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的外籍高管“虎哥”走了,哪些公司的“外援”还在中国?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科技公司尤其多。

By 陈璐


小米的明星外援走了

1月23日,小米负责领导国际业务拓展的高管雨果·巴拉(Hugo Barra)在Facebook上发文宣布因健康原因离职,未来将回到硅谷,并继续为小米担任顾问职责。

 “4年前,当雷军和林斌提供给我一个能够帮助这家年轻且潜力巨大的创业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时,我就此决定开始我一生最伟大也最具挑战性的冒险。”Barra在长文一开始写道。但是由于多年在独特环境下的生活开始使他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加之其朋友和家人都在硅谷,所以他决定2月新春过后离开目前的职位,开始在硅谷的冒险。

随后,一众小米的同事在Facebook上留言表示惊讶和不舍,小米总裁林斌在回复中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达了自己对Hugo Barra三年来的感谢。

据36氪报道,Facebook CEO扎克伯格26日在他的Facebook上宣布,Hugo Barra将加盟Facebook,负责虚拟现实(VR)方面的所有业务,包括带领Oculus团队。由于虎哥现在还在中国,所以小扎po上了一张它们的VR合照。

当然,部分媒体和网友猜测,文中的“独特环境”大概是指北京的雾霾,一些网友便留言把锅甩给了小米自家的空气净化器:

Hugo Barra 的履历不可谓不亮眼:2008年加入谷歌,出任谷歌英国移动产品部门经理;2010年出任安卓团队产品总监,后升任副总裁,先后牵头负责谷歌移动搜索、谷歌地图移动版、谷歌语音搜索、谷歌垂直搜索、移动广告、Android4.0等产品项目。他的这一背景也使小米进军美国之路容易了许多,2017年小米成功亮相CES并获奖。

此外,Hugo Barra任职的3年半时间里,印度变成了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2016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排名第四(IDC数据),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此外由于性价比高,小米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大受欢迎;虽然团队南美折戟(退出巴西),但据Barra介绍,小米也已经打入了诸如俄罗斯、墨西哥和波兰等20个国家,贡献不可谓不大。

《华尔街日报》24日的文章中援引了一名小米员工谈Hugo Barra的话:“公司之外的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花瓶’,但是那些与他密切合作过的人知道,他为这份工作耗尽了自己。”

不过,也有不少媒体分析称Hugo Barra的离职或与小米国际化受阻有关。除了印度和亚洲国家,小米在其他更主流的市场称不上一帆风顺:2016年小米的全球出货量跌出前五,同时供应链又面临挑战;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时因遭遇专利限制和运营商主导的局面,目前还没有好的突破,Hugo Barra此时的离职可能与小米面临的严峻市场环境不无关系。


哪些公司的外援还“留守”中国?

中国科技公司走向海外,高管和员工团队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在外籍高管方面, BAT、联想、华为已经走在了前列。

1、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最近,美籍华裔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Y. Ng)经常上头条,因为他率领的百度大脑在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上屡次战胜人类选手,向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今年41岁的吴恩达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很多科技发烧友的偶像,曾就读于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一系列名校,2011年在谷歌内部领导建立了Google Brain项目,2013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

2014年5月16日,吴恩达正式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在硅谷主持建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毗邻谷歌总部,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寻求通过模拟人脑运行机制来大规模提升计算任务处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领域。

此外,他还负责领导位于中国北京的深度学习实验室和百度大数据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是百度大脑项目的负责人,着力挖掘AI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用户画像等领域的价值。

3、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

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算是腾讯的元老级人物了,因为他在2001年加入腾讯并且进入管理层时,整个公司只有45名员工,彼时的QQ还是OICQ,外国员工在中国互联网初创企业中还十分罕见。

他给自己起了个奇特的中文名字“网大为”,意思是网络上大有作为;他还有一个同样奇特的头衔“腾讯首席探索官(CXO)”,做的工作是“推动腾讯的边界”。网大为此前的职务是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美国主席,而在担任首席探索官之后,他就被赋予了“雷达”的角色——帮助腾讯探索尚未涉足的技术领域,发现潜在的投资对象并进行早期投资。在核心技术中,他自己尤其看好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据第一财经报道,腾讯目前已经做了几百项投资,其中就包括太空旅游公司World View公司。这家公司开创了适用于普通大众的低成本太空体验旅行,乘客只需花费7.5万美元就可以搭乘航天舱,在距离地球30公里在太空边缘遨游。

