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棘眦海蛇(Horned sea snake)

 rlyl的自然世界 2020-09-04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075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爬行纲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蛇亚目 Serpentes

科:眼镜蛇科 Elapidae

属:海蛇属 Hydrophis

种:棘眦海蛇 H.peronii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棘眦海蛇(拼音:jí zì hǎi shé);

英文名:Horned sea snake;

学名:Hyptophis peronii(Duméril, 1853)

棘眦海蛇,又名角海蛇,是一种有毒蛇类,该物种是西部热带太平洋特有,也是唯一的头上有刺的海蛇。全长大约130厘米,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澳洲等海域。经常活动于海中的洞穴和岩缝中,夜晚最为活跃,主食小型鱼类。棘眦海蛇蜕皮的频率很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和大部分海洋动物一样,棘眦海蛇在不同环境下体色会有轻微的改变。

体长:全长130厘米

食性:主食鱼类

繁殖:胎生,每产10条左右

习性:夜晚最为活跃

分布:东南亚、大洋洲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鉴别特征:头较短小;体粗短;吻鳞宽,明显地大于高;额鳞与顶鳞裂成数枚小鳞。眶上鳞及其相邻鳞片的后缘常尖出呈棘;腹鳞小,但通身都清晰可辨。

棘眦海蛇面部特写

形态描述:依据Smith (1926: 101)及 Tu和 Stringer (1973: 384)描述。体背灰色或淡棕色,可有暗色横斑,有的横斑向两侧下延并逐渐并窄;腹面白色,或有交错排列的深色斑、点。头短小,吻鳞宽,明显地大于高,额鳞与顶鳞碎裂成数枚小鳞;眶前鳞1—2,眶后鳞3—4,与眶上鳞一起,它们的后缘常尖出成棘;上唇鳞6—7,第3, 4枚入眶;颔片2对,彼此相切。体鳞颈部19—23行,中段23—29行,略呈覆瓦状排列,体后部鳞片宽大于长,具一短棱,成年雄性呈强结节状;腹鳞小,142—206枚,其宽度与相邻的体鳞约相等或略狭窄。(宗愉 :1998)

棘眦海蛇头部特写

文献记载:Boulenger (1896, 3: 269)报道香港一号成年雄性标本,颈鳞19行,体最粗部23行,腹鳞157枚。Tu 和 Stringer (1973: 384)报道,1972年7月,在台湾捕获一号成年雄性标本,全长 [1164 (1026+138)] mm;头长 29mm,头宽18mm;眶前鳞1,眶后鳞3;上唇鳞7,2枚入眶;下唇鳞8,前3对与第一对额片相切;体鳞26—26—34行,腹鳞173枚,尾下鳞49;鳞片略呈菱形,覆瓦状排列;通体具45+8个暗色横斑,呈淡棕灰色,其间为白色;腹面灰白色,有淡棕色的条纹。

棘眦海蛇的鳞片特写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海洋中有沙层和珊瑚礁的地区棘眦海蛇首选栖息地。饮食包括各种小型鱼类。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棘眦海蛇主要分布于泰国湾、越南、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印尼、菲律宾、新畿内亚、澳洲(包括新南威尔士、北领地、昆士兰、西澳州)等地区的海域及海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澳大利亚。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棘眦海蛇是一种胎生蛇类,雌性孕期6-7个月,每产幼蛇10条左右。

棘眦海蛇的尾巴

知识 Knowledge

棘眦海蛇曾用学名:Acalyptophis peronii,是由法国动物学家-安德烈·玛丽常·考斯坦特·杜莫雷尔(André Marie Constant Duméril)于1853年命名。曾为单模属棘眦海蛇属(Acalyptophis)下的唯一一种,现被归入海蛇属(Hydrophis)中。

▲费迪南多·索迪利 ( Ferdinando Sordelli)在1860年1月的意大利索迪利(Sordelli)作图。棘眦海的拉丁名peronii是为了纪念法国博物学家和探险家 FrançoisPéron 命名的。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物种利用仅代表资料方学术记录,不代表我方立场。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