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兄弟叫澎湃 | 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打虎记首秀的惊艳,却没抵上复旦抄袭门“洗地”的指责;“邱三篇”引爆社交网络同时,也没能逃脱“卖弄理想底裤”的诟病;前脚自家的专栏作者们为版权纠纷呼唤东家出头,后脚东方之星的报道却又被人列入“十大恶心标题”。和刺猬公社诞生在同一天的澎湃新闻,这一年既出尽风头,又遇坎坷无数。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转型产品算是成功之作吗?作为先驱者,他又带给我们什么?今天,就让刺猬君大开脑洞,带你走进这位和刺猬大家族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苏天翱

相比起出生之时总裁邱兵掀起的舆论热潮,澎湃新闻的一岁生日要低调得多。生日前一天酝酿许久的三峡大型Html5报道在七个小时后就被撤掉,周岁当天澎湃新闻只用一张图片给自己庆了生。尽管旗下的“一号专案”和东方早报员工内部交流号“东早树”分别用视频和组图的方式表达了祝福,但相比去年此刻的喧哗,澎湃的这个生日实在算不上热闹。

1一年期的成长

澎湃这个低调的生日让人浮想联翩,甚至也有不少观点指出其已难以“澎湃如昨”,不过在刺猬君看来,澎湃新闻依然有着不错的表现。

从微信公号的阅读数来看,“澎湃新闻”每天的多条推送平均阅读量在W字数量级,头条基本上都达到5W+,破10W的热门文章也不在少数;根据最新一期新媒体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同类新闻网站微信公号榜单中,澎湃新闻排到了第四位,WCI指数(综合影响力)有900+。


其次,从澎湃新闻网的PV量(页面浏览量)来看,澎湃新闻在四大门户网站面前相形见绌,日均浏览量仅为192W左右。但当我们更换参考标准,看看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官网数据时,就知道澎湃新闻的表现还不算差。再有,根据Alexa里面所提供的人均页面浏览量来看,澎湃新闻人均3.9的页面浏览数是要超过很多门户新闻网站的。


由上至下,分别为澎湃新闻、新浪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的免费新闻App排行榜中,澎湃新闻的装机量是超越除腾讯之外的其他三大门户的客户端的。

2依然严峻的问题

尽管成长形势较好,但依旧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从澎湃上线第一天开始,就有文章提出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毕竟,流量广告这种东西实在没什么想象力,提了再多花样种类,商业逻辑还是没变。更麻烦的是,按照澎湃“定位高端人群”的提法,是注定难以靠流量发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前文刺猬君认为澎湃新闻不能简单和四大门户放在一起,两者的目标用户群就决定了其PV量绝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澎湃的商业模式却还按照老一套门户时代的玩法,这就值得商榷了。


不过,澎湃“不差钱”的气势,也让舆论对这一点的诟病逐渐降温。公号“超先声”就提到,“有朋友告诉我,澎湃新闻是高层授意下上海媒体的尝试,并不是纯粹的商业项目,有政府买单,所以也不存在盈利的压力。如果这样,那就是我等地命海心……”。

除了商业模式,另一个问题就要说回微信。魏武挥在澎湃诞生之初总结其创新点时,就提到了澎湃用微信公号矩阵的试探,聚合形成App的模式;后来徐达内的团队还特地就其“微信舰队”做了次访谈。但现在对着名单一个个查,却发现这些公号的表现参差不齐:“有戏”这类文艺账号,文章阅读数可以达到几千动辄破万;但多数公号却只有几百的阅读量,甚至也有不少公号留了个壳子,内容早已停了数月。所谓的微信矩阵,航母舰队,看来也是一神带四坑的节奏。


尽管微信矩阵在完成板块试水工作后,被战略性放弃,但归根结底,这样的矩阵反映出的是澎湃在原创内容版图上的巨大野心——几十个自媒体化的板块涵盖了不同的细分领域,加之原创的一口大鼎压在上面,看着确实唬人。

这个搞法的直接后果就是,烧钱。澎湃这么做,颇有传统门户做新闻平台的风采,但比起传统门户和ZAKER为代表的聚合类资讯产品,澎湃自诩的“原创”就要求其绝不是到处转载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编辑自己主笔+专栏+约稿才撑得起,但这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了,据说澎湃的稿费还不低。

澎湃有志做一个大而全的资讯平台,可事实是这种高度集中的产品在互联网的逻辑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刺猬君觉得众包式生产才是真理。看看同出一门的界面就学乖不少,搞了个Jmedia补全内容矩阵,效果不谈,但至少麻烦减轻许多。


今天的澎湃新闻,可谓饮食、旅行、艺术、健身无所不包

发散一点的话,澎湃这些板块还导致了许多批评观点中提到的一个要害问题——对“时政”品牌消解。毕竟澎湃标榜以时政起家,但这种聚合型的做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其核心内容的生产会受到影响,不断有人提出澎湃的时政新闻越来越像传统都市报的社会版就和这个有关;而且,这些内容本身也会在占比上消解其核心内容的影响力,进而产生品牌认知的问题。

3或许?只是或许

(以下为刺猬君脑洞阶段,胡扯居多,可直接跳跃至下一段)

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前,先从更远的地方思索一下:今天我们看新闻,是为了什么?

