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佰秀农业 2020-09-03

在农村生活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代,大家都在往前看,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各式高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各种改变,却不曾有人放慢脚步,去看一些曾经在农村很火,甚至是农民朋友家家必备的传统物件,也许,他们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但它们应该存在,毕竟,那些都是时代的记忆。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在亳州市十八里镇,时值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来自邻省河南柘城申桥乡的安天志老人,守在他的摊位前,不忙碌的时候,就编编筐子,和同行说些玩笑话。据安大叔介绍,他们家距这里足足有上百里的路程,他骑着烧汽油的三轮车,载满一车货物,什么时候卖完就什么时候回去。

安大叔所从事的行业,就是手工编织的农家用具,也称之为柳编,像簸箕,是以前农村人簸粮食用的;簸捞(音),用来淘粮食晒粮食的大型筐子;还有笆斗,虽说和农活没有什么关系,但他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安天志:“这些农具都有个共同特点,都是用簸箕柳纯手工编制而成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功能各异,对于这些农具,虽说即将被时代所淘汰,但也不是就一无是处了,一是这些农具目前在农村还能用得上,二是有些很是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比如笆斗,就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在农村,大笆斗是专门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比如闺女家有了孩子,娘家人就会用笆斗装上各式礼品,上面用红布覆盖,娘家人带的笆斗越多,就证明越排场、有面子,笆斗,意味富有的意思,所以,娘家人去女儿家,不但要用笆斗装礼物,还要为外孙送笆斗呢!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在咱中原农村流行着这么几句顺口溜——姥娘给外甥送笆斗,日子越过越有;买斗一道扎,长大能当家;大斗小斗一块搬,长大能做官;姥娘送奶奶扎,日子越过越发;姥娘送奶奶定,一辈子不害病;烧饼盖着口,外甥活到九十九。

所谓烧饼盖着口,指的是小笆斗,笆斗口大小刚好有圆烧饼一般大小,送的时候,里面还要放着生花生、生黄豆之类的,代表种子,能扎根,意味着孩子健康扎实少生病,讲究的人家,还会用红漆将笆斗涂成红色,看着更加喜庆吉祥。”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一个生活用品,在农村人的心目当中竟成了具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怪不得如此受欢迎了,有了这样的风俗,有哪个当姥姥的不给外孙送呢?花上不多的钱,就能把美好祝福送给外孙,一切都是值得的,除了姥姥送,奶奶也是要送的,如此一来,笆斗在习俗的推动下,成了农村人家的吉祥物,更是曾经农村孩子的一种玩具。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已是74岁高龄的安大叔,从事柳编手艺已是第四代了,他们家的柳编历史,少说也有上百年了,只是这些传家的本领,到他这一代就要结束了,他的儿子、孙子们宁愿外出打工,也是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他们一致认为这属于夕阳行业,被时代淘汰那是迟早的事情。

曾是农民必备物件,今濒临淘汰,74岁老人奔波百余里摆摊寻出路

可安大叔却一直舍不得丢弃这个让他从事了将近60年的手艺,在他们当地,从事这种手艺的同行比较多,随着柳编器具在农村失去了热度,生意就变得更难做了,为了寻求出路,他这才跑了上百里的路程,来到这里摆摊做生意,车上的成品或者半成品一天卖不完,他就要在外多呆一天,走到那个乡镇,晚上就住在那里,直至卖完这才往回返,在家准备稍作准备后,再开启下一段的旅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