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hyxz_ljf 2020-09-03

终身学习践行者李笑来曾将「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名字。其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第三个是动词,意即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学习的本质,知道如何学习,再去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认知天性》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学习底层逻辑、修炼学习“内功”的书。书中用以阐明学习规律的案例研究,由11位心理学家倾注10年时间合作完成,且均已得到实验验证。

有别于其他复杂高深的认知类科普书,这本书并未堆砌研究成果,而是以故事形式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应该如何高效学习知识,以及怎样有效习得技能。

本书的三位作者之一是故事作家彼得·布朗,另两位分别为美国认知科学家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他们以研究人类记忆机制而著名,现为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心理系的教授。作者罗迪格曾任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主席,是学习与记忆领域的专家。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7.8分,超3600人进行了评价,逾1.3万人标记了想读,还荣登2018年豆瓣社科纪实类书籍高分榜,受市场欢迎和大众认可的程度可见一斑。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认知天性》豆瓣评分页

那么三位作者都为我们揭示了哪些学习上的真相呢?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

首先,想与你一同探讨一个问题,你觉得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为了获得那些新知识吗?之前的我也会这样认为,但其实不然。学习实际上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我们只能通过已知来理解未知

比如,当读到这句话:香农定理表明,无论信道中是否存在噪声,信息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信道容量。如果不知道香农定理、噪声、传输速率及信道容量这些概念的含义,那么这段话所包含的就是全新的陌生信息。这样的信息无法被真正理解或是应用,难以成为自身知识。

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中有众多神经元节点,每一节点用以表征单个概念,神经元节点间相互连接构成了概念间的联系,诸多概念加以整合后构成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在未曾与旧信息建立关联的情况下,孤立的新信息只相当于孤零零的点,不能被纳入大脑的知识网络中,后续的提取和调用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找到旧的已知点并建立新旧联系,是学习新知的必要过程。否则新信息堆积地越多,再进行内化吸收就越难。为什么我们常用的死记硬背和强行记忆是低效的学习方法呢?因为它们只是针对新信息本身的重复和机械加工。

因此,当面对新知识时,作者建议我们,要在脑海中努力回想并寻找相关旧知识,使得新旧知识之间能够建立起某种联系。同时思考,如何将新知识放入大脑中已有知识网络中的某个部分,使新知识点与更多的旧知识点建立起紧密关联?这种动作可以使新知识彻底内化,更加稳固地嵌入大脑中。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想与你分享一种学习上的笨方法——费曼阅读法。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正是以这种笨方法让读初中的妹妹学会了天文学,且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

这种学习方法有多简单呢?一句话即可概括: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

初次听北大博士核聚老师介绍此方法时,自己不以为意,或者说不知应该“意”些什么。“读到哪里卡住了,从头开始读;再卡住,再从头开始读,直到完全读懂为止。”通往专业之路当真如此简单吗?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学习的本质是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结。费曼阅读法正是通过极其缓慢的、反复的精细加工,将摄入的新信息全部化为已知。在牢牢把握住已有点滴的基础上,再汲取新知,便可轻松与已知结合,形成愈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核聚老师讲到,专业书需要反复学习,起码读一百遍,直至整本书的内容在脑海中浑然一体,从任何一章一节都可以联系起整本书来,如此才算真正读懂了一本书。而任何专业知识技能都可用费曼法来攻克。

大道至简,我们总试图寻求复杂、高深的学习秘笈,对于简单的方法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过于简单而不去运用。但殊不知,踏踏实实的笨方法才是成长的真正捷径。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费曼先生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对学习付出的努力越多,未来会记得越牢

书中另外一条关于学习的真相是:轻松的学习简单却无效,我们对学习付出的努力越多,未来就会记得越牢。

在我们的既有认知中,记得越快则学习效果越好,“记住了”便意味着“学会了”。于是,我们惯常采用这样的策略:边听课边记笔记、摘抄原文,或是反复阅读。然而,这类方法已被学习科学证明是非常低效的。

为什么毫不费力的学习是低效的呢?

这就要提及学习与记忆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了——合意困难(desirable difficulty),这一理论由美国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Robert A. Bjork & Elizabeth Ligon Bjork)提出。

人的基本记忆机制主要分为两种——存储与提取。为了区分这两种记忆机制,比约克夫妇提出了一对概念: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前者是指一段信息能否长期而稳定地储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被牢牢记住;后者则表示某个信息在当下能否被迅速地回忆和调取出来。

比约克夫妇通过实验证明了「合意困难」理论储存强度的增加速度与提取强度呈负相关。意即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就越困难;反之,存入时吃力一些,提取时会更轻松。提取强度是短期的,储存强度是长期的,因此,增加所学内容的储存强度应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标。

那么,为什么大脑记忆中存储与提取会呈负相关呢?

原来,长期的进化历程赋予人类大脑一个特点:它只会保留未来生存中会用到的事物。当我们提取信息比较费力时,付出努力的过程即等同于向大脑释放信号——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大脑就倾向于保留它;而若提取信息极为轻松,由于缺失努力回忆的过程,它极易被大脑当成垃圾清除掉。学习时我们的投入程度愈高,处理信息所消耗的精力愈多,未来便越有可能回忆起它。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在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时曾说:中学时候,他采用的是与大多同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樊登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们,极擅长记笔记,还会用色彩缤纷的记号笔醒目地标注出书中重点。而他每学期伊始发下来的新书,到学期末仍然崭新地仿佛从未翻开过一样,但学习成绩却是一如既往好得令人艳羡。以至于毕业时会收到这样的寄语:“不要浪费了上天给你的天赋”。

那樊登是如何学习的呢?真的只是凭借天赋吗?

