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黄渤和冯怼怼,第20届上影节还有啥可看?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悄然落幕,除了记住了嫌弃“垃圾观众”的冯小炮和本届电影节唯一一位获奖的中国人黄渤。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剩下什么?

刺猬公社 | 加菲

大众对电影节关注的兴趣大都来自与明星相关的娱乐新闻。

对于已经走过20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如今它对大众的吸引力也依然聚焦在:

今年开幕式红毯的明星有谁?

哎?红毯上怎么会有三个杨幂?

嘿呀,霍建华这撮小胡子帅得不行;

 刘亦菲这个礼服裙有点显胖嘛…

到了电影节论坛的时候,大家又忙着回应冯怼怼在论坛上的观点——你们这届观众不行。

转而大家又对小钢炮怒怼小鲜肉高片酬拍手称快。

到了电影节闭幕,大家再给黄渤夺影帝贡献一波关注度,纷纷围观且祝贺黄渤在获奖后所发布的一条“帅起来控制不住寄己”的微博。

总而言之,从6月17日到6月26日,这场消费电影、消费明星,又顺带消费话题的国际电影节落幕了。

谈不上落寞或热闹,但总该给国内的观众们留下点思考。

当我们谈论上影节,我们在谈论什么

相比人们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淡漠,大众似乎更关注哪位明星又去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蹭了红毯,在这些“听上去”更高级、更洋气的国际舞台上一展风姿。

殊不知,早在1994年,也就是上影节创办的第二年,它就已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为“国际A类电影节”(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是最具影响力的类别)。

也就是说,从级别上看,上海国际电影节是能够与威尼斯、戛纳、柏林、东京、圣巴斯蒂安等国际电影节比肩的国际电影盛事。而上海也成为继印度国际电影节(1952年创办)和东京国际电影节(1985年创办)之后,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亚洲地区国际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海报

它的诞生绝非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崛起的先见。而是老一辈中国电影艺术家基于彼时中国电影历史发展所作出的探索和尝试。

尽管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在1905年的北京,但无论是电影进入中国,还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尝试,上海都远远跑在前面,且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历程中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

作为早期开放通商口岸、相对开放的城市,早在1896年,“电影”这一形态刚刚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拉开序幕时,它就已开始在上海出现,并以商业放映的形式开始。

上海的年轻人一边惊叹着这一全新的表现方式,一边跃跃欲试在中国本土开垦“电影”这片荒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诞生了中国电影史上以张石川、郑正秋为先驱者的第一代导演,同时也助力中国电影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产业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资本和技术,中国电影都在慢慢摆脱西方垄断的过程中艰难探索。

一时间,电影公司数量迅速增长,张石川、郑正秋成立的明星影片公司、邵氏兄弟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和罗明佑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脱颖而出。

在初期,它们创作出如《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歌场春色》等中国电影史上的先河之作,不仅涌现出如赵丹、白杨、上官云珠、阮玲玉、胡蝶等一批早期电影明星,更是出现了制片、发行与院线联合统一的先进经营理念。

中国早期电影明星:阮玲玉、赵丹、上官云珠

随后的上海电影业因抗日战争而停滞,继而在新中国创立之初成立了国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代导演蔡楚生、费穆、沈浮;第三代导演郑君里、谢晋;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等都是在上海这片电影沃土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导演。

正是在这样丰富且坎坷的路途中走来的上海电影,沉淀着老一辈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坚守和对新时期文艺事业的探索,中国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谢晋的《芙蓉镇》、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纷纷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给了中国电影人极大的鼓舞。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初的创办者,中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看来,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迅速发展,无论从艺术还是商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电影都有必要与世界接轨。

在如此强烈的感召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从0到1的摸索中诞生了。

从1993年10月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请来谢晋担任评委会主席,还邀请美国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香港导演徐克等担任评委。

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

如此强大的国际级导演阵容,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振奋。

到2001年,上影节改为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正好是第20届。

从艺术到产业,资本繁荣与艺术品格的反叛

别以为电影节的看点,只有明星红毯斗艳和影后影帝花落谁家。

走过25年,历经20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已经形成了竞赛单元、电影市场、电影论坛和国际电影展映等一系列聚焦电影产业、内容和国际电影交流的“一条龙”平台。

