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在岳阳送别李白,这首诗意味深长,您能读懂吗?

 123xyz123 2020-09-04

(全文约3700字,读完大约要8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大家都知道,王昌龄和李白的交情不浅。

李白有诗为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您可能还不知道,王昌龄也给李白写过一首诗,更加意味深长。

这首诗非常含蓄,很难读懂。

不过您别怕,我耐心讲给您听,您肯定能明白王昌龄的良苦用心。

我们来读这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

先看写作背景。(非常重要,您一定要有耐心哦。)

(1)王昌龄

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公元738年被贬岭南。

公元739年遇赦北归,这一年秋天路过岳阳,遇到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王昌龄此次北归的目的地,显然是长安。

(2)李白

公元730年入长安,求官无果;公元735年再入长安,求官仍然无果,公元738年离开长安。

李白为什么会到岳阳?

说法不一,我们不做讨论。

总之,在公元739年的秋天,两位大诗人在岳阳相遇。

这是他们初次见面吗?

也不好说,很有可能他们之前在长安已经相识。

这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有一点需要我们留意:他们这次相逢,王昌龄已经经历了仕途的沉浮,而李白还未涉仕途。

写作背景我们暂时讨论到这里。

再看诗题。

巴陵,指岳阳。

李十二,就是李白。

送,指送别。但通过背景我们知道,王昌龄也只是路过巴陵,所以这首诗应该是两人互相分别时所作。

  • 1、摇曳巴陵洲渚分

摇曳,指飘荡。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一句是啥意思?

确实不太好理解。

我们慢慢来。

(1)“摇曳巴陵”是什么意思?

摇曳,是飘荡的意思,一般是在风中或者水中。

而后面的洲渚,可以表明他们是在江中。

在江中为何飘荡?

肯定是坐船。

所以“摇曳巴陵”的意思是:在巴陵的一条江中,乘船随波飘荡。

你们看,这是省略句,诗人省略了“江”和“船”。

(2)很奇怪,诗人不是和李白分别吗?为什么要飘荡呢?

“摇曳”是很闲适的状态,随波飘荡,没有明确的方向。

但两人分别,方向肯定很明确,对不对?

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这首诗是在分别之前写的,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刻。

此时,诗人和李白在船上 “叙情聊天”,并不是马上要分别。

您觉得是不是这样?

不然怎么会随波飘荡呢?

(3)那么,“洲渚分”又如何理解?

江上的洲渚让两个人分开了吗?

很多人把这里的“分”,理解为分别

他们认为,诗人和李白在洲渚边上分别。

这不可能!

因为洲渚只是江中的小块陆地,是被水包围的,并不能将一条江分成两个支流。

大家应该理解了吧

这里的“分”是指,江水被洲渚暂时隔开。

此时他们仍然坐在同一艘船上。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和李白在巴陵的一条江中,乘船随波飘荡;遇到洲渚,把江水暂时隔开。

很奇怪,两个人正在好好地聊天,诗人为什么会写“洲渚分”呢?

我们看下一句。

  • 2、清江传语便风闻。

清江,清澈的江水。

传语,传话。

便,有利于。

闻,听到。

很多人误认为清江是长江的支流。

这不对,因为清江并不流经岳阳。

这里只能理解为:清澈的江水。

岳阳

(1)谁在清澈的江水上传语?

诗中没有其他人,只有诗人和李白。

(2)他们不是在同一条船上吗?为什么还要传语?

难道他们分别各自乘坐一条船?

不可能,因为他们在叙情。

如果各坐一艘船,还怎么叙情?

我认为这是诗人的假设,假设自己和李白分别在洲渚的两边,那么就可以在清江上传语。

(3) “便风闻”又如何理解?

在清江上传话,虽然两人被洲渚隔开,但对方仍然能听到。

因为江上有风,可以传递他们说的话。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我们在洲渚两边的清江上,也可以通过风来传话,使对方听到。

是不是比较通顺了?

(4)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设?

我们再回头想,诗人和李白将要分别。

那么如果他们真的分开了,又该如何传话呢?

显然可以写信嘛。

大家看,这里有相似之处:

假设我们被洲渚隔开,那么可以通过风来传话;

假设我们被地理阻隔,那么可以通过书信来传话。

很明显,诗人用了借喻的手法!

诗人用洲渚比喻地理阻隔,用风比喻书信。

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简单了:即使我们分开,也可以通过书信来交流。

大家读懂了吗?

诗人其实是在安慰李白:你不用伤感,即使分开以后,我们也可以写信啊!

这就是诗人在前两句想说的话。

哎,您看到了吧,这么简单的话,结果搞得这么复杂,这就是诗人追求的含蓄。

那么,诗人写得这么含蓄,真的只是想说这句话吗?

我们继续往后看。

岳阳

  • 3、山长不见秋城色

山长,指高山连绵不绝。

秋城色,巴陵城的秋色(字面意思)。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高山连绵不绝,已经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

我们来想一想这个场景

诗人和李白坐着船,在江上飘荡;经过了一片洲渚,然后继续飘荡;回看巴陵的方向,已经被高山阻隔,看不见了。

这一句好像比较简单。

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诗人和李白在船上飘荡,为什么要看城里的秋色?

