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Rhizoprionodon acutus ( Rüppell, 1837 )尖吻鲨,又名尖吻斜锯牙鲨、尖头曲齿鲛、瓦氏斜齿鲨、尖头沙、奶鲨。为白眼鲛科斜锯牙鲨属下的一个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列为:无危(LC)其他中文名:沙条、尖头曲齿鲛、尖吻斜锯牙鲨、瓦氏斜齿鲨、尖头沙、奶鲨、乳鲨▲尖吻鲨标本,标本号: ASIZP0800907,标本体长: 486mmSL,体重:337克,采集日期: 2005-04-24,采集地点: 宜兰大溪同种异名:Carcharhinus acutus, Carcharhinus macloti, Carcharias aaronis, Carcharias acutus, Carcharias crenidens, Carcharias eumeces, Carcharias sorrahkowa, Carcharias sorrakowah, Carcharias walbeehmi, Carcharias walbeehmii, Carcharias walbenii, Cynocephalus acutus, Hypoprion acutus。尖吻鲨体呈纺锤型,躯干略修长。头宽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宽而呈抛物线状。眼大,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窄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发育完全,中等长。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下颌齿同型,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平滑,齿尖向外倾斜,无小齿尖。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在胸鳍内角相对或稍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后端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约略等大于第一背鳍,后缘凹入,外角尖突,内角圆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前部;尾鳍窄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背及臀鳍具暗色缘,余鳍淡褐色。▲尖吻鲨的特征是口深弧形,上下唇均有唇沟,唇周围有孔状结构 尖吻鲨据报道雄性可达1.78m,22kg,雌性为1.65m,17kg。虽然有关于这些标本物种身份的尚不确定。即使被接受,这些数字也被认为是例外,大多数尖吻鲨的体长不超过1.1m。一般来说,雌性比雄性更重,最大体型也更大一些。尖吻鲨有时候也被称为奶鲨,英文名中也有体现,这是因为在某些地区人们相信吃这种鲨鱼的肉可以提高母乳的产奶量。尖吻鲨栖息于大陆棚沿、近海中小型鲨鱼。通常活动于沙滩水域,偶出现于河口域。主要以小型大洋性或底栖性硬骨鱼类、头足类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尖吻鲨是其活动范围内数量最多的近海岸鲨鱼之一,发现于其他鲨鱼避开的海草床。主要以小型底栖生物和成群的硬骨鱼类为食。偶尔也吃鱿鱼、章鱼、墨鱼、螃蟹、虾和腹足类动物。在鲨鱼湾,最重要的猎物是银鱼、鲱鱼、银鱼和濑鱼,也是当地唯一捕食沙鲈(Psammoperca waigiensis)的鲨鱼。在卡奔塔利亚湾,它主要以半喙鱼、鲱鱼和鲻鱼为食,同时也是对虾的主要捕食者。体型较小的鲨鱼以比例较大的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转而捕食鱼类。 许多捕食者以尖吻鲨为食,包括较大的鲨鱼如黑边鳍真鲨 (Blacktip shark)和澳大利亚黑鳍鲨(Carcharhinus tilstoni),甚至包括海洋哺乳动物。在祖鲁-纳塔尔省附近,为保护海滩用了刺网,大量的捕杀了大体型的鲨鱼,却导致了尖吻鲨数量的增加。有证据表明,雄性和雌性尖吻鲨通常是分开活动的。像其他的真鲨一样,尖吻鲨是胎生的,雌性通常有一个单一功能的卵巢(左侧)和两个功能的子宫,为每个胚胎分为不同的隔间。雌性不会在体内储存精子。▲塞内加尔卡丰廷拍摄的尖吻鲨©Fundación Tierra Ibérica它的生活史的细节在其范围的不同部分有着差异性。雌性通常每年都会生育后代,有些地区的每隔一年甚至每三年才生育一次。