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吴国平数学教育】并得到授权添加原创标志! 进入寒假以来,很多家长发现教育孩子越来越来难,过去只要盯着读书学习就可以,而现如今却多了一样特殊任务,那就是要时时刻刻盯紧孩子的手机,让他们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插”在很多家长的心口,让人闯不过气。 一方面孩子拥有手机,可以随时联络,保障安全;孩子通过手机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增长见识,学会主动学习;孩子也可以通过手机,与身边的同学、朋友等进行交流,促进人际关系、人格的发展等。 另一方面孩子拥有手机,极易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垃圾文化,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等,如果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深陷其中,耽误学习等;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过多,必减少了一定人际交往,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发展走向极端。 孩子该不该拥有手机这一问题横在所有家长面前,其实都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只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和面对这份爱。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讨论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网吧、小说等,“孩子与手机”的关系放在今天的教育议题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十几年前,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冒出,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沉湎于网络等都忧心忡忡,当时很多人疾呼,网络正在毁掉一代人。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当年很多80后、90后被宣称是网络“毁掉”的一代,如今却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兴力量,一些人甚至改变和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如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就是一位80后。像这样80后、90后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数不胜数,他们对互联网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手机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方方面面,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如衣食住行、学习等。因此,大家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一点,让我们的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家长能做到让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前不能拥有手机,但他们参加工作之后呢? 孩子该不该拥有手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让家长最头痛的地方是“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手机”。 如果我们的孩子用手机都是拿来学习,哪位家长还会头痛呢? 就像文章一开始所讲的那样,让孩子拥有手机,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学会自主学习,可以及时接触高科技发展,为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孩子拥有手机,容易受到网络世界里不良文化的诱惑,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造成亲子冲突等家庭和社会矛盾。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看到,“手机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如很多中小学校通过没收手机、禁止学生在校内手机充电等监管方式,期望能正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但往往效果甚微。 如何才能保证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呢?如何才能保证孩子通过手机学到有用的知识或事物,同时又能避免孩子深陷其中呢? 要想得到两全其美的“十全十美”办法,目前来说实在是没有,或许过个十年我们依然找不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或方式都比较简单粗暴,如直接禁止使用(有全面禁止、时间段禁止等),或使用不能上网的功能机等。 简单粗暴的干预方法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严重的甚至会激发矛盾,如亲子矛盾、师生矛盾等,使手机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如何处理好孩子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千万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要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从本质上去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机入迷?很多时候都跟他们第一次接触手机有很大的关系,如是为了学习,或是出于联系的目的,还是为了跟同学一起打游戏等,这些“原始动机”都会为后续孩子使用手机埋下一个“祸根”或“良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家长是手机控,孩子很可能也会有样学样,成为手机控。因此,家长在家里,特别是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希望家长能够尽量避免接触手机,多跟孩子聊聊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 面对任何教育问题,我们切勿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个体的问题,应该学会从问题的本质上去深挖,抓住问题发展的规律,孩子与手机之间的问题亦是如此。 刚好是寒假,多和孩子沟通沟通,希望问题能在沟通中逐渐得到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