目!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科拉超深钻孔”项目部分参与者合影

关于这个深达一万多米的洞,网络中流传着许多故事,甚至还有所谓令人惊恐的地狱哀嚎等等。不过,就披露的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之所以没有再进一步钻探,其实与当初美国的“莫霍计划”类似,都是政府方面觉得没有再行投资的必要。说的直白些,就是官方觉得这个项目太烧钱了,实在难以再继续维持下去。

在此还需指出的是,苏联启动的“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始于1970年,到1983年时,已经挖了12000米深。此后难度加大,项目人员在研究之余,又断断续续地向下挖了一段距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方面还曾尝试继续进行,但到1994年时,最终停止了这一项目。整个计划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估计,可以说是一项耗巨资挖出的一个深洞。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科拉超深钻孔

显而易见,这个项目原本是一个近似疯狂的举动,是被当做科研竞赛来实施的。从钻孔深度上来讲,苏联方面的确超越了美国,但在实际收益方面,却显得十分苍白。然而,这一项目在地质学上的贡献,却往往被人忽视!

经过超深钻探,苏联科研人员发现了三条古底壳地层带:“沉积—火山岩成因”层、“花岗岩层”以及“玄武岩”层。在项目开展之前,科学家对于深层地壳的探索,基本是通过地震波在各层面的折射率来推断的。而经过这次超深钻探,得以证实此前的许多判断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一项目纠正了此前相关研究中的许多问题。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苏联的超深钻井

更为颠覆性的收获是,此前科学家判断,受压力等因素影响,地壳越往深处,岩石、矿物的缝隙越小,进而导致地壳深处并不具备存在流体的可能性,认为流体仅存在于地壳浅层。然而,这个超深钻探实验,却有力地证实:在地壳深处同样具有“循环流体”!

冷战时该国尝试“挖穿地球”,虽然异想天开,却有意外收获!

钻探人员

可以说,冷战时期的超深钻探项目,原本是具有“竞赛性”的幼稚行为,甚至靡费了大量资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得以取得了巨大的科研价值,为后来的地质学、力学、地热学研究以及石油钻探、矿物开采等领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如此来看,或许类似苏联这一的超深钻探项目,绝非是个笑话那么简单。


参考资料:

Ye.A.Kozlovsky,杨主恩:《科拉超深钻:中期结果和展望》,《地震地质译丛》,1983年4期;

肖振民:《苏联超深钻探在万米处发现热液型金属矿化》,《地质与勘探》,1984年11期;

刘广志主编:《超深孔地质钻探信息资料专辑》,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办公室 , 1988年;

【苏】莫伊谢延科等著、高莉青等译:《地热研究与应用》,地震出版社 , 1990年;

车用太,鱼金子等:《地震地下流体学》,气象出版社 , 2006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