在中国互联网业,网大为是个隐秘的存在,他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也不怎么接受媒体采访。在2016年11月8日举行的腾讯WE大会上,网大为以CXO的身份发表了题为《透视未来》(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的演讲。演讲中他指出,未来很难想象,未来也会变化得越来越快,科技公司的使命应当是“用技术改善整个人类的生活状态”。

此外,来自英国的James Gordon Mitchell 2011年8月加入腾讯,担任首席战略官兼高级执行副总裁。加盟之前James拥有16年的投资银行工作经验,是华尔街最知名的互联网分析师之一。

4、联想集团总裁蒋凡可·兰奇

2011年9月,意大利著名职业经理人、前宏碁CEO蒋凡可·兰奇(Gianfranco Lanci) 作为顾问正式加入联想,帮助联想加快全球消费业务的增长。2012年4月,兰奇被正式任命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和新设立的欧洲、中东以及非洲(EMEA)地区总裁,这一调整也与联想当时发力欧洲市场的战略相承。上任三个月便使联想在EMEA地区的市场份额大涨。

兰奇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也得到联想集团的极高重视。联想集团15年3月宣布重新调整其业务集团及大区部署。其中,兰奇被任命为联想集团总裁,领导所有大区、个人电脑业务集团和企业级业务集团,同时还将继续担任联想集团首席运营官的职务。

兰奇在PC领域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2005年任宏碁总裁,2008年兼任CEO。在兰奇任职期间,宏碁的笔记本业务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并一举成为全球三大PC厂商之一,仅落后于惠普和戴尔。

联想在团队的国际化建设上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除了蒋凡可·兰奇之外,联想的外籍高管还包括集团执行副总裁Gerry Smith、负责企业级业务集团的高级副总裁Jay Parker、负责个人电脑业务集团的高级副总裁Tom Shell等。

5、华为消费者业务执行副总裁赵科林

澳大利亚人赵科林是个中国通,会讲中文,熟悉中国的手机市场,先后两次入职华为,中间离职去联想转了一圈儿。

赵科林于1992年加入诺基亚,负责大中国区客户及市场运营长达8年,在诺基亚全盛时期,把中国区业绩提升至了鼎盛的境界。2013年7月,赵科林加盟华为,担任华为手机消费者业务执行副总裁,但彼时的消费者业务远没有今天这般风光和成熟。之后赵科林便入职联想,并深入参与联想对摩托罗拉的并购项目。

2015年12月从联想离职的赵科林再度回归华为,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执行副总裁,负责华为终端的全球销售工作,特别是海外渠道建设。这也与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相符。而赵科林在销售渠道及市场运作上的丰富经验对华为进击海外市场来讲意义重大。

事实上,赵科林只是华为近几年引入的高层人才之一。曾任职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集成交付部总裁蓝通明、曾任职英国政府首席信息长的全球网络安全主管John Suffolk、曾供职于爱立信的财务专家CT Johnson以及前苹果设计总监Abigail Sarah Brody都是华为近年招募的外籍高管。

参考文章

1、小米的七年之痒,雨果·巴拉的四年之痛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9491.html?f=retweeted

2、虎哥宣布离开小米,还有哪些外国高管奋斗在中国科技公司一线?

http://36kr.com/coop/toutiao/5062680.html

3、高盛前副主席加盟阿里出任总裁负责全球化

http://tech.sina.com.cn/i/2015-08-04/doc-ifxfpcys8306747.shtml

5、腾讯首席探索官:腾讯如何造梦未来?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1109/13260517_0.shtml

6、联想组织架构变动:集团总裁换人大区业务调整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50324/716309.shtml

7、赵科林回归华为终端为何“外脑”频繁加入华为?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467320.html

(校对:王倩)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