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的“中年脱发危机”:停不下来的脚步,长不起来的头发 | 周末谈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按联合国的说法,1993出生的你们,已经是中年人了。

刺猬公社 一饭

小风出生于1994年,现在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一直觉得自己掉发严重,会经常跟同事讨论防脱产品。

没想到,一款曾在电视上疯狂宣传的防脱洗发水大家基本都用过,不过都认为没有效果。

“看来大家都脱发啊。”小风这么想着。

小风记得是从初中发现自己发量变少的。初中时,她自己用剪刀修了下马尾,想要修成碎发,没想到就再也没长多过。

“初中作业太多,经常做到十一点,那时候觉得十一点就已经很晚了。

还是太年轻,到了高中,熄灯了还得拿出充电台灯继续背书,高三看书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那时候觉得,这已经是极限了,再不睡觉,一会儿可能会猝死。”

后来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了才知道,人类的极限是可以挑战的,小风睡得越来越晚。

过了哪个阶段就可以停下来,这种话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受不了一成不变的人,是停不下来的。

就这样,小风的头发越来越少,她甚至不敢扎自己曾经喜欢的高马尾,恐怕露出太阳穴附近发量稀疏的头皮。在她的影响下,甚至有一些头发尚且茂密的同事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发量。

小风在公司引发一阵脱发恐惧后没多久,网络上就掀起一阵脱发讨论潮,参与讨论的人多为90后。

“看来这是时代大势所趋啊。”

这个时候,去年的一个新闻又重新被翻了出来,联合国官方微博曾在去年五四青年节发布: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而24岁以上的人,可以称为中年人了。

在讨论“脱发危机”前,“中年危机”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年”往往意味着没有傲人的健康资本可供消耗,而“危机”二字则意味着对未来没有一份有力保障。这个保障可以关乎金钱,可以关乎对未来的期望。

而现在,90后的脱发危机,昭示着他们的健康资本已经开始透支了。

不过真的有那么多人脱发吗?小风想了想,跟她讨论脱发的大部分都还是真的脱发严重,透过稀疏的头发,可以看到锃亮的头皮。

正常人每日可脱落70—100根头发,能看到头皮的,也许真的是超过了这个界限。

90后这一代人中,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比80后增加了,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并且人数还在逐年递增,2017年多达795万。

时代让人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也带来更多竞争的压力。90后属于新入职的一代,求职难的新闻每年毕业季都会上演一次,入职后还会面临更多的选择与竞争。

而这个时候,主流的意见总是在一遍遍提醒他们:在这个时代,努力了就能成功;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最重要。

努力了就会成功?不见得。

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在十几年应试教育中,有多少人有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迷茫、焦虑、脱发、过早中年:这些词已经在90后中掀起波浪,这些词也属于现今流行的丧文化。

大家普遍认为丧文化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并且这种文化多流行于90后群体。

房价暴涨、求职困难、空气污染……90后们刚从按部就班的环境中,到了能够抬起人、也能够吞噬人的社会,尚无雄厚经济实力的他们,任何一项困难都有可能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颓废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寻找释放的地方,互联网就是这么一个可以让自己藏在背后的宣泄口。所以,丧文化流行语网络。

脱发是衰弱的象征,也成了互联网丧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最新一期中,几位主持人晚饭后在大街上走着,说着他们年轻时,人们都喜欢在大街上溜达。43岁的黄渤对着26岁的张艺兴说:“像这样大的孩子,哪有说晚上没事去溜达溜达。”

看着节目的小风想:我也好想晚上能在大街上溜达呀,但没这闲情逸致,也没这时间,就是想想罢了。

“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风苦笑着说。

本期话题

你身边有脱发的90后吗?

你怎么看待最近热议的“脱发危机”和“中年危机”?

又是如何处理工作或学习中的压力的呢?

快给刺猬君留言
和大家分享你的故事

一 饭

关注二次元、VR/AR

微信号:hijiangyifan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