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元恺:妇科临床经验】

 昊晟堂 2020-09-04
罗元恺(1914~),男,广东省南海县人。其父以儒通医,他力承庭训,立志以忠义为业。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就读,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中医执照,即在广东中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后曾悬壶于广州、香港及韶关等地,并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金匮要略》课教师。先后任广东中医院院长,1950年兼任母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3年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参与筹建广州中医学院,历任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62年及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77年被评为首届中医教授,1985年获广东省政府授予从事中医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并任中华全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妇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首批中医妇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常委。近年来曾先后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作学术交流,已被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于的21版《世界名人录》中。罗元恺从事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内科、儿科、妇科,尤以妇科为精。对历代医著多所钻研,推崇张景岳,治病重视肾脾精血,对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

主要著作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点注妇人规》。兼任《新中医》杂志 “妇科述要”和“食用药物和药膳”专栏作者。主编有《中医儿科讲义》第一、二版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教材;《妇产科学》第三版教材;《医学百科全书·\u20013X医内科》分册等。并在《新中医》、《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为百余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他总结临床经验,研制出“滋肾育胎丸”, 防治胎动不安, 荣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田七痛经胶囊”获广州市科研成果三等奖。此外还有“罗氏内异方”、“助孕Ⅰ号”、“助孕Ⅱ号”、“助孕Ⅲ号”等疗效较高的方药。指导研究生撰写的“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月经相关系学的探讨”一文,获卫生部科研论文二等奖。

①肾气冲任天癸论

妇科疾患肾虚为本

妇女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可用下列简式加以概括: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月经→妊娠。肾气衰→任虚→冲少→天癸竭→闭经或绝经→不育。肾气→天癸→冲任→子宫构成一个轴,成为妇女性周期调节的核心。西医学则认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是女性性周期的一个轴,构成性周期的核心。中西医的理论,虽然名词不同,也不宜简单地划等号,但可以互相渗透来理解。

妇女主要的生理特点为月经与妊娠,二者均为胞宫所主,亦与冲任二脉有直接的联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指出:“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起”又说:“经带之病,全属冲任。”(见叶天士《临证指南》评注)冲任、胞宫是妇科病之靶子,不论脏腑血气的异常或病变,其结果必然导致冲任失调,或直接损伤冲任,才会出现经、带、胎、产诸疾,妇科病机的主要特点。冲任又可以通过其本身所连系的这个轴,反过来影响天癸、肾气及肾所主之骨髓、脑海而形 成反馈作用。故曰:冲任之本在肾。总之,妇女生理、病理的特点,都是这个轴各个环节互相影响的结果。

②补肾即调冲任论

冲任不固,可出现崩漏、带下滑脱、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半产、阴挺等。冲任亏损,可出现月经不调、月经过少、闭经、痛经、不孕等。冲气上逆可出现恶阻,经行吐衄、经行乳房胀痛、乳衄、子晕、子悬、子嗽等。清代名医叶天士对妇科病特别重视奇经。叶氏认为“八脉隶乎肝肾”,因“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立法主张“温养肝肾”、“或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徐灵胎认为“治冲任之法,全在养血,故古人立方无不以血药为主。”古人有认为四物汤是通补冲任之剂;龟鹿二仙膏(鹿角、龟版、枸杞、人参)为补养任督之方;如左归丸 (熟地、山萸肉、鹿 角胶、龟版胶、菟丝子、牛膝、枸杞子、淮山药)、斑龙九(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熟地、柏子仁)都属滋肾而补益冲任之剂。总之,固补冲任奇经,均从补益肝肾和养血来体现,此即叶氏所以谓八脉隶属肝肾之意。

根据药理研究提示,补肾药能调整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并能使紊乱之神经、体液调节机能趋于正常。

从临床疗效来看,滋养肝肾每能起到补益冲任从而调整内分泌以达到调经、助孕、安胎等广泛之目的,这是中医异病同治之法。由此可证, 肾气、天癸、冲任是密切联系并彼此协调的一个轴,肾气是这个轴的核心。在辩证施治时,如能掌握调补肾阴肾阳之法,并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是可以解决很多妇科疾病的。