尖吻鲨在非洲西部和南部海域交配和分娩一般在春季或初夏(4月至7月),冬季在印度海域交替。在阿曼海域则全年分娩,在春季达到高峰。繁殖在澳大利亚海域的新生幼鲨数目在4月和7月达到高峰。对于这些种群缺乏生殖季节性的一个解释是,它们的生殖周期比已发现的要长或更复杂(如胚胎发育中的一段休眠期,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会发生)。尖吻鲨每胎产仔数1~8尾,通常是2~5尾,雌性越大产仔数也增加。在阿曼水域,一窝幼鲨里雌性的平均数量比雄性多一倍以上,全是雌鲨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造成这种极端性别不平衡的原因尚不清楚。尖吻鲨妊娠期约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在第一个阶段,持续两个月,胚胎生长长度63-65mm,此时胚胎依靠卵黄提供营养,气体交换通过表皮和卵黄囊进行;第二阶段也持续两个月,胚胎长到81-104mm,期间外鳃丝发育,卵黄囊开始吸收,胚胎同时摄取组织营养液(母体分泌的一种营养物质);在第三阶段,持续6到8个月,耗尽的卵黄囊转化为胎盘连接,通过它幼鲨从母体获得营养直到出生。尖吻鲨幼鲨出生时一般身长32.5-50cm,体重127-350g。有一个非典型记录,是一只雌鲨在孟买附近被抓,她怀的是一个只有23.7cm长的幼鲨,这只幼鲨早在妊娠结束之前就几乎发育完全了。怀孕的雌鲨会利用近岸较温暖的水域和丰富的食物在沿海保育区分娩。已知的鲨鱼育儿区包括毛里塔尼亚附近的Banc d'Arguin国家公园,澳大利亚附近的克利夫兰湾和先驱湾。在先驱湾,在浅潮汐池以及海草床中都可以找到大群的小尖吻鲨,在那里它们被茂密高大的植被保护着,免受捕食者的伤害。当鲨鱼性成熟时,它们就会离开这些海岸海湾。在西非海域,雄性和雌性尖吻鲨的成熟体长,分别为84-95cm和89-100cm;在南非海域为68-72cm和70-80cm;在阿曼海域为63-71cm和62-74cm。这些成熟体大小的差异可能是区域差异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过重的捕捞压力造成的偶然选择。尖吻鲨的生长速率在第一年为10cm,第二年为9cm,第三年为7cm,第四年6cm,第五年5cm,从那以后每年3-4cm。成熟时的年龄为2-3岁, 最长寿命至少为8岁。本鱼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包括东大西洋:由葡属马得拉群岛至安哥拉;印度-西太平洋: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印尼,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湾西部及西南部海域有分布。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具有次要经济价值。肉质可,生炒或加工成鱼丸及鱼浆等皆宜或制成鱼粉。它的丰富性使其成为其范围内个体和商业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它是拖网捕捞中最常见的鲨鱼之一,分别占年度刺网和延绳钓捕捞量的2%和6%。尖吻鲨也是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阿曼和印度附近捕捞的最具商业意义的鲨鱼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尖吻鲨列为最低关注无危。尽管被大量捕捞,但尖吻鲨依旧分布广泛,相当普遍。该物种的生殖特性表明,它能够承受较高水平的捕捞,尽管不及灰尖齿鲨(R. oligolinx)或澳大利亚尖齿鲨(R. taylori)。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对印度维拉瓦尔海岸外的尖吻鲨鲨鱼种群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刺网和拖网渔业的捕捞量低于最大可持续水平(也就是捕捞基本不会影响数量)。但是这些研究后来被证明是对鲨鱼种群测量并不可靠的方法。此外,自进行评估之后,该区域的捕鱼压力依旧大大增加。尽管对澳大利亚的渔业有进行管理,但是目前没有对尖吻鲨种群状况的评估,所以也没有针对物种的规定。 (物种利用仅代表资料方学术记录,不代表我方立场。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保护鲨鱼,请拒绝鲨鱼制品,给鲨鱼种群多一份保护,给自己也多一份保护。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