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患者跟华子说,他曾经发作过脑梗,住院治疗之后,医生让他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说是可以预防再次发作。他一直按着医生的嘱咐服阿司匹林,但是前不久他又再次发作了脑梗住了院。他问华子,吃阿司匹林究竟有没有用,为什么他按时服药,脑梗还是会再次发作呢? 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三架马车”许多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之后,都需要服用药物进行长期的治疗和预防。但其中有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自己擅自减少了用药种类,导致了药物治疗失败。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需要“三架马车”齐头并进。 1、第一辆“马车”是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作用在人体血小板的环氧酶(COX)上,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产生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如果是做过支架手术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年的“双抗”治疗。 所谓“双抗”,就是指采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比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或是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联用,才能有效的避免血栓形成。因为植入的支架属于异物,在支架被血管内皮完全覆盖之前(大约1年的时间),会刺激血小板聚集凝固,在此期间只有采取“双抗”的方式,采取不同途径一起抑制血小板,才能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如果自己擅自减少药物种类,只服阿司匹林,会导致危险性大增。 2、第二辆“马车”是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的调节血脂药物。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为危险的因素。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则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LDL-C,还可以使斑块更加稳定。 血栓的形成概率,与动脉狭窄的程度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不稳定的斑块破溃或是脱落而引起。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谢,稳定血管内皮,抗LDL-C的氧化和炎性反应,把不稳定的硬化斑块,转化为稳定的斑块,从而可以阻止血栓的发生。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他汀药物与阿司匹林,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基石”药物。 3、第三辆“马车”是对“三高”等基础疾病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血管内皮的损伤,LDL-C从损伤处进入内皮之后,形成硬化斑块。而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 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要服阿司匹林,还需要对“三高”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釜底抽薪”,阻止硬化斑块的继续进展,减少血栓的发生概率。 二、选择适宜的阿司匹林1、适宜的剂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阿司匹林每日小于50mg就几乎没有预防效果,通常推荐的阿司匹林剂量为每天75~150mg,大部分人每天口服100mg就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但是有部分患者个体差异性大,如果100mg不产生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加量,最大可至每日325mg。 2、适宜的质量:大家尽量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避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而且假药事件层出不穷,华子看过相关的假药报道,那些假药中只是淀粉,而不含药物。所以大家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与正常价格相差过于悬殊的阿司匹林。 三、不能忽视的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通过与血小板的环氧酶结合而发挥预防血栓作用,与阿司匹林同类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也会与血小板的环氧酶结合,从而对阿司匹林产生竞争性抑制,减弱阿司匹林的效果。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有: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吲哚美辛等。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与以上药物同服。如果感冒发烧,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没有影响。但不可长期联用,否则有致肾脏损伤的风险。需要使用布洛芬等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服用时间与阿司匹林的肠溶剂型需要间隔5小时以上;与阿司匹林的普通剂型需要间隔2小时以上。 阿司匹林时与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联合服用时应注意,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但同时升高了胃内的酸环境,也会减少阿司匹林的生物利用度。所以需要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应尽量不用阿司匹林普通片,选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会好一些。 除了药物互相的影响之外,肥胖、吸烟、基因多态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导致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所以说,药物治疗并不能做到100%的万无一失。为了避免阿司匹林治疗失效,需要遵从医嘱进行个体化用药,不要擅自减药或减量,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积极运动减重,戒除烟酒。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