③肾虚之妇科常见病

肾阴虚

妇科特征;月经量少,月经推后,闭经(但阴虚而致阳亢者,亦可先期或崩漏,经色鲜红而质薄),更年期综合征,胎萎不长,流产,先兆子痫或子痫等。

全身症状:面颊时烘热或潮红,五心烦热,盗汗,消瘦,眩晕耳鸣,睡眠欠佳或失眠,腰酸,便燥。舌偏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涩。

肾阳虚

妇科特征:经色淡黯,经质稀薄,多、少、先、后不定,或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带下清稀如水,量多。

滑胎、流产、不孕等。

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晦黯,眼眶黑,或面额有黯斑,精神萎靡,怕冷,四肢不温,虚眩耳鸣,腰膝酸冷无力,性欲降低,尿清长,夜尿多,或频数难忍,大便溏。舌淡嫩无华,苔薄白润,脉迟弱或微细。

妇人多瘀常需活血论

①瘀血与妇科病

妇女的机体,血占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无不与血的盛衰或畅滞有密切关系。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海充盈,由满而溢,则月事以时下;若任脉虚,太冲脉衰少,血海空虚,来源不足,则月经闭止。瘀血内留,则痛经、闭经、崩漏、月经不调、症瘕包块等病,均可发生。又妇人血旺才能摄精成孕;妊娠以后需要血以养胎直至正常分娩;产时血气旺盛,则胎儿容易娩出,也不致耗血过多,产后恶露亦正常排出而自止;哺乳期血气旺盛则乳汁充沛而分泌正常。如孕产期内有瘀阻,则可致胎漏,或产时大量出血,或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哺乳期血气壅阻,可成乳痈。
妇产科疾病主要是与妇女生殖系统有关的病变。生殖系统功能的正常与否,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体液系统及内分泌等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故血的瘀滞可以从各方面影响到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而妇女由于月经与产褥的关系,形成血瘀的病理变化机会较多、故血瘀成为妇产科常见的病因之一。由于血液流动缓慢甚或停滞,或血液离经而成瘀积,使血液由动态而变为静态,在病机上可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组织细胞的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从妇产科的范围来说,即可发生上述经、孕、产、乳诸疾。

②瘀血之类型有七

气滞血瘀

血为有形体液之一,赖心之搏动 (心主血脉)和血管中之功能的 “气”以推动其运行,故日 “气为血帅。”《寿世保元》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这一理论,早为祖国医学所公认。《沈氏尊生书》讲得更清楚:“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气滞血凝,则作痛作肿,诸变百出。”气滞血瘀的证型,属于实。

气虚血瘀

气虚则机体的功能缓弱(包括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血行缓慢,脉络不充,血流不畅,日久则成瘀滞。《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以致气虚血瘀之证。”这属于虚中有实的类型。

寒凝血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滞,脉管遇寒则容易收缩,血液遇寒则易凝涩,这是一般的现象。《灵枢·经脉》说 “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通。”《素问·调经论》指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这说明了血液运行和凝滞的机理。寒凝致瘀,这属于寒实证的类型。

热灼血瘀

热为阳邪,能煎熬津液,耗液伤阴。邪热过甚,血受灼烁,可使其浓浊粘稠,流通不畅而致瘀。《医林改错》说,“伤受热则煎熬成块。”《伤寒杂病论》有瘀热在里之证,也是这一机理。此属于实证、热证的类型。

出血成瘀

《内经》说:“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体外、体内出血的原因甚多,可由于外伤,亦可由于内伤。皮外之出血,虽可耗去一定的血量,出血量过多者甚或引起休克,但因此而积瘀成患者却少;而皮肌内或胸腹腔内之出血和脏腑中的出血, 是体内离经之血, 这种内出血往往成为瘀血的重要成因。《内经》说:“人有所堕坠,恶血内留。”这种体内溢血的血瘀证,在内、外、妇、儿科等均可发生。

