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ber想上天,马斯克就想收购solarcity,这一周很多“新”事 | 一周科技观察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科技,总是要有点想象力。

by  金凯娜


Uber要“上天”,十年以内起飞  

没错,Uber已经不满足于地面交通了。10月28日,Uber发布了一封白皮书,称将在10年内实现“飞行汽车”,该项目名为Uber Elevate,主要用于城际出行。


为什么要研发“飞行汽车”?原因很简单,尽管Uber共享汽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道路的堵塞不可能只通过共享汽车来解决。Uber算了这么一笔账,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间,从硅谷的北侧旧金山到南侧圣何塞,乘坐UberX花费1小时40分钟,费用大概需要111美元;乘坐交通工具,以Caltrain为例,需要2小时12分钟,票价13.75美元。

所以,Uber决定,要通过“共享飞行”的方式来解决通勤时间长、花费高的问题,在其设想中,飞行汽车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飞完全程,秘密武器是一款名为VTOL的飞行器。


所谓“VTOL”,全称是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垂直升降交通飞行器,直升机就属于其中的一种。10年内,Uber计划上线一个小型、轻量化、电动的VTOL编组,命名为Elevate,系统运行初期飞行汽车仍需要飞行员,在最终会实现无人驾驶。而乘客关心的价格,在早期估计是129美元,到后期如果能够实现满员(类似Uber顺风车拼车),则可以降到20美元左右。

Uber的梦想十分美好,不过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早在1926年,《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的封面上就出现了飞行汽车,亨利·福特认为这种技术将会在1940年左右出现。之所以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成型的“飞行汽车”,是因为飞行器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

VTOL飞行器采用电力,然而现在的电池制造工艺还未能满足Uber对于长距离飞行的要求,即便电池的能量密度超高,但充电速度和电池寿命(充放循环数)上也会存在问题。

电池的维护是一笔另外的费用,单独的飞行器造价就达到27万美元,高额的成本也是阻碍计划实现的另一重要问题。

更严峻的问题是航空管制。现有的管制不适用于飞行器,势必需要一套新的管理系统。无人驾驶航空系统开发商Skylogic Research的CEO柯林·斯诺指出,Uber小看了航空管制的难度,当初为了监管小型无人机,企业与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谈判了10年。和无人机相比,飞行器监管难度更高,还涉及到安全、资格等种种问题。

不过,Uber没想过仅凭自己就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作为一家出行公司,它希望通过它的加入来刺激市场设计和制造,让别的企业也去考虑这件事,如果越来越多企业都在做这件事,也会推动政府与时俱进。

在科技这件事上,预测未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难度很大,困难很多,想想现在拥堵到无可复加的道路,还是会抱有极大期待。

“未来,它可以举起你,凌驾于拥堵的车流和道路之上。”


特斯拉的大野心:

合并solarcity占据能源60%的市场  

和10年内送地球人上火星相比,合并solarcity,成为能源方面的巨头,似乎不算是太大的野心。毕竟,这家公司是特斯拉。

在10月29日,马斯克公布了“太阳能屋顶”和新电池系统的计划,试图为投资者展现一幅美好的愿景。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一风格(四种风格)的瓦片铺在自己的房子上,特斯拉的太阳能屋顶中嵌有光伏电池,因此这一屋顶可以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吸收太阳能,为房屋提供电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屋顶的功能。当然,太阳能瓦片和屋顶瓦片是二合一的,因为采用了镜面材质,从下面看不出其和别的瓦片的差异。


至于用户,马斯克的演讲中提到,美国目前有4500万个新屋顶,全世界就更多,随着屋顶的翻新,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上太阳能屋顶。和太阳能屋顶搭配使用的是二代家用储能电池,和一代相比,二代性能提升。

马斯克梦想的完美图景是,用户可以在特斯拉完成全套电能源产品选购,车库里停放着特斯拉,屋顶上是太阳能屋顶,同时家里还有可以储能的特斯拉powerwall电池,除此之外,特斯拉也会成为全球唯一的垂直一体化能源公司,可以满足用户对清洁能源的需要。


在本周二的“致投资者公告”里,马斯克提出了更为大胆的预测:“到2017年,solarcity将给合并后的公司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营收;未来3年内将在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上添上5亿美元现金。”听起来非常可观,或许是因为第三季度的财报给了马斯克极大的信心,modelX的出货量让那些质疑的声音成功地随风消散了。

虽然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极力促成这项合并案,但是投资人对于斥资26亿美元收购solarcity这件事似乎不那么看好。

在第三季度,solarcity的负债金额已经达到33.5亿美元(数据来自彭博社),融资基本用语投资太阳能电池板,之后把光伏系统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居民,付费期限长达几十年。在投资者看来,这样的投资巨大回报遥遥无期,solarcity会拖垮合并之后的特斯拉。

