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口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特点十分突出公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2017年《关于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加快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建设,建立全面涵盖养老院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体系。 2017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规范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作为市场管理的主要方式。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加快明确养老机构安全等标准和规范,制定确保养老机构基本服务质量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行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等级评定与认证制度。 2019年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服务标准,完善养老、健康、社区、家政等各项服务标准,开展服务标准和服务认证示范。推动服务业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开展第三方认证。 养老服务认证是依据行业标准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过程控制、服务绩效等方面,过程包含养老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特性,进行服务能力一体化评价的行为,向社会公众证明养老服务机构的能力状况。 《养老服务认证技术导则》提出,养老服务认证应关注认证对象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过程控制和服务绩效等方面。养老服务认证以消费者感受和满意度为导向,注重各项服务规范的贯彻落实,将养老服务的水平落实到各个具体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升上,能够充分发挥养老服务市场潜力,不断提高我国养老服务质量。 闯过“认证关”,高品质养老服务有了行业样板,是培育老龄产业新增长点的关键,通过认证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养老服务机构来说,也是进入良性循环的门槛。养老服务认证的创新发展对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开发老年服务产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引导各地养老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扩大养老服务消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向社会公布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认证结果,也将鼓励机构增加特殊个性化服务项目,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选择,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高水平、专业化、多层次的服务增长需求。 2017年《关于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加快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建设,建立全面涵盖养老院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体系,探索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认证工作”要求,开始推进我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2017年9月,按照国家和相关部委的工作要求,在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基础上,认证机构开展了养老服务认证的相关工作。 2017年12月23日,在国家认监委和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的指导下,江苏省邳州市养心居养老服务中心获得全国首张养老服务认证证书,成为养老服务认证的重要起点。此后,全国各地又有多家养老服务机构通过了服务认证,成为行业内最早一批获证机构。 这些养老服务机构覆盖多种类型,如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的康养中心、护养中心等,同时获得养老服务认证的机构还有近年来出现的社区养老驿站,如北京市昌平区民乐养老服务中心。 由此可见,全国的养老服务组织已经逐渐认识到养老服务认证的作用,积极寻求建立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这对整个养老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认监委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获得服务认证证书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已经达到40余家,证书数量逐年较快增长。 制定养老服务标准不是目的,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规范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老年人利益是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养老服务认证已成为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的整体状况来看,养老服务认证还处于初始孕育阶段,由于起步晚、认证依据少,认证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养老服务认证的推广和采信还需获得更大更广的支持。 小编:田雨芹 来源:由养老产业研究根据李永波《我国养老服务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国家《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报告》及网络资料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