情志失调致瘀

五志七情等精神因素刺激过强、过久或失调,使中枢神经处于过度抑制状态,气机不畅,血行滞碍,亦可成瘀。《灵枢·百病始生》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是由于七情郁结,气病及血之故。基本属于实证的类型。

久病致瘀

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入络可以致瘀,各种怪异之病亦多起于瘀,用通络活血之法治疗,每能收效。

③瘀血的典型症状

瘀血在妇产科的主要见证,可有下列几种。

疼痛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瘀可使血流滞碍、组织发炎肿胀等,其病机是脉道不够通畅,甚或闭塞不通,因而出现疼痛。其特征多为部位固定,痛处拒按,或按之有块,痛较顽固、剧烈或胀痛等。最常见的病如痛经、症瘕疼痛或产后腹痛等。

症瘕肿块

瘀血壅聚于经络脏腑,日久可成症瘕肿块。清代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症瘕。”又说:“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妇科的症瘕肿块是比较多见的,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内炎症包块、**闭锁的月经潴留、内生殖器的畸胎瘤或某些妇科癌症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妇科出血

“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这是中医认为妇科出血机理之一。又经行不畅,可致血不循经而妄行,成为离经之血。故妇产科的各种出血症,可由血瘀所引起。如胞宫积瘀,可致崩中漏下,产后胞衣不下或胞衣不净,可致产后大量出血或长期淋漓出血,血气郁逆,血不循经而妄行,可致经行吐衄;输卵管妊娠(亦由于气血滞碍不通所致),可使脉道损伤而内部出血。这些出血因素,都是由于血瘀造成。

发热

机体内有瘀阻,一方面可由积瘀化热;一方面又可降低体内的抗御能力而容易引起感染发热。产后发热中的一个类型即由于瘀血壅阻。例如产褥感染,祖国医学认为这是内有瘀积继感热毒之邪所致。

神经精神症状

血瘀症可引起精神抑郁,哭笑无常,有些出现顽固性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如热入血室、经前紧张征等,血瘀是构成这些疾病因素之一。

1.面色紫黯或黧黑。
2.唇紫舌青或有瘀斑(一般多见于久病或瘀积明显的患者)。
3.皮肤干燥无泽,甚则肌肤甲错。
4.脉象沉弦或沉涩。

④瘀血的治则有五

行气活血

通用于气滞血瘀之证。如肝气郁结的痛经、经前紧张征、慢性盆腔炎等,常用方药如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乌药、延胡、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灵脂、甘草),香棱丸(《济生方》方:丁香、木香、小茴香、三棱、莪术、青皮、枳壳、川楝子、茴香)、丹栀逍遥散(《古今医统》方: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芍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等。

活血止痛

瘀血内阻的特征往往出现疼痛,在妇产科中更为常见。常用方药如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蒲黄、五灵脂)、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方:)川楝子、延胡索)、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丹参、当归、没药、乳香)等。

祛瘀散寒

寒凝则血瘀,根据《内经旷温则消而去之”之理,治宜温经散寒以祛瘀,或通阳逐瘀,常用方药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干姜、桂枝、小茴香、没药、川芎、当归、芍药、五灵脂、延胡、蒲黄)、金匮温经汤(《金匮要略》方:吴茱萸、桂枝、生姜、川芎,当归、人参、半夏、阿胶、丹皮、麦冬、芍药、炙甘草)。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方:川芎、当归、煨姜、桃仁、炙甘草)、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方》: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等。

攻逐瘀血

血瘀明显而形成瘀积,同时体质尚壮盛者,可采用攻逐瘀血之法。常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 (《医宗金鉴》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芍药、地黄)、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方: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方:土鳖虫、桃仁、大黄)、抵当汤、丸(《伤寒论》方: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等。

清热化瘀

血内蕴热,煎熬津液,使血液浓、稠、粘、聚,成为瘀热在里的病机,治宜清热化瘀。常用方药如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方:连翘、葛根、柴胡、生地、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枳壳、甘草)、消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丹参、乳香、没药、穿山甲、金银花、连翘、知母、瓜蒌)、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方,生地、赤芍、归尾、川芎、桃仁、红花、柴胡、牛膝、甘草、桔梗、枳壳)等。

