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考题:项羽和拿破仑谁更强?一考生不知道后者,写下百年奇文

 转七星 2020-09-03

1906年,经袁世凯和张之洞的奏请,清廷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早已与时代脱节,况且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已经沦为笑柄。在讲本文的故事前,不妨先看两件有关晚清考场的轶事。

据晚清官员何德刚的《春明梦录》记载,由于全国乡试的考生太多,而各地的考官的人手不足,阅卷量大,因此考官阅卷很敷衍,也很随意,有不少考卷根本来不及看。

有时候,考官忙不过来,甚至让家里的仆人参与阅卷。一次,有个落榜的考生,设法弄来了自己的考卷。考卷上却贴着一张便条,上书“火腿一只”。考生很纳闷,这什么意思呢?

多方打听,考生直接找到了阅卷的考官。考官很尴尬,说我让仆人去供应处拿火腿,写了张便条,可能他忙乱中把便条贴卷纸上了。考生已经明白了怎么回事,十分愤怒,和考官理论。最后考官担心事情闹大,只好赔给考生一头毛驴了事。

再往上的考试也好不了多少。有一位没有提到名字的中堂大人当主考官的时候,嫌阅卷麻烦,想了个别出心裁的办法。他命人把考卷铺成圆形,中间放一把鼻烟壶,下面有个可以转动的鼻烟盒。鼻烟盒拨转几圈,停下来后,鼻烟壶的头部朝向哪张考卷,该考生就被录取了。

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之后,这种奇葩现象自然也就没有了。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学习西方,很多考试的内容也和西方有关。民国初年,某地一学堂招收新生,希望考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作文命题是“项羽拿破仑论”。

项羽剧照

不得不说,这个题目出得比较新颖。但是,两千年前的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妇孺皆知,而欧洲近代史上的强人拿破仑在民国时期的知名度并不高。有一个考生就从来没听说过拿破仑是何许人也,或者是什么物件。

考生抓耳挠腮,不明所以,半晌,似乎忽有所悟,运笔如飞开始答卷。开头一句就让人绝倒,“夫项羽,乃拔山盖世之雄,岂有一破仑而不能拿乎?”

原来,考生把“拿”字看作动词,以为“破仑”是破旧的车轮子。所以他很不解地说,项羽盖世神勇,力能拔山,还能拿不起一个破轮子吗?换句话讲,这不是大材小用吗,破轮子有什么好拿的?

“非不能也,实不必也。”考生接着说,实在没这个必要。

接下来,这里不再引用原文,用白话文大致重述一下这个考生说了什么:

“破轮是什么样的?有多大,多高?就算挡住了去路,项羽骑着乌骓马可以一跃而过,还用下马将其移开,然后再赶路?岂不是多此一举!”

“退一万步讲,就算要移开障碍以便行军,区区一个破轮,不过数百斤,一两个士兵就能移开,何须让项王亲自动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看来考生对这道题目比较不满,总结道:“基于上述,我以为,项羽不必拿破仑!”

拿破仑

这至少说明,考生虽然不知道拿破仑,曲解了题目,但是非常认真。本来写到这里就完了,他又觉得意犹未尽,“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不揣冒昧,斗胆向命题先生进献数言”,其实就是吐槽出题者,不过说得比较含蓄:

“题目‘项羽拿破仑论’,新颖归新颖,但选字用词似乎略有缺憾。为什么这么说呢?问题在于“拿破仑”这三个字。‘拿’是白话俗字,‘破’字文言文应当写作“敝”,而‘仑’字根本就用错了,并不通‘轮’。”

“我再三揣摩,终于明白了先生的用意。先生的意思应该是,敌军的车辆被项羽击破,轮子与车体分离,没了车,就剩下‘仑’了。费解!费解!”

拿破仑

“虽然先生用心良苦,但是这个题目文白夹杂,显得似通非通,在下不才,不能恭维,敬送打油诗一首”

欣然应试入场来,命题离奇复怪哉;但愿细流能容海,勿抛不才孙山外。

1994年的《今古传奇》有“项羽拿破仑论”的故事,叙述者说,这篇文章虽然闹了个大笑话,但写得颇有章法,堪称奇文。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事情发生在1901年的晚清。但1901年科举考试还没废除,不太可能出这种题目。不过,这整件事也有可能是当年好事者杜撰的故事。不管怎样,这篇“项羽拿破仑论”写得着实有趣。

1916年,学生时代的周总理倒是写过一篇《项羽拿破仑优劣论》,文采与思想兼备,颇有可观之处。

参考资料:《今古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