您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在江上飘荡的时间太长了,准备回去了呗。

好,那我们继续看后一句,看究竟是不是这样。

  • 4、日暮蒹葭空水云

日暮,天色已晚。

蒹葭,水边的芦苇。

空,只。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天色已晚,却只看到了水边的芦苇和水中的白云。

您看这个“空”字,明显有遗憾的感情。

我们把后两句一起读:高山连绵不绝,已经看不到巴陵城的秋色;天色已晚,却只看到了水边的芦苇和水中的白云。

大家发现什么了吗?

蒹葭

(1)“秋城色”是指巴陵城的秋色吗?

他们想看“秋城色”,却没看到一直等到“日暮”,也就只看到了“蒹葭”和“水云”。

翘首以盼,一直等到日暮,还是看不到“秋城色”。

大家想一想,如果“秋城色”仅仅只是指巴陵城的秋色,那么他们还需要翘首以盼吗?

直接掉船回头就行了,对不对?

这就说明,“秋城”不是指巴陵城,“秋城色”也不是指巴陵城的秋色。

(2)“秋城”到底指什么城?

前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诗人在是劝慰李白。

那么,这两句会不会仍然在劝呢?

我们看一看两个人分别后的行踪。

王昌龄,是回到长安去。

而李白,是在公元742年再次入长安,所以他这次肯定不是去长安。

但李白想不想去长安?

当然想,只是两次求官不顺,心情比较低落。

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王昌龄跟李白说,虽然我们分开,但可以写信,您认为,李白听了会怎么想?

我觉得李白会这样想干嘛要写信,我还会去长安的,咱们见面聊不是更好。

王昌龄肯定知道李白在想什么。

而这首诗中的“秋城”,正是李白翘首以盼的地方。

到这里就很明显了,“秋城”就是指长安。

岳阳

(3)“秋城色”又指什么?

李白只是想回去长安么?

显然不是。

如果只是想去长安,去年(公元738年)他就不会离开长安。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长安城的“秋色”,而不是长安城。

这也很明显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李白一心想求的是求官。

所以“秋城色就是指朝廷的官职。

这都是借喻的手法,诗人用“秋城”比喻长安,用“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职。

(4)那么“山长”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先看“不见秋城色”。

意思是:看不见朝廷的官职。

也就是说,李白很可能求不到朝廷的官职。

为什么?

因为“山长”。

这说明,王昌龄认为“山长”会阻碍李白求官。

王昌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有两点理由:

首先,王昌龄知道李白有傲气;

其次权贵把持朝政,王昌龄就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到岭南的。

显然,王昌龄笔下的“山长”就是比喻独断专行的权贵。

所以“山长不见秋城色”的意思是:权贵独断专行,这会让你很难求到朝廷的官职。

岳阳

(5)那么,“日暮蒹葭空水云”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白了上一句的意思,这一句我们也不难理解。

日暮,形容时间长。

蒹葭,是比较低贱的植物,这里比喻低贱的职位。

水云,是水中的云,看得见摸不着,这里比喻得不到的官职。

所以“日暮蒹葭空水云”的意思是:即使你努力追求,很可能到头来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官职。

我们来理一理这首诗的脉络。

  •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前两句,诗人借“洲渚”比喻地理阻隔,借风比喻书信,表达了虽然两人将要分开,但还可以书信往来的观点,以此来劝慰李白不用为分别而伤心。

后两句,诗人借“山长”比喻独断专行的权贵,借“秋城色”比喻朝廷的官职,借“蒹葭”比喻低贱的职位,借“水云”比喻得不到的官职,来表达这种观点:李白很有可能因为权贵横行,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官职。

岳阳

那么,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不是脱节了呢?

(1)这首诗的妙处之一:诗中所有的景物都是眼前之景。

比如洲渚、风、山长、蒹葭、水云等。

而这些景物都被诗人通过借喻的手法,赋予了自己的感情。

(2)这首诗的妙处之二:隐晦地用“洲渚”和“山长”做对比。

“洲渚”相隔,可以“便风闻”;

但“山长”相阻,就只能“空水云”。

这种巧妙的对比,也是连接前后诗句的桥梁。

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不仅有对李白的提醒之意,更有对权贵独断专行的厌恶之心。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含蓄呢?

因为诗人看到了李白追求功名的决心。

如果说得太直白,很容易伤感情;但是不说,又对不起这份友谊。

所以诗人说得很委婉,表达出对好朋友的关心和提醒。

那么,李白读懂了王昌龄的良苦用心吗?

我们知道,后来李白还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出朝廷。

但这并不能说明李白没有读懂王昌龄的提醒之意。

而是李白建功立业的决心实在太强,只要他不放弃,那么结果就已经注定。

但我认为,即使没有求得自己想要的官职,李白还是从心底感激王昌龄的。

王昌龄再次被贬时,李白写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就是明证。

您认同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