自制三方崩漏特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往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中医称为崩漏,古人提出 “塞流、澄源、复旧”分阶段的几种治法,是符合本病治疗规律的。塞流,即针对病因予以止血;澄源,即根据辨证原则从病理上控制其继续出血;复旧,即从根本上调整月经周期以恢复其按期排卵的生理常态。这几个步骤,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症所必须掌握的,否则不可能达到治愈之目的。但在临床运用时,几种方法又往往互相联系,如塞流与澄源结合,澄源与复旧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应;

(1)二稔汤:本方有补气摄血作用,适用于血出较多时期。

岗稔(桃金娘科桃金娘属植物桃金娘的果或根)30~50克, 地稔根(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的根)30克,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党参20~30克,白术15~20克,熟地15~20克,棕榈炭10~15克,炙甘草9~15克,桑寄生15~30克,赤石脂20克。

加减法:血块多者加益母草15~30克,血色鲜红者加旱莲草20~25克,紫珠草30克,血色淡红者加艾叶15克,或以姜炭易棕榈炭。血量特多者加五倍子10克,阿胶12克,并给高丽参咬嚼吞服或炖服。

除服药外,同时艾灸(悬灸15~20分钟或直接灸7~11壮)隐白或大敦(均双穴,可交替使用)和三阴交,以收止血之效。

按上方有补气摄血和补血止血之功。岗稔、地稔均为华南地区常用的草药,性味均属甘、涩、平,具有补血摄血的作用。首乌养肝肾而益精血,药性温敛,滋而不腻,补而不燥,是妇科出血症补血的理想药物。桑寄生补肝肾而益血,续断补肝肾而止崩,兼有壮筋骨的功效,故能兼治腰膝酸疼。熟地补血滋肾,党参、白术、炙甘草均能补气健脾,取其补气以摄血,甘草含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对月经病、阿狄森氏病、尿崩症等均有疗效。惟用量要稍重,但大量、长期服用,可引起水钠储留、血钾降低,以致下肢浮肿、血压卉高等副作用,与应用去氢皮质酮时相 似。棕榈炭、赤石脂均能敛涩止血,以收塞流之效。

(2)滋阴固气汤:适用于**出血已减缓,仍有漏下现象者。

熟地黄20克,续断15克,菟丝子20克,制首乌 30克,党参 20克,黄芪 20克,白术 15克,岗稔子 30克,阿胶12克,牡蛎3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

加减法:出血仍稍多者,可适当加入炭类药以涩血,或其他固摄之品如海螵蛸、鹿角霜、赤石脂之类。

有虚热证候者,去黄芪加女贞子。

出血缓减后, 应着重对因治疗, 即所谓“澄源”, 根据本证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肝肾阴虚、 脾肾不固的机理,应以滋养肝肾为主,兼以固气益血。本方用熟地、续断、菟丝子、山萸肉以滋养肝肾;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以补气健脾,首乌、岗稔子、阿胶以养血涩血,牡蛎以镇摄收敛。全方兼顾肾、肝、脾、气、血,以恢复整体之机能,巩固疗效。

(3)补肾调经汤:适用于出血已止,身体未复,需要建立月经周期,以防反复发作。

熟地黄25克,菟丝子25克,续断15克,党参20~25克,炙甘草10克,白术15克,制首乌30克,枸杞子15克,金樱子20克,桑寄生25克,黄精25克,鹿角霜15克。

加减法:预计排卵期间,可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如淫羊藿、破故纸、仙茅、巴戟天之类以促其排卵:腰酸痛明显者,可加入金狗脊、杜仲、乌药之类;月经逾期1周以上不来者,可加入牛膝、当归之类,以助其及早来潮。

出血停止后,应协助机体恢复生理机能以建立月经周期,促使按期排卵。治疗原则应以补肾为主,兼理气血。本方以熟地、菟丝子、金樱子、续断、鹿角霜滋肾补肾,枸杞子、黄精、首乌、桑寄生养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使肾气充盛,血气和调,冲任得固。经过两三个周期的调理,身体逐渐强健,正常周期可冀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