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棘冠海星(Crown of thorns starfish)

 rlyl的自然世界 2020-09-04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093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棘冠海星,摄于斐济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纲:海星纲 Asteroidea

目:瓣海星目 Valvatida

科:长棘海星科 Acanthasteridae

属:长棘海星属 Acanthaster

种:棘冠海星 A. planci

▲一只有着不同寻常鲜艳体色的棘冠海星,摄于泰国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棘冠海星(拼音:jí guàn hǎi xīng)

英文名:Crown-of-thorns starfish

学名:Acanthaster planci(Linnaeus, 1758)

棘冠海星,又名魔鬼海星。常见六腕或八腕,其表层上有棘刺。生活在浅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主要食物为珊瑚,偶尔有时会以甲壳类或海参为食。毒棘有毒胞,是神经毒素。常有潜水夫或是浮潜客,甚至是渔民不慎碰到而中毒。同大部分的棘皮动物一样,棘冠海星也是从浮游生物开始,然后依序为:初龄幼体→二龄幼体→三龄幼体→(沉海底)→终龄幼体→成体。成年棘冠海星几乎没有天敌,唯一的天敌就只有大法螺。其未沉海底之前的幼体(浮游生物时期)易被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贝类、须鲸等捕食。

外形特征 Appearance feature

棘冠海星通常直径在25-35厘米之间,通常拥有13至15支腕足,最多的个体会有23支。表面布满细长尖锐有毒的棘刺,看似坚硬的外表其实可以随意弯曲以适应爬行在珊瑚礁上凹凸不平的路线。棘冠海星的生命力顽强,就算断其腕或切粉碎,依然可以长成完整的个体。生活时为米色到绿色,或背面为青灰色,皮鳃区为红色,大棘的顶端那些非常尖锐的刺尖,呈现出淡米色、橙色、红色,有时紫色。

▲棘冠海星断裂和再生的刺特写

棘冠海星的特征是其组织中含有被称为星皂苷(Aasterosaponins)的皂苷 。它们包含这些皂苷的混合物,人们已经进行了至少15个化学研究以鉴定这些皂苷的特性。皂苷具有类似洗洁精的性质,将海星保持在有限的水量中并进行充气会导致表面产生大量泡沫。

▲棘冠海星泡泡奶(滑稽

棘冠海星本身没有注射毒素的机制,但是当他身上的刺刺穿皮肤或组织时,组织中含有的皂苷就会进入伤口。对人类来说,这会立即引起持续数小时的剧烈刺痛,由于皂的溶血作用而持续出血,以及可能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的恶心和组织肿胀。这些易断的棘刺也可能断裂并嵌入组织中,必须通过手术移除。皂苷有一种难闻的味道。一项研究发现,海星经常被拒绝食用品尝。这些防御措施使它成为珊瑚群落捕食者的最不受欢迎目标。尽管如此,棘冠海星中通常还是能看到一定比例的具有再生触手的个体。

▲被棘冠海星刺伤后肿胀的手

生态习性 Life habit

棘冠海星以珊瑚为食,曾在澳洲大堡礁造成大片珊瑚死亡。因此棘冠海星过多会给珊瑚礁造成威胁。在1970年左右,连绵二千多公里长,宽约五十多公里的澳洲大堡礁,曾有五分之一的面积遭受棘冠海星的蹂躏。棘冠海星喜欢吃珊瑚,它们把珊瑚表面的珊瑚虫吃掉,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平均一只棘冠海星一天要吃掉约二平方公尺的珊瑚,食量惊人。最可怕的是棘冠海星会突然数百万只大量出现,几天之内将珊瑚礁吃得面目全非,对珊瑚礁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一片正常的珊瑚礁

▲被棘冠海星破坏后的珊瑚礁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棘冠海星的产卵季节在夏季,根据生存的不同区域。在北半球一般5-8月期产卵,而在南半球的种群是在11-2月之间产卵。这些季节的海水温度大致高低与温暖都与各自的栖息地时期相符。妊娠期雌性可产1.2到2.4千万粒卵,在整个繁殖季最多可产达6千万粒卵。

▲产卵中的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是有性繁殖,通过体外受精繁殖,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个腕上都有一对睾丸,它们将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样通过长在腕两侧的卵巢排出成千上万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从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体,也就是小海星。繁殖期雄性的精子形成受精的水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4-6个月后幼虫可以捕食珊瑚,大约2岁成熟。寿命15-17年。

▲棘冠海星的受精卵第一次细胞分裂,直径约0.3mm

▲棘冠海星的有腕幼虫期

幼虫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的传递,从原肠期到-羽腕幼虫-有腕幼虫。在有腕幼虫阶段结束,幼虫落户到一个合适的硬质表面和蜕变成一个幼海星。因为它的成长,腕将开始发展。幼年海星开始只有5个腕,最后成年将增加多达21个腕。研究人员指出,棘冠海星有三个年龄段:少年,亚成体,成人。增长率按特定年龄划分,青少年时增长迅速,月增长量可达16.7毫米。而后速度减慢,从亚成年过渡到成年期,每月增长4.5毫米。

▲幼年棘冠海星以珊瑚藻喂食,白色部分为其啃食过后的疤痕

▲即使是幼年的棘冠海星,也具备成年个体的外表和毒性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棘冠海星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热带珊瑚礁沿岸。

种群现状 Population status

约1963年,棘冠海星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开始大量增殖,当时认为是其主要天敌法螺被人捕杀之故。此后在整个南太平洋增殖,对珊瑚礁和岛屿造成威胁。科学家试图加以防除,用注射甲醛等方法杀死了许多。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的研究表明以前有过类似的大量增殖,其后伴有衰退期。因此60年代的突然增长似乎是其自然循环中的一个阶段。60年代以来,棘冠海星在某些珊瑚礁岛屿数量暴增,把成片的石珊瑚水螅体吃掉,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海岸遭到破坏。澳大利亚等国经研究后认为:棘冠海星种群的暴发是由最适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使同期所产的幼体得到很高的成活率所致,与人类活动无直接关系。

▲会捕食棘冠海星的大法螺(Charonia tritonis

资料 Information

由于棘冠海星以珊瑚维生、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因此又被称为“珊瑚杀手”。现今为了保护珊瑚礁以及其生物链,不只是台湾,就连菲律宾、印尼、澳洲、新西兰、美国以及其他太平洋各国也在努力消灭棘冠海星。然而棘冠海星生命力顽强,就算断其腕或切粉碎,依然可以成长为完全体。过去曾把捕获的棘冠海星丢置海滩上任其晒干脱水而死,但被动物保育团体抗议此方法不人道。

尔后台湾的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水产试验所、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中央研究院、渔业专家和渔民们联合发现最佳的方法:将捕获的活体棘冠海星丢在饲养著大法螺的水族箱中作为饲料,让其天敌消灭。一方面为了除害同时不破坏食物链,另一方面可加速大法螺 的复育、野放,然后以生物防治法来达到消灭棘冠海星的目标。现今台湾以此方法独步全球,已有许多国家的渔业专家前来台湾取经。

另外在澳洲的詹姆士库克大学研发出了一种超强毒药,注射一次就能在24小时内杀死棘冠海星;昆士兰科技大学也研发出了水下猎杀机器人COTSbot(Crown-of-Thorns Starfish robot,棘冠海星猎杀机器),它搭配注射 TCBS 胶冻的注射针,携带量可注射200次,一次下水可巡航8小时,一旦找到棘冠海星,注入致命胶冻,接着就等弧菌自然消灭它。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