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长恨歌》到《题息夫人庙》,看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看法有何转变

 cdzlh 2020-09-03

前言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定义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因为一个“美”字,却让很多人为之痴狂,现代社会比如整容、塑形、美体就都是为了美。

但是在古代,因为“美女”发生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些君王甚至为了美女,而去征伐其他国家,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屡见不鲜的。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于春秋时期的楚文王和息妫的事情,王维还有一首诗《息夫人》专门描述息妫和楚文王:

莫以今日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楚文王为息妫,一举出兵灭了息侯

在《左传·庄公十八年》中记载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春秋时期楚文王比较贪恋女色,当时他听说息侯的夫人息妫长得非常漂亮,垂涎三尺想要据为己有。

我们姑且不说这其中的伦理道德故事,当时楚文化仗着自己家大业大,出兵将这个小国家消灭,息妫被掳掠回宫中,而该国剩下的人都成为了俘虏。

国破家亡让息妫整日闷闷不乐,甚至经常双眼流泪,一天一句话也不说,像是一个“哑巴”,其中和褒姒在听说自己养父母没杀害之后,也是闷闷不乐的情境相似,但是其中息妫还有一个另外的心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丈夫牵肠挂肚,在国家被攻破之后,一直没有丈夫息侯的下落,也唯有丈夫现在是她心中最后的坚持。

周幽王“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也开创了古代帝王为了美女豪掷千金的先河,当然,在看到息妫闷闷不乐的时候,楚文王也想要她能开心起来,想尽了各种方法仍然无济于事。

后来息妫提出在宫中随便走走,自然楚文王也是同意的,一天息妫在城墙上发现了自己的丈夫息侯,他穿着衣衫不整,正在把守城门。

想到丈夫之前在国中前呼后拥,衣食无忧,现在却因为自己,让丈夫成为了俘虏。看到丈夫的境遇之后,息妫心事已了,知道从此之后再也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了,想到之前两人恩恩爱爱,希望破灭的息妫大喊一声,跑着从城楼上跳了下去,摔死在了自己丈夫的身边。

而息侯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死在自己的脚下,也没有苟活的勇气,很快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传说在楚文王看到息妫和息侯为爱情双双死去之后,就故意将两个人分开埋葬,让他们即便是死也不能在一起,到了后来,息妫和息侯两个人的坟墓上各长出了一棵树,没想到这两棵树的枝桠却连在了一起,逐渐两棵树有了合抱的趋势,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连理枝。

其中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着一句著名的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根据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来看,白居易极有可能是为息侯和息妫两人所写。而在湖北黄陵县有着一座息夫人庙,这座庙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桃花夫人庙”,这个别称就是形容息夫人貌美,面如桃花,而唐代诗人杜牧特意为这座庙题了一首诗: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分析白居易和王维的写作意图

其实在古代的帝王身上,可以说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多数也是一些联姻,当然,这其中的侯王也是相同,在他们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爱情来说了,所以说当时白居易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可能就是他们对爱情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而其中的情节其实是他们的一种假想。

在杜牧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杜牧的态度,息国的灭亡,并非是因为息妫有多么的美貌,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脉脉无言几度春”。

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了息妫对爱情的忠贞不屈,息妫不一定能导致亡国,但是其中爱情的忠贞态度,却可以将息侯夫妇的生命所夺去。

其中杜牧的诗句之中,还有一句“细腰宫里”,这句话是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追溯到楚文王百余年之后的楚灵王时期的一个典故。

按照《韩非子·二柄》中记载来看:“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

这句话其实是传达了当时的一个审美问题,就是当时流行的是细腰,至少楚灵王非常喜欢细腰,为此宫中的很多女子为了能在楚灵王面前争宠,每天不吃饭,想要靠着节食来瘦身,以至于之后有不少人因为节食过度活活饿死。

这件事其实和息妫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楚灵王时期的美女为了争宠,连性命都可以不顾,但是同样处在楚宫之中,息妫虽然得宠,但是却不屑于楚文王的宠幸,即便是从城楼上摔死,也不愿意和楚文王多说一句话。

可以说如果之后传说中的“连理枝”是真实事件,那么息妫也就是单纯的为了爱情而献身了,那么在息侯和息妫两人之间,是否真的有生死与共的爱情出现。还是之后各种文人墨客赋予其的一种精神寄托,数千年来一直也是谜题。

不过在清代邓汉仪写了一首《题息夫人庙》中,将这件事情重新进行了阐述: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总结

从这首诗句中,不难看出,其实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对待爱情方面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这首诗正是在清朝初期时所写,那个时候明朝刚经历了覆灭,因此文人们在文字行间都会寄托自己对故国的一种感慨之情。

但是面对当时的压力,诗人只能通过描述一个古代弱女子在经历了亡国之辱之后,还有着众多的抗议,但当时其实有很多的明朝旧部,都投降了清朝,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没有“息夫人”更有骨气,所以才有了最后一句“伤心岂独息夫人”的诗句。

参考文献:

《左传·庄公十八年》

《韩非子·二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