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周有个朋友找我聊天,她之前是教高中英语...

 信息熵 2020-09-04
上周有个朋友找我聊天,她之前是教高中英语,最近准备去考研进修。我问她,为什么高中教的好好的,突然想到要考研。她说,担心会被「反向塑造」。我一开始听到这个词,心里想:这是什么鬼概念?

后来她发了一篇文章,我看了后才发现,原来真有这么回事。

文章里有一个例子:一个外语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在做中考英语培训,后来去应聘托福讲师,结果被学生投诉,因为他讲课水平太差了。这就是一个反向塑造的例子。

虽然他毕业时水平很高,但前几年做中考英语培训,他不用备课,随随便便就能教好。于是,他就一直在随随便便的状态上过了几年。他已经被过往的学生「反向塑造」成了当下这个样子,现在,想要变回那个能教托福英语的样子,实在太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时刻处在周围人、事、信息的惯性中。

周围人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行动,都在不断反向塑造我们。

比如,我之前做程序员时,周围绝大部分都是写代码的人,大家觉得编程最厉害,其他都不行。写作?产品?营销?增长黑客?不存在的,连谈论都不谈论。

这就让处在这个惯性中的人,比如我,也不断加强这个观念,觉得其他东西都不如编程,这就更「反向塑造」了人的傲慢,短视,变成井底之蛙。

想要学习新东西,就变得更困难。

我们上不同大学,在不同公司,交不同的朋友,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反向塑造」。

我们读不同人写的文章,也会被「反向塑造」。

「反向塑造」的情况,我们无法避免,因为人是社交动物。

但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适合的「反向塑造」环境。

比如,远离经常抱怨的人,远离不学习只娱乐的人,远离脾气暴躁的人。

或者——你想学习产品思维,就多读产品经理的文章。你想学习写作,就多读目标作者的文章。你想提高思考水平,就多看高手的文章,研究他们的思考路径。

有句俗话说:你的认知水平,是你平时接触最多的6个人平均值。

同样,你的财富水平,是你平时接触最多的6个人平均值。所以,你想达到什么成就,就多接触那些有这些成就的人,多读他们的书、文章。因为你接触的过程,也在「反向塑造」自己。

--赞后关注,篇篇干货

#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