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门三打美人鱼,香港电影来了场严肃怀旧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美人鱼》《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三部香港电影分别取得了漂亮的票房成绩和褒贬不一的口碑。熟悉的笑料,不变的赤子心,它们是否让你怀念起了那些年的香港电影?今天,刺猬君带你来一场港片的严肃怀旧。

刺猬公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张宇欣


星爷肥晶:又见你们,暮暮与朝朝

最近,三部香港电影雄踞春节档。《美人鱼》昨晚票房已逼近20亿,《澳门风云3》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均已破8亿;它们的背后,是周星驰、王晶、郑保瑞三位香港导演。


大陆观众对前两位尤为熟悉。星爷近年低调低产,他的新片赞美和厌弃的人似乎同样多。赞美者爱他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爱他不变的天真、赤子心与理想主义,以及喜剧外壳下的朴素道理;厌弃者认为他早已过创作巅峰,爱情幼稚,老梗腻味,特效粗糙。但无论如何,太多人前仆后继地为情怀买单,付一张二十年前的电影票,于是《美人鱼》尽管藏着掖着点映都不搞,还是成了最有希望刷新内陆票房总排名的电影。


肥晶早被冠名为烂片导演多年,北上后他凭借超强的适应能力依然走得顺畅,《澳门风云》系列的前两部他分别赚了超过5亿和9亿;而这部新作,他依然毫不在意地大炒自己的赌神IP冷饭(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派,恐怕也只有刘镇伟可与他一争高下),信马由缰,全员开挂,观众骂烂,票房飘红仍是他。


 

其实他们二位虽然走的路子十分不同,过去还是一对“最佳拍档”:肥晶是和星爷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共执导后者主演的8部电影,还有4部当了出品人;多年以前,他们俩曾是香港电影的票房保证。

然而在他们的近作里,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陆主创,越来越模糊的地缘文化。我们不禁要问,香港电影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岁月风云:黄金时代,千千晚星

香港电影在八十年代走向全盛,许鞍华、谭家明、严浩、方育平、章国明、黄志强、刘成汉、唐基明……一批少壮派影人大量引入西方的电影观念和技巧,狂飙突进,掀起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这个时代有三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徐克、吴宇森和王家卫。

徐克高瘦,蓄羊须,自称影痴,精力旺盛,可以连续 36 小时工作,五天内完成剪辑、配音、混音、字幕、印片,在放映四小时前动手“小改”。他被认为是锐意创新及港片现代化的关键人物。他的《第一类型危险》对殖民地社会有猛烈而巧妙的批判;《鬼马智多星》“使摩登豪华的流线型喜剧蔚然成风”;《新蜀山剑侠》借助好莱坞特效,打造了武侠的太虚幻境;他开创新风,《倩女幽魂》和之后的《青蛇》复苏了古装神怪片风潮,《笑傲江湖》系列和《黄飞鸿》系列又点燃了新武侠片与功夫片。他创造了最美丽的东方不败、最有魅力的小马哥和最恶心的巨型舌头,打造了港片奔放的想象力。

徐克最好的作品都诞生于80 年代,不过幸得英雄未迟暮。恐怕也只有在徐克手中,《智取威虎山》才会从样板戏变成了江湖中的山林往事,片尾想象的飞机大战,仍然不脱顽童本色。

《英雄本色》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江湖地位,也开创了黑帮英雄片的电影潮流。后来,吴宇森拍了更风格化、在本土和西方颇受欢迎的《喋血双雄》、很受好评的《喋血街头》、票房大卖的《纵横四海》等片。他的角色会“边凌空翻腾边开枪”,同时游走在道义和友情之间:“在道义上我们绝对尊重讲信义的朋友,绝不纵容出卖朋友的人。”他的电影中有武侠小说元素和楚原作品的痕迹;也有交替镜位、慢动作切出镜头等好莱坞技法。


 

王家卫几乎是港式文艺片的代名词。其导演首作《旺角卡门》在台湾卖座,得以成功开拍《阿飞正传》,拿了金像五奖。后来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坠落天使》《春光乍泄》也个个经典。他尽情表现稍纵即逝的影像、迂回松散的故事线、拼接的剧情,把港片边拍边写剧本习惯发挥到极致。年轻人在他炫目或阴沉的视觉公式里认真、造作地叹息爱情,寻找不能承受之轻。


 

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他们如不绝的浪潮拍打着香港岛。1993年以后,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光结束了,原因来自多方面:台湾片商撤资,电影制作成本提升,大量影片淤积资金难以回笼,韩国等自身电影产业发展迅猛,明星青黄不接,盗版猖獗,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新上映的港片不足 100部,入座人数下跌 8%,进口西片票房总额数十年来首次超过本土作品,这似乎是权力的转移。合力救市的《无间道》应运而生,这个系列故事和视觉表现精致,但没能拯救市场,后续的许多港片反而丧失了天马行空的生命力和无厘头的亲切。


 

此后,一批香港电影人涌向大陆,还有的坚守自救;香港电影的风头逐渐被华语电影盖过,“港片凋零”“港味淡了”的论调尘嚣日上。



不了情:香港有个荷里活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电影对类型片的成熟做出了不小贡献。