除了明星红毯和备受瞩目的金爵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可以从资本市场窥探未来电影创投风向,还帮助促进不同资本间的合作交流;更会在导演、资方、学者、编剧等多种视角聚合的电影论坛中,冷静反思中国的电影现状及其未来。

在今年上影节腾讯论坛——“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中,大众被冯小刚一句“有垃圾观众才有垃圾电影”的论调激怒,社交平台的口水战风起云涌。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腾讯论坛 冯小刚发言

但鲜有人记住那场论坛中,北大教授戴锦华首次发言的一句话:“对我来说电影首先是艺术……我上课都会问学生什么是电影,此前往往很难回答,最近这个回答很快就出现,叫产业。”

从艺术到产业,是电影资本市场的繁荣,同时也让坚守艺术性的创作者们失语。

回溯近些年的华语电影,除了原创剧本、小说改编或网络文学改编,电影市场还出现了如《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之黄家宝藏》、《欢乐喜剧人》等衍生自爆款电视综艺IP的“综艺大电影”。

当年《爸爸去哪儿》以七亿票房收官,同时也创造了五天拍摄、演员零片酬出演、制作成本低但票房逆袭的“神话”,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甚至将同期排片的口碑之作《一步之遥》甩在身后。

这样反常规却又来钱快的所谓“电影”,让电影人摸不着头脑——到底电影是什么?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此外,近年随着电影产业的急速扩张,不少华语电影轻松破亿。到2017年《西游伏妖篇》总票房已经达16亿之多,2016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的《美人鱼》更是斩获33亿,同年上映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有8亿之多。

看上去,中国电影观众的钱越来越好赚。

然而在资本市场,伴随着高票房收入,演员片酬和IP版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像《爸爸去哪儿》这种用“讨巧法”狂揽票房的电影并不常见。

2016年上映的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邀请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Anglebaby等明星出演的《摆渡人》虽然收获4亿多票房,但有如此巨大的明星阵容支撑,也让张嘉佳备受票房压力的煎熬,自称“超过十亿才不会亏本”。

难得贺岁喜剧片出身的冯小刚一改往日嬉笑怒骂的姿态,正襟危坐准备带着观众深入反思历史了,他耗费二十年时间筹备的电影《一九四二》也未能在票房上如愿。

由资本主导的另一条暗线,在于院线排片被几大行业巨头垄断。

2016年,作为文艺片的《百鸟朝凤》在院线上映一周后,该片制作方劳雷影业董事长微博直播下跪,求影院经理增加排片一事引舆论一片哗然。

院线排片与电影票房之间微妙的关系,也在此时获得关注。冯小刚为了《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的排片率,发公开信“手撕”王健林;类似《百鸟朝凤》这种受困于排片的艺术电影更是不在少数。

资本市场中艰难唯生的独立电影人的无奈与失落

正是在这种“不烂不卖”、“排片率决定一切”的电影市场中,也如愿造就了冯怼怼口中的“垃圾观众”。

回溯这样的电影市场,对比上海早期的电影发展。提起“电影”,也难怪戴锦华老师的学生会蹦出“产业”二字。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今年的上影节,共收到了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其中有20多部优秀国外影片被推荐进入了“一带一路”展映单元。在让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加国际化的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多元的文化体验。

回溯吴贻弓等上海老一辈艺术家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初衷——增进中国电影与世界的沟通,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如今的上影节,似乎想要坚守电影艺术的初心,在电影资本大潮中坚持艺术品格。

无论是资方、还是制作方,亦或是电影一线的演员、导演、编剧,在急速发展的电影产业面前,至少可以借电影节开诚布公地分析这个被资本过分冲击的电影产业,冷静理性地反思产业和艺术的关系。

况且,2016-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随着消费升级在内容产业的渗透,大众对电影的消费更趋于理性,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一时期或许正是电影人反思市场与艺术内核,重新出发的蛰伏期。

有报道称,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越来越冷清。

不是它规格不够高,也不是应邀走红毯的明星咖位不够大。

只是它在历经20届,送中国电影越走越远的同时,在金爵奖的评奖中,依旧能坚持国际视角、艺术立场,也依然努力保留着当年在这片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固执和倔强。

加 菲

关注互联网视频内容  

微信号:476222898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