樊登直言:虽然不喜欢记笔记和在书中画线,但他却乐于考试和测验。在求学时经常在考前和同学互相出题,测试彼此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独自一人时,他习惯拿出一张白纸,努力回忆并书写出所学内容。印象模糊的,就再“使劲儿”想一会儿,实在回忆不出的,再去教科书中找寻答案。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樊登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方法听起来并不神奇,它为何有效呢?实际上,樊登采取的策略正是你刚刚了解到的这条记忆原理:轻松的学习简单但无效,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未来记得越牢。

摘抄笔记和原文画线都很轻松,当全部信息都一览无余时(高提取强度),大脑不费任何力气。但也正是由于缺失必要的信息加工过程,“努力”的结果便是——大脑只会产生容易被清除掉的短期记忆,在需要提取记忆时,我们却记不得关键内容。

更好的做法是学习时记录下关键词,复习时根据关键词在脑海里努力回想、拼凑原文。比如我们熟悉的康奈尔笔记法,这种方法为何有效?原因之一在于,记录完主体笔记内容后进行的第二步——提炼关键词,就是未来回忆和调取知识的有效线索。

所以,下次学习时,不妨适当给自己增加些挑战。我们多付出的一点努力,未来便可能会带来超额回报。

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前提——拥有成长型思维

在知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的今天,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前提是什么?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成长型学习思维

你是否认为,一个人聪明与否在出生时就已定型,认为所谓“智商”早已由基因确定,无法更改?多数人与你想法相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将这种心态称为固定型心智,与之对应的则是成长型心智。这对概念源于德韦克博士对成功者思维模式的数十年研究成果(《Mindset》,中译“终身成长”)。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方式不同。

「固定型心智」的人常常更在意自身表现优异与否,这种思维使人力争上游,但在遭遇困境时也可能备受打击,感到焦虑、气馁,甚至一蹶不振;「成长型心智」的人更注重自身进步,在遇到问题时主要关注如何解决。他们会问,是不够努力还是采取的方法不合适?是否需要求助外界?面对困难和挑战,后者通常更为坚韧,收获更大。

正是这种对追求目标的态度和行动中关注点的区别,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长期的进步。

实际上,我们一直看重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注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人脑的可塑性极强,日常的学习行为可以促生大脑内部神经元间的新连接,搭建新的神经通路。而每完成一次新的学习任务,都是在改变神经回路的形态,在物理意义上重组大脑结构。

我们心智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这种强弱在人生初期更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神经回路的发育和变化会贯穿生命始终。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在五六十岁的年纪,人们的神经回路依旧可塑。因此,人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即所谓“聪明”是可习得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追求实实在在的长远进步,在学习中就需要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进步而非表现上,如此,才能不断获得成长,持续实现新的目标。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因一张T台走秀图而“一夜成名”的王德顺大爷可谓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了。德顺大爷有多酷?我们简短地回顾下大爷牛气的人生履历:

24岁当话剧演员;

44岁开始学英语;

49岁创造了造型哑剧

50岁走进健身房,开始健身之旅。

57岁再次登台,独创世界唯一的艺术形式——活雕塑;

60岁练习冰上速滑,并参加全国比赛,完整滑完三千米全程;

70岁训练腹肌、练习击剑;

79岁时登上T台,奔赴各地作演讲。

大爷今年80岁,坦言自己还有新的追求要实现。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王德顺大爷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知识经济时代,太多人给自己打上了“终身学习”的标签,然而简简单单四个字承诺,需要的却是一辈子的脚踏实地与身体力行。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德顺大爷才是如假包换的终身学习践行者!

大爷更是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年龄绝非成功路上最大的限制,真正能阻挡我们前进步伐的,只有我们自己。认定目标,便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坚定向前,不抵终点誓不罢休。这样的人,当成为我们对标和学习的榜样。

我们所做的事定义了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更决定了自己未来的潜能和极限。秉持成长型学习思维与开放的心智框架,持续学习精进,不断延拓能力边界,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写在最后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你也许听过马太效应,它在财富上的表现最为人熟知: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越有钱的人赚钱越容易。而学习中同样存在惊人的“滚雪球”现象:

我们对一个领域或主题越了解、越熟悉,知识储备越充足,知识体系愈坚实,脑海中的预测框架就愈完备,再进一步学习新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就相对容易和顺畅。

知识量略有差别的两人学习相同的新知,由于理解、吸收及掌握的效果不尽相同,对新知的留存率亦有区别。在时间的累积作用下,基础良好者起初的微弱优势被“无限”放大,最终知识体量的差距将呈现出云泥之别。

洞悉本质,修炼“内功”,这本书让你的学习成效事半功倍

学习力是一种元能力,一种具有“繁殖力”的能力。在前行路上,先学会如何学习,再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成效事半功倍,未来更有可能发挥出马太效应在学识上的巨大威力:

  •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知识间的新旧联结;
  • 轻松的学习无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未来记忆就越牢固;
  • 秉持成长型学习思维,关注进步而非表现,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所以,你准备好拿起这本《认知天性》来一探究竟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