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肃去世”乌龙,怪门户抢新闻频频误报?| 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1027日早,网上传来艺术家阎肃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社交媒体一阵疯转的同时,各类新闻客户端也纷纷参与其中。此后不久,阎肃家人通过媒体表示消息为误传,一石激起千层浪。年初的李光耀“被去世”余波未息,又一起名人去世乌龙出现为哪般?各家媒体在其中表现如何?门户为何频频中招?刺猬君为你解读。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魏晓涵

阎肃去世?一切又是误会!

1027日早晨,久未露面的著名词、剧作家阎肃老先生的名字出现在一则消息中,消息称阎肃先生已于当日早晨因病在空军总医院去世,消息的最初来源是女歌唱家于文华的新浪微博,微博中还配发了一张阎老的照片,并表达了哀悼之情。


消息一出,社交网站上一片叹息之声和点蜡烛的状态,首先跟进的便是各大新闻客户端,搜狐、网易、凤凰、新浪、人民日报、ZAKER、今日头条等各大新闻客户端纷纷向用户推送此消息,此前在误报李光耀去世的新闻中表现冷静的腾讯新闻这次也未能避免,同样推送了“阎老去世”的消息。

随后不久有截图流出,阎肃的儿子阎宇先生通过朋友圈,辟谣称父亲并没有去世,如今还在病房里,已经从重度昏迷转为中度。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阎肃”作为关键词占据微博实时热搜榜。歌手于文华立即删除微博,并连发两条微博表示为自己的失误道歉,其中一条还将阎肃的名字打错,再次引得网友批评。

于是,门户网站纷纷行动,将此前发布的消息、悼文删除,现在在许多门户网站上用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是“于文华误传阎肃去世的假新闻”,“于文华发微博道歉”,并没有涉及门户自身对于误传事件的评论和说法。


自媒体和门户新闻客户端误报名人去世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大家应该还对年初误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去世的争议记忆尤新。更别说此前发生的“金庸被去世”“白岩松被去世”等新闻,此前刺猬公社对此做过盘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获取)。每次新闻出现之后,除了辟谣和舆论谴责之外,似乎对误报的媒体也并没有其他的举动。


各媒体在事件中如何表现?

九点前后,在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首先做出反应的各大门户网站,假消息同质化、大批量地进入到公众视野当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客户端都中招了。在当天早晨906~917分之间,连续至少有十家门户网站同步发出了新闻。


仔细分析门户在报道中的表现也有细微的差异。从配图中不难看出,一些门户新闻客户端“有技巧”地报道了这个事件,搜狐、网易等网站在推送新闻时以“据于文华等人消息”、“据于文华微博”,标明了信息来源,这样一来,分散了一部分风险。有媒体人认为带上信息出处的好处在于既能及时传递信息,又不会错过“大新闻”。

假消息被辟谣后,门户网站均对相关报道进行了删除,官方微博上发布的消息也都不见了。凤凰新闻用了新的链接替换原有假消息的链接,原本分享到微信中名为“著名艺术家阎肃去世享年85岁”的链接现在点开则会直接跳转为“于文华发文道歉”的新闻报道。


为数不多没有发布消息的是澎湃新闻,在网络上受到了好评,下午澎湃新闻客户端借用官方微博说明情况,解释了澎湃记者当时打电话向阎老方面求证,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虽然公众舆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的传递者于文华身上,但媒体人更关注媒体自身的动向,如中青报评论员曹林就对事件发布了评论,称“抢发阎老去世摆乌龙,媒体不长记性”。

传统媒体的网站表现反而比较好,没有赶上第一波抢新闻的浪潮,反而腾出更多时间对事件进行现场采访与核实。例如中新网就派记者赶往医院获得消息,和阎肃的家人直接对话,辟谣的同时也采访到了阎肃家人对此次网络传谣的态度——“对方也是关心,不必去苛责,要宽于待人”。

而一些传统媒体参与时,也联系到了阎肃身边的亲戚朋友,对事件做了澄清式的报道,如《华西都市报》等。


媒体长记性了吗?

又出了名人去世的乌龙,门户网站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用“抢新闻”来评价门户屡屡成为假新闻传播者的行为,然而刺猬君看来并不仅是如此,我们可以从操作和事件的角度,对比同类事件做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分析。

1、新闻门户网站为什么老是中枪?

一定程度上,这和门户网站的工作程序相关。和澎湃新闻不同的是,大多数门户网站大量推送的消息都是根据大数据由机器自动抓取。后台编辑在对新闻的标题、内容和格式进行简单处理后便录入后台发布,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对新闻信息进行修改,也鲜少一一核实其真实性。

从操作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不过作为工作疏忽的借口显然是行不通的。年初李光耀去世的新闻在网络上泛滥的时候,腾讯新闻就避开了这个假新闻。可见这样的失误还是可以避免的,也为后台编辑的新闻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比“李光耀被去世”,事件影响媒介限于门户

这次事件和“李光耀被去世”相比,中招的媒体类型比较集中,以门户网站为主,而后者此前影响范围要大得多,其中不乏CNNBBC等国外权威媒体。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一方面由于事件发生在国内,求证和辟谣方便且快速,没有给谣言持续发酵的机会,另一方面,相比国际事件,这个乌龙的影响范围较小。

在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门户,而其他媒介并没有牵涉其中,一方面是由于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有求证上存在的时间差。

3、并非一边倒批评媒介,网络舆论更多集中在于文华个人

对比误报李光耀去世的事件,这次乌龙事件的特点是,首先媒体并非信息的直接来源,李光耀事件中媒体引用的是外文网的消息,事件中不存在第三方,而在阎肃被去世事件中,消息主要来源变成了于文华,也就有了直接承担“造谣”后果的人,媒体的误报发生在传播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舆论谴责的力度。

从微博上目前的舆论来看,网民一方面对传播虚假消息的新闻媒体表示不满,另一方面新浪微博的热搜话题“于文华误发闫肃去世消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消息的发布者于文华,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新闻媒体应承担的责任,和此前误报李光耀去世事件后一边倒地批判新闻媒体呈现出差别。

通过网络误传的消息不在少数,名人去世只是其中的一种,容易引起轰动效应,但实际上,“快速”、“新媒体特性”万万不能成为新媒体传播或发布虚假新闻的借口,从“阎肃去世”的乌龙事件中,从澎湃新闻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打个电话核实一下也没有多困难,难的是媒体如何拥有智慧的眼睛,使新闻内容既快又准。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