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娘啊度娘,也许你得换一种模样?| 一周传媒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上一周里,“百度”、“魏则西”、“莆田系”不断刺痛着所有网民的神经,值得我们唏嘘的,不止是度娘。痛定思痛,观察仍要继续。

by 罗彬心 整理


中国广电获工信部颁牌照

5月5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公告,已向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允许其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这也意味着,中国广电成为继移动、联通、电信后,中国第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这样的许可证意味着广电国网公司拥有了在全国开展宽带业务的相关资质,这或许会打破电信领域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传统运营商的垄断,通过竞争促使宽带资费、整体通信资费的价格下降。不过,较多分析人士称,由于竞争对手强劲的实力和较悬殊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广电国网公司在电信业务上资本人才还有差距,且整个行业市场已成红海挑战多于机遇,广电国网真正做到“全国一网”,行业形成有效竞争局面还需时日。


封面新闻携VR亮相

5月4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封面传媒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和封面新闻网(www. thecover.cn)正式上线。上线伊始,封面新闻就宣布与暴风魔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


选择在5月4日上线,封面新闻可谓用心,其发布于多个媒体平台的《我是新生代我做我封面封面新闻客户端“青春”上线》的发刊词介绍,封面新闻将为80、90后“网络原住民”群体打造一个正能量、年轻态、个性化的全国性新闻产品,做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同时,封面上线也可谓高调,阿里、京东以及众多商界、学界、业界知名人物或隆重引荐,或发表评论。

近年来,阿里巴巴的资本触角几乎遍布了全中国各地域、各量级的媒体,2015年与四川日报集团合作打造的“封面传媒”就是其传媒版图中的典型缩影。从带领传统媒体积极向新媒体转型的角度看,从背靠的两大重量级集团和高起点来看,“封面新闻”的出世值得用积极的眼光看待。

不过,能不能顺利的在新闻资讯类产品市场上赢来用户,站稳脚跟却是难说。主打年轻人的调性设置不算新鲜,毕竟早有新京报“热门话题”和上海报业的“唔哩”;虽然在发刊词中强调了“因人而异看新闻”,推出私人定制、实时刷新的“封面”功能“新闻盒子”,但算法匹配和个性化推荐基本已经成为行业标配;新闻资讯类市场上四大门户网站和技术驱动型综合平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势头强劲,留给后来者的行业发展空间或许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新闻”对于VR技术的布局。在2016这个“VR元年”,明确提出要做依托大热VR的新型资讯平台,这或许能帮助“封面新闻”开辟出在新闻资讯领域的新格局。用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的话说:“封面作为一家新媒介,在新闻方面积极采用VR技术是值得肯定的,也表现了一种新媒介的气质。”


10天内4位媒体人逝世

近期,多名媒体记者早逝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圈广泛关注。

5月3日,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年仅42岁的四川《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逝世。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曾创办“军报记者”微博、微信的马越舟上校病逝。更早前,4月26日,曾供职于《云南日报》、《南方周末》、《南风窗》等媒体的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淋巴癌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享年43岁。


尹鸿伟在媒体圈中以“敢说敢讲,不畏权势”著称,采写了如《“躲猫猫”的惨剧、闹剧与正剧...》、《阳宗海砷污染迷雾不散》等很多深刻的报道,几乎所有与之有过接触的南周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待人很好、热情,快人快语,虽然草根出身,但作为较早一批的南周人,写文章敢说真话,很受人尊敬。”在被检查出患病时,因为担心女儿没钱读书曾一度拒绝治疗。尽管后来有众多媒体人帮助筹款,但悲情的离世还是发生,媒体圈一片痛惜。

传媒业充满剧烈竞争的工作环境和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媒体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新闻从业者四处奔波、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的形象深入人心。赛立信调研机构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媒体人中逾九成健康状况不佳。

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转型阵痛时期,记者承受的工作和精神压力更是远超以往。媒体人的职责不会减少,还有更远的路要走,逝者无留,生者宜珍重前行。


光明日报人事变动  

5月4日,光明日报社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央批准消息:任命杜飞进为光明日报总编辑,免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职务;免去何东平光明日报总编辑职务。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中央宣传部代管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光明网》和《文摘报》《中华读书报》以及《书摘》《博览群书》《新天地》《考试》《留学》杂志和光明日报出版社,拥有阅读公社,天下眼,光明微教育等数十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号。在全国设有41个记者站,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读者遍及社会各界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纽约时报》试水外卖 

《纽约时报》在本周四宣布与加州创业公司Chef’d合作出售配料,配料所根据的食谱均来自《纽约时报》美食专栏,用户只需要订购喜欢的食谱,Chef'd便会在24至48小时内将新鲜的食材送到。《纽约时报》的发言人则表示,该服务将在今年夏天推出,且目前价格尚未确定。


在传统纸媒寒冬更甚之时,《纽约时报》这一转型举动让人意想不到但也只能无奈唏嘘。随着媒体行业趋势变化,单纯靠传统印刷发行和广告业务已经难以盈利,不少纸媒经营惨淡,《纽约时报》也从去年开始了自己的裁员计划,并一直在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此次推出食材外卖服务是最新的一次尝试,在此之前,《纽约时报》曾推出过一个在线商店、一个订阅应用等服务,但发展都不理想。

尽管会被认为是“迷之自救”、“疯狂转型”,但只要有积极的创收作用,对于《纽约时报》来说都是值得抓住的一根稻草。在摆脱困境的道路上,脑洞不论多大,形式不论怎样五花八门,都是为了向更好的方向成功转型,“《纽约时报》送外卖”不会是最后的新闻。

想想今后或许可能吃到《人民日报》送的外卖,就特别激动呢。

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