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脾胃湿热腹泻常用药,说说黄连是怎么用于各类上火症状的

 昵称17447218 2020-09-03

黄连是一味极苦、极燥、极寒的药。但一味药某一种特性达到极致,它的某一方面作用也非常强。黄连最擅长的是胃肠湿热,也善于清心火、清胃火。

黄连

一、传统功效

1、湿热证

(1)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容易导致胃腹胀满、憋闷、恶心、呕吐。常配伍半夏、干姜等,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腹胀满、憋闷不舒。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以上症状者。

(2)湿热腹泻、痢疾

黄连对于下焦湿热腹泻、痢疾,或者以肠道湿热为主的肠道炎症,大便带脓血、腥臭,为常用药。

如果兼有里急后重,腹痛即泻,大便排不净的感觉,常配伍木香,即香连丸,清热燥湿,同时行气消滞。

《伤寒论》名方葛根黄芩黄连汤,用于表证未解,外邪入里所致泻痢,大便腥臭,肛门有灼热感,兼有发热,胸闷,心烦,口干口渴等情况。

现代临床以浓缩香连片,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湖北中医杂志,1990,(2):9]。从黄连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连素(盐酸小檗碱)制成的黄连素片或盐酸小檗碱片,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胃肠道疾病。

黄连素片

也有用于小儿腹泻,用小檗碱和鸡内金,共研细末,醋或香油调敷脐部[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3):30]。

(3)湿疮湿疹

《黄帝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痈往往与心经热毒有关,而黄连善于泻心火,常用于皮肤各种疮痈肿毒。

黄连善于清热燥湿,用于湿气浸淫皮肤所致湿疮,如小腿脚踝处皮肤潮红,起丘疹、水疱,瘙痒,挠破后黄水淋漓。可用黄连配松香、海螵蛸同用,研细,制成软膏,涂在患处。

2、火热证

黄连清火,最擅长的是清心实火、胃实火以及肝火。

(1)心火旺盛

用于心火旺盛所致吐血,鼻出血,便秘,小便黄赤,眼目红肿,口舌生疮,心烦,舌苔黄腻等,常用《金匮要略》泻心汤

如果心火旺盛导致心情烦躁、心慌、失眠,常与朱砂、生甘草等同用,如黄连安神丸。

如果邪热扰乱心神,高热、烦躁,甚至昏迷、胡言乱语,常配其他清热泻火药,如黄芩、山栀子等,如《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

如果心火太盛,导致心阴虚损,以致虚烦失眠,常配伍阿胶、芍药,泻火同时补阴,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用于心火亢盛、心肾不交,不眠多梦,则与肉桂同用,以清心安神,交通心肾,如《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现代临床用黄连胶囊治疗复发性口疮,效果明显[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5):549]。

上火

(2)胃火旺盛

常用于胃火旺盛所致牙痛、呕吐、消渴。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痛处遇冷痛减,遇热加重,或牙龈出血,或红肿溃烂,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这是胃热上攻的典型症状,常用黄连配生地、当归、牡丹皮、升麻等,如《兰室秘藏》清胃散。

牙痛

用于胃热呕吐,常伴有胃烧灼感,反酸等症状,常以黄连配伍半夏、竹茹、橘皮同用,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

《丹溪心法》消渴方,用黄连配藕汁、生地汁、生姜汁、蜂蜜、人乳汁等,搅拌成膏,开水送服。

现代临床有报道用黄连解毒合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地、玄参、麦冬)用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在降血糖、体重下降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山东医药,2011,51(37):103]。

(3)肝火旺盛

肝火旺盛,常见肝火犯胃,早知两肋胀痛,呕吐,反酸,嗳气,口苦,咽干等,黄连常与吴茱萸同用,即《丹溪心法》左金丸。

肝火上炎,容易导致目红肿痛,《全幼心鉴》以黄连粉末,水调,敷脚心,用于小儿眼睛红赤。也有人用黄连煮水洗眼。

3、皮肤疮痈肿毒

用于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疮痈肿毒,红肿疼痛,常配伍金银花、黄芩、连翘等同用。或与黄柏、姜黄等配伍制膏外用,如《医宗金鉴》黄连膏。

现代临床以茶油调黄连治疗压疮溃疡,有效[福建医药杂志,2009,31(4):170]。

二、含黄连中成药清火应用的区别

1、黄连上清丸

黄连配栀子、连翘、蔓荆子等,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划重点】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头面部热证的表现,这是区别于其他清火药的特点,这种“上火”带有很强的外界诱因,即外感风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热感冒。

2、黄连清胃丸

黄连配伍石膏、桔梗、知母等,用于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

【划重点】黄连清胃丸以“清胃热”为主,胃热的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可与其他热证相区别。但黄连清胃丸中没有润燥通便作用。

3、黄连解毒丸

黄连配伍黄柏、黄芩、大黄等,用于三焦积热所致的口舌生疮,眼红头痛,便秘尿赤,心胸烦热,咽痛,疮疖(皮肤感染类疾病)。

【划重点】黄连解毒丸清上中下三焦之热,又可以清头面热,缓解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又可以清下焦热,有缓解便秘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兰室秘藏》《中华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可留言。如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种中药,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