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以梦为马,四海为家”的建筑工人

 蓝天白云飞鸟6 2020-09-04

2020年,庚子年。

这一年属于地支纪年的开始,属于新世纪20年代的开端,无数的美好等待我们发现、憧憬。

这一年,牙牙学语的儿童等待入园,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戴上黑色的方帽,匆匆的路人、出门化妆的女孩、国旗下的学生、阳光下的自拍,各行各业犹如巨大齿轮朝着前方前进。

也是这一年,人民期盼奥运会,国人爱上滑雪,绿茵场上的“攻防转换”,篮球场上的“跳跃扣篮”,一切都已悄悄的把赛程收藏。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为整个社会蒙上一层阴影,所有行业都按下“暂停键”。

危难面前,我们紧握双手,团结一致。

在拥有着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繁衍着团结互助的中国人民。当祖国需要他们,社会需要他们,这群无畏勇敢的人,因为使命,义无反顾的奔赴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他们穿着朴素,谦逊厚道,在本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响应复工复产的号召,收拾行李的动作含着母亲的嘱咐,妻儿的盼望,踏上建设祖国的路上,来到了还未完工的建筑工地。

从此,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紧张繁忙而又辛苦的工作。“爸爸,能不能再多陪我玩几天”,“老公,在外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一切放心”,“儿子,疫情期间,要不.......你在老家再多待几天”,一句句叮咛,一路上牵挂。心中的泪水滴答,却仍然义无反顾踏上了回程的列车,我需要回到工作岗位,因为有责任与信念,舍小家,为大家,要带着抗击疫情的必胜与复工复产的使命,去继续完成我应该完成的工作。

我们应该记录下这样的瞬间:此时下了火车,已经晚上九点多,他简单吃了点泡面,就立刻奔赴工作岗位,仔细核查各返乡人员登记表等资料,并制定疫情期间工作计划,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他陆续接到了返工人员的电话,他耐心细致地做好疫情期间需要主动隔离的必备工作;自行隔离期间,他带领工友一直选择吃住在项目部。每天都会仔细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确定没有不良情况的发生;他带领大家研究图纸,枕戈待旦,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他”代表中铁电气化局众多平凡中的一员,却默默做着特殊时期“不平凡”的事。

“我对每个我待过的城市都有感情,因为这里有我们的身影,有我们铺设的砖瓦,有我们盖起的高楼,有我们修建的桥梁,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是一年”。

在项目部我总能听见大家这样说:“这个城市的街道我熟,回家竟然路盲了”,“是啊,这边的方言我都能说上几句了,感觉也是很对味”,都说家乡好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乡却成了故乡,家乡无意间变成了一家“客栈”。

每次与家人的相聚,短之又短!外面的世界很大,但容身的地方却很小,而建筑人却依然选择四海为家……大都市虽热闹繁华,但每当独自坐在工地旁翻看家人的照片时,就会多出几分担忧,思念,落寞与心酸。

偶尔会想念故乡街边的小吃和妈妈亲手做的可口的饭菜,偶尔也会回忆家里早已年迈的父母那苍老的身影。可这时抬头远望,看到脚手架像巨人耸立,看到余晖中工人们依旧挥汗如雨,看到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平地崛起,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便利时,内心不由欣慰,虽然洒下了汗水,虽然付出了许多,但作为建筑人,即使他乡变故乡也值得。

夜深了,偶尔给家里打个电话,我听到他们在用家乡话亲切地呼喊着家人,不断重复的问候语,乐所见闻的述说声,沉默夹杂“嗯”的应答,这一切有喜悦、有相思、有支持、有默契,有的是他们心中的牵挂,更或许他们只是想听听对方的声音。说话的声音越来越轻,此时他们似乎忘记了白天在工地上,钢花的四溅、机床的轰鸣、温柔细语去听对方最真诚的心声。

正值夏季炎热,汗流浃背让人烦躁,那火一样的炙热阳光无情地舔舐着他们那黝黑的皮肤,却还要在工地拿着图纸几次与施工人员大声谈论。晚上回来嘴唇早已干裂,脸颊黝黑通红,几次看着他们脸上因为长时间曝晒爆皮的时候,就忍不住心疼,替他们的家人心疼。

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空调、WIFI,只有钢筋、砖块和混凝土;没有你来我往的热闹喧嚣,却有下班后背着工具,迎着落日,哼着小曲的洒脱。

“你的家在哪里?”

“哪儿需要我,哪儿就是我的家”

——建筑人以梦为马,四海为家



 
摄影
 


摄影 |刘宇琪

《云开》

摄于锡林郭勒盟。
云层洞开,阳光倾洒。地上的牛羊在阳光下沉静祥和。

《眺望》

摄于锡林郭勒盟锡林九曲。
骆驼静默地看着远方,不知想念的是自由还是家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