首先是武侠片:这股潮流是从邵逸夫的《江山美人》开启的。60 年代后,在清水湾恢宏的影城里,三位曾效力邵氏的导演于武侠片类型基础上开阔出新天地。张彻以快速剪辑、手提摄影和精心构图创新了武侠片技巧,他偏好肢解,注入暴力,讲述冤冤相报的自虐式英雄故事;刘家良师承南派少林,不以功夫为手段拍电影,而用电影记录与保存功夫,他的主角就是一心尚武的纯粹符号;胡金铨则喜欢以“儒释道三家互争长短”的明朝为电影背景,在个人复仇及家庭孝悌的故事中拍政治阴谋、讲历史悲剧、讴歌侠义之风。武侠片到了黄金时代,在徐克和王家卫那里又呈现出新面孔,更在新千年成为华语电影的主流。


二是动作片:1971 年后,从美国回港的李小龙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电影引领了数十年的功夫片热潮。他自有套路:天下无敌,拖很久才和反派正面交锋,重实战不需要花俏的杂技。80年代后,成龙又在此基础上耕耘喜剧功夫片,成为一代巨星。他的角色总是善良、刻苦、天资高,有普通人“由虫变龙”的过程,打斗过程中惨如人肉沙包,最后才险胜。通过一系列实验,他发展了历险片(《A 计划》《龙兄虎弟》《飞鹰计划》)、动作喜剧片(《快餐车》《飞龙猛将》)、警匪片(《警察故事》系列、《重案组》)等,将中国功夫打向世界。


 

三是喜剧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有深刻的个人烙印:天真、赤子心,小人物的命运,理想主义的纯净,喜剧外衣下的严肃内核,从《大话西游》《少林足球》《功夫》到《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更有童话般的纯爱;此外,还有王晶“时刻都在讨好所有人”的大杂烩。他的电影噱头层出不穷,四处挪用经典电影并消解成笑话,是恶作剧、失忆、催情药、强力胶、屎尿屁各种胡闹的洋洋大观。


有黑帮英雄片。“古惑仔”系列可算80年代英雄片的低档粗线条版,讲了以陈浩南、山鸡为代表的一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参与帮派厮杀,爱恨情仇激烈,有一份风雨里不羁的醒与醉。《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于 1996 年上映便引发热潮,这系列被反对者看作是自我放纵与价值观破产的缩影,但部分影评人看来,片中呈现的长幼有序、团结一致也情真意切


 

这些类型片感官刺激,情感汹涌,交织着华彩段,体现出大众电影的美学。诚然,香港电影过分讨好观众,煽情纵乐,血腥怪诞,又程式化明显(偷听、认错人,巧遇、生气撕照片、女扮男装认不出,街边小贩皆懂拳脚、受重伤快速复原)。但香港电影也有实用的影像风格、强烈的表现力、精妙的结构、普遍的感染力。“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句《纽约时报》的批评也可看做对香港电影技艺与特征的褒扬。

美梦与热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回头来看,令我们念念不忘的港味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江湖气。它从张彻和胡金铨时代的武侠片而来,透过东方不败的笑声,传至喋血街头的黑社会,生发出单打独斗的警察故事,最后凝成六字歌词:情与义,值千金。

我们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是徐老怪教给任我行的。他还教过东方不败一首诗: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杜琪峰吴宇森刘伟强的黑帮片中,自然横亘着这股气。深沉地说,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江湖气也在街头。旺角、佐敦、湾仔、铜锣湾、尖沙咀、屯门、元朗、钵兰街、庙街是各块地盘,街转角的冰室或游戏室里可能就有浩南和山鸡。

香港作家皮亚说,港味是浪漫英雄主义,是通俗加料堆砌,是猛火爆真人骚,是射不完的子彈,是打不死的主角,是江湖兄弟情。

港片里还有烟火气。

除了繁华的中环维港的夜景红色的老款皇冠,更有公共屋邨、檀岛、喜帖街、围村、油麻地,有霓虹灯招牌下散步的男女,有教会医院、教会学校这些港英政府的痕迹,有关二爷、地藏菩萨、水族箱,有用来打斗的建筑工地和升降机、发生枪战的雀岛市场,有万宝路和沙龙,有丑闻、电视节目、俚语,有彷徨励志的小人物和嬉笑怒骂的大团圆,有稀里糊涂的恶搞和百无禁忌的乱炖,更有可食的港味:乌龙的饭菜,反胃的声响,一碟一筷皆可伤敌。

 

它是我们的集体想象。它带着一半江湖气,一半烟火气,从港岛吹到内陆。还有一些,从江湖中来,到街巷里去,我们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也把它归作港味。

我们好奇那坛叫醉生梦死的酒是什么味道。

我们都爱周星星。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怨永远跳票的王家卫,想送他一个凤梨罐头,写明一个期限。

在这锅永不沉闷的菜肉煲里,我们跟着他们,由悲恸到伤感,伤感转入感动,感动变为纯动作,不停地跳来跳去。

港味还在吗?前年的金像奖提名电影混剪视频下,有观众留言:“香港电影从录影带到DVD再到互联网,我们越来越浮躁,香港电影也越来越老,只是画面里的人,永远可以假装年轻的样子。”

我们再怀念也只得伤信。

也许怀着美梦与热望的我们,爱的是过去港片里的独家记忆。但李宗盛不是唱吗,“在爱里念旧不算美德”。

也许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光,也不是真的逝去,只是在十三年前搭上了去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游轮。

参考资料:

1.大卫·波德维尔,《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1月。

2.於远芳,《香港有个荷里活》,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年11月。 

3.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4月。

4.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5.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 电影双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6王义之、Pan Fan等,《知乎圆桌·香港电影浮沉录》:https://uban.com/reader/ebook/6497025/

年 【猴年】丙申年 丙申年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