用需求动机的模型,刺猬君将其分为三类:知识型,娱乐型,社交型。第一种不必多说,对于感兴趣领域的信息,我们都有获知的需求,一般的新闻客户端,以及众多专业领域的资讯软件都是基于此;第二种类型,不能简单理解为娱乐八卦,社会新闻中诸多元素的结合可以造成很强的喜剧效果,刺猬君就记得有朋友每天拿腾讯新闻的社会版当段子看,新闻哥和各类奇葩新闻就是遵照这种逻辑。

至于第三种,我们可以解读为一种精神满足和形象塑造需求。多少年前,菜市场中看低头报纸的人都会被知音体看作是阳光少年,今天,当你因坐在餐桌前埋头于手中的电子设备而面临责罚时,一句“我在看关于XX事件的新闻动态”会让父母对你不礼貌行为的怒气值迅速降低。

我们对某些领域算不上热衷,但还是要为了聊天中充实谈资的需求而去阅读,在这个人人都敢当几分钟理中客的时代,“略懂”已经是一项塑造个人在社交空间内良好形象的基本技能了。

谈回澎湃新闻。

时政这样一个主题,按照魏武挥的说法,是很符合大众口味的,“帝都出租车司机都好一口这个,怎么能是精英范儿呢”。的确,政治本身所关联的剧情和调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而涉及国计民生,又极容易引发坊间热议,社交的价值体现无遗。但需要注意的是,时政的议题也是要分情况的,像李廷桢老师关于山西黑道的长篇特稿,论专业水准没得说,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专业背景和时间投入就很难读完;社交价值有,但成本太高。


澎湃人均浏览页面4.0的数据纵然不差,但和财新、财经仍有差距

普罗大众真正感兴趣的,是政治八卦。到了今天,日渐“理性”的理中客们抛弃了上不了台面的红墙秘辛后,开始关注相对权威、详实的政治新闻,但本质上,多数人的需求依然是第三层次的,标准的硬新闻还是难以成为主流。所以,在刺猬君看来,澎湃在完成产品构架的时候,就将定位从传统时政媒体的高端用户向下迁移了几寸,这部分用户虽没有高层的精英范儿,但却也没有彻底跌到最下一层,他们依据社交需求在阅读时政新闻,但同时,他们也有着对自我完善的需求,传统媒体作为灯塔和引路人的功能得以发挥,不用在用户逻辑下彻底放下身段。

按照这个思路,澎湃品牌中的另一个标签“思想”就好解释了。定位于中间人群,服务于社交和知识的双重需求,“思想性”这样的内容方向自然是再恰当不过。涵盖多个细分领域,提供原创深度内容,这些繁多的板块是对整个“思想性”定位的补足,时政是基于澎湃自身优势出发而建立的第一招牌,但作为延伸扩展,“思想性”这样的主题理念之下,更多的领域都得以涵盖,用户本身价值的才能实现最大化满足。


各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都喜欢用一本正经的口号自我包装,但多方的因素注定这种严肃只能被解构。

在整个过程中,澎湃新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传统媒体天生的严肃性使得它的娱乐性的功能降低,而知识性和社交性功能又得以巩固和保证。

4我心如昨,永远澎湃

澎湃新闻作为一款传统媒体机构完成媒介融合任务的实验性项目,已经做出了许多积极大胆的尝试,在行为风格上也突破不少,像最近上线的知乎范儿十足的“问吧”栏目就是如此。但归根结底,澎湃新闻依然有着强烈的传统内容生产者的风格。

当然,这种风格的继承并不是坏事。当聚合类媒体平台的热度过去,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愈发让人怀念传统媒体精英们对内容的筛选把控,主编死了,但其精神和价值却依然蕴藏在媒体本身的连接属性之中。经历第一阶段媒体人的大离职潮后,互联网公司们开始以整体收编或大型合作的方式向传统媒体伸出橄榄枝,内容被重新估值的今天,这种风格的价值也将被重新衡量。


道一生迟来的生日祝福。澎湃新闻,生日快乐。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