另外,在投资人看来,一起买购买特斯拉的全套产品,不一定会对顾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就算有这样的顾客,组合销量是否会比单一销量更多也不能确定。和汽车的全球化销售不同,作为家居产品的太阳能电池板需要更多的售后机构,也有更复杂的情况,就以中国为例,购买特斯拉的富豪不需要电池储蓄系统,自家屋顶不用太阳能也没关系,而其他用户,则忙于还贷,商品房也不需要考虑屋顶。

而solarcity的竞争对手爱迪生太阳能公司在今年4月因为负债161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今年美国最大的破产案,这让投资者更觉不安。

马斯克极力想促进特斯拉和solarcity的合并,终极目的是想促成可再生能源革命,从出行到居家,将可再生能源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始终在想着改变世界。投资人和马斯克目标不一致,对他们来说,投资是需要回报的,改变世界也许只是顺带完成的一件事。

到底马斯克能不能说服投资人在11月17日的并购计划实现占领能源市场60%的目标,还需要等待一些日子。


阿里要去电商化  

MOTO将是联想唯一的手机品牌  

在这次的一周科技观察中,首次加入财报解读。

双十一即将到来,阿里热度持续上升。

11月2日阿里发布了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营收342.92亿元,同比增长55%;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129.49亿美元,同比增长41%。

在这次的财报中,阿里首次没有披露中国零售市场的销售数据,也就是GMV。这意味着阿里在转型,财报的其他内容也同样展现这一点,在当季营收中,阿里云贡献14.93亿元,同比增长130%,大文娱版块贡献36.08亿元,同比增长320%。

先说说增长最快的大文娱版块,今年6月,阿里宣布成立“大文娱领导小组”,随后筹建“阿里文娱集团”,将旗下的优酷土豆、UC、阿里影业、阿里音乐、体育、阿里游戏、阿里文学、阿里数字娱乐事业部和天猫魔盒等融合在一起。

大文娱版块向来吸引目光,其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优土的整合。

整个文娱版块综合在一起和“粉丝”二字联系深厚,不论电影,体育,还是文学都和粉丝脱不开关系,在资源整合之后,整条产业链将联结,促成IP的更好转化。从娱乐方面入手的社交,也许会比从支付宝入手更容易一些。

云计算付费用户超过65.1万,同比增长108%,环比增长13%,覆盖金融、医疗、公共交通、能源、制造、政府机构、游戏、多媒体等更加广泛的行业和企业类型。这说明阿里巴巴从线上逐渐过渡到线下,实现更好的融合。

在此次财报还显示,中国零售平台的移动端收入为187.1亿元,同比上升78%,进一步扩大了移动端的优势。事实上,移动端的淘宝APP在不断改进,不仅仅是平台,还附带社交属性,在首页中,“问大家”被放在中心的位置,这让买家和卖家产生更多的互动,“红包出没”作为双十一的活动被放在显著的位置。另外,直播的加入让淘宝的流量和点击都实现增加。

阿里巴巴是以电商起家,经过了十年快速发展期后,已经迎来新的拐点,云计算和大文娱还有成交额超过480亿元的口碑等无一不在帮助阿里转型。

再来看联想。

联想在11月3日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为112.31亿美元,同比下跌8%,集团除税前利润为1.68亿美元。

财报显示,联想移动业务的收入同比下跌10%,到37.51亿美元,占集团整体收入的18%,亏损2.77亿美元。不过,实际上移动业务的整体销量环比上升25%,MOTO系列的销售提升更为明显,达到环比上升40%。

这也为11月3日晚联想沟通会上总裁杨元庆的回答提供了一些原因,杨元庆称:“未来品牌整合会进一步加强,MOTO将会是我们未来智能手机的唯一品牌。”


在模块化手机MOTO Z中,联想做的不仅仅是手机,更多的是合作。通过合作,让手机发挥出更多的功能。以摩影-投影模块手机为例,它可以将手机画面随时投射70英寸的面积,在娱乐和办公方面真正实现移动化。

未来,MOTO系列的手机会给联想带来更多的收入。

在这一周的科技观察中,“新”仿佛是一个关键字,不论是特斯拉还是Uber,是阿里巴巴还是联想,变化正在发生,曾经不可想象的事情都走上了现实之路,现在,又出现了可以期待的变化,不管是好是坏,至少,它是新的。

参考文章:

1.地面已经无法满足Uber了,它宣称将在 10 年内推出“飞行汽车”

2.马斯克帮你重新设计了"太阳能屋顶":有四种风格

3.阿里财报大谈内容隐藏GMV 新电商转折点终于来了

4.联想发布财报:Moto业务上升40%所暗示的商业未来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内容产业第一媒体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