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 里 已 知 春 信 至 × 宋 代 花 鸟 与 宋 人 诗 意

 fuhaizhenren 2020-09-03

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代绘画与宋人诗意

朵 庆 彦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句,出自宋代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词,当此冬日,每读到这里,总有别样的感受。在后世看来,宋人是精致的,他们不仅仅留下了巨多量精致的词句,还留下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如果说大唐气象是唐人追索的美学,那么,清绝峭拔的风格,便是宋代文人追索的理想。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他们大多眷恋红尘,却又不拘泥于此俗。他们总是要寻找某种属于心灵的理想。这些理想,可能并非宋人独有,但却只有宋人才能达到。唐人崔道融《梅花》中有句:“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便提示这种美学的不易,可见这种对内心的寻找,大约很早就开始了。我们不必考据他几时出现的,我们只需要享受其中便好了。

宋 李迪 雪树寒禽图

从这份美学理想兴起那天开始,中国人对这份美的执着就从未停止。明人张岱曾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宋人的冷峻峭拔,在明人眼中,化为具象的冬日意像。文人的理想,通过画家的眼睛完成。

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如果我们仅从雪这种意象的角落来观察,它们本来自于具象的生活中,只是还不能成为一种理想。像唐人高骈《对雪》里有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末五代时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妥妥的,观察生活。但同样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就不仅仅是观察,还有了某种参与感。

宋 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

两宋画家大多具有极扎实的写实功力,对物象的形状、角度、色泽和光感都安排得无懈可击。至于花中蕊端腻粉,也一一仔细料理,微妙之处,使人叹为神工。但宋人高人这绝的是,他们在完成肖似与精神之间,还是取了精神的层面。我们不但看到了“皇家富贵”,也看到了“山野林泉”。这是因为大量的文人参与绘画艺术的结果,具有很多文化知识的文人一旦进入了绘画团体,便将诗文的思维方式融入绘画创作之中,提升了绘画的艺术性。他们更愿意提炼现实,突出主题,他们不愿意面面俱到,不愿意媚俗求成。

宋 马远 雪滩双鹭图

但仅仅这些,就想完成宋人的美学构成,够吗?宋人美学是多样的,由多层级构成,有着社会结构、文化的渊深,且有鲜活的流变性,它的广阔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浓郁的文化气和书卷味。这种基于多层级关系的文化特征,一旦成为文人的理想,便成为范式,走入生活化需求和艺术创作中去了。

宋 佚名 雪山行骑图

就像宋人的绘画一样,宋人自己在寻找这些美学理想的时候,也走上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外找的,它继承了前人的方式,但同时又有所改进,汲取了时代给他们的新思路。另一条是向内找对,它改良了魏晋个性解放的理想,同时又学会了享受生活,享受当下,完成了肉身体验与精神追求的二元分化,从“化物”,找到了“倾心”。

明 吕纪 雪梅集禽图

还依“雪”为例,我们随便就能找出很多诗句来——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这是“化物”的,是观察的,是用心的,但不是理想的,也不是“倾心”的。我们总想在人与物,人与时间,人与一切之间做某种选择,或者做某种心灵的交流,以图达成某种契合。但可惜的是,这种“化物”的“物感”,不能解决心里的孤独。那是基于理想而来的,从个体主义觉醒的那一刻开始,这种理想主义便成了文化不可消磨的病结,非要达成而不可。

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花,似花也还非花。古往今来,多少人沉湎于它的美丽中。“此花不与群花比,”此情何须他人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元 罗稚川 雪汀游禽图

二元美学结构的完成,是宋代的一大发明。它通过“化物”而达成“倾心”,让这二元结构演化成两个方向,一个是深入现实的生活的,甚至功利主义的美学需要,如诸生活必需品的美学化改造。一个是深入内心理想的,完全是超越功利的哲学思考,它基于文人的自我成长,不关世人任何事。清代的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至于喜冷喜热,纯属个人喜好,不需他人说。同样,也是清代的郑燮《山中雪后》有句:“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宋 梁楷 雪栈行骑图

有意义的艺术探索之后,得到了艺术全然无意义的结论,这是反功利的。但也正是如此,宋人的艺术才让我们如此倾心吧。为何总是追求某种意义呢,一种当下的自我满足,一种无聊的自我聊慰,一种闲适的无所事事,不正是我们芸芸众生大部分时间中的状态吗?

宋 佚名 溪山暮雪图轴

宋人在功利与非功利之间游走,他们即不舍功利的尘世需要,又不舍非功利的内心达观,以至于辛弃疾在《临江仙·探梅》写梅花的时候,也不由得表现出来这样的态度。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雪,不仅是文人的一种理想,也应该是百花所想拥有的理想吧。“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写梅花成雪,或许真的会逼格提升的。

清 华喦 雪驼残雪图

宋 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

雪景山水图

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宋 李迪 雪中归牧图

宋 李迪 雪中归牧图

宋 刘松年 雪溪举网图

明 孙隆 雪禽梅竹图

明 沈周 雪景山水图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明 仇英 雪景山水图

明 仇英 雪栈图

明 唐寅 柴门掩雪图

明 周臣 雪村访友图

明 戴进 雪景山水图

元 盛懋 袁安卧雪图

明 谢时臣 雪山寒溪图

明 刘钰 山阴雪骑图

清 梅清 千峰雪色图轴

宋 夏珪 雪溪放牧图

明 佚名 雪山萧寺图

明 雪景山水图

宋 佚名 山茶霁雪图

作者简介

朵庆彦:独立策展人、评论人、电影人、《游观》创办人。

曾署名:朵多、汲云轩、若谷、江已等。曾任《圣道文化》、《聚砚斋》杂志总编;策展《象限的力量》、《境·遇》、《檀林·礼佛·供养》等展览;有美学思考随笔集《却嗅梅花》等;有《月下的莲花》、《肓夜》、《迷雾行舟》、《阿述亲历的罪恶童话》等多种文学作品。

手机|微信: 18436146185

/

此文章为平台原创首发,作品图片来自闲人集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