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lyl物种说】今日--​棘胸蛙(Chinese spiny frog)

 rlyl的自然世界 2020-09-04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273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棘胸蛙©2019 Daniel Kane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叉舌蟾科 Dicroglossidae

属:棘胸蛙属 Quasipaa

种:棘胸蛙 Q. spinosa


▲棘胸蛙,摄于香港大帽山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棘胸蛙(拼音:jí xiōng wā);

英文名:Chinese spiny frog;

学名:Quasipaa spinosa (David, 1875))

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蛙、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等。它的名字是指该物种的显著特征,即体型相对较大,雄蛙的胸部有刺,仅以蛙类术语来说是巨型的,它们可以长到10厘米以上,这使它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具有很可观的营养价值。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04)列为:易危(VU)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棘胸蛙成年个体平均体长8-20厘米,体重200-350克。雄蛙一般体长10.6–14.2厘米,雌蛙体长11.5–15.3厘米。后来的研究表明,通常雄棘胸蛙的体型比雌蛙大,但性别之间有相当的重叠。体型与最高温度和降雨量呈正相关。雄性的平均体重可能达到至少133克。


▲棘胸蛙©2019 Daniel Kane


皮肤较粗糙,背面黑灰色、浅棕色或黄褐色。背面、侧面和四肢皮肤上生有肉疣,有的时候疣上生黑色角质刺。长短疣断续排列成行,其间有小圆疣,疣上一般有黑刺;眼后方有横肤沟;雄蛙胸部满布大小肉质疣,向前可达咽喉部,向后止腹前部,每一疣上有一枚小黑刺;雌蛙腹面光滑。体背面颜色变异大,多为黄褐色、褐色或棕黑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上、下唇缘均有浅色纵纹,体和四肢有黑褐色横纹;腹面浅黄色,无斑或咽喉部和四肢腹面有褐色云斑。


▲雄性棘胸蛙前爪的特写©2019 Daniel Kane

卵 : 卵径4.5–5.0mm,动物极黑灰色,植物极乳黄色。每一卵群由7-12粒卵组成葡萄状,成串排列;卵胶膜3层。


▲雄性棘胸蛙

蝌蚪 : 第34–38期蝌蚪全长平均59mm,头体长2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1%;头体黑灰色,背中线色较浅,尾部有斑点;尾末端钝圆或钝尖;唇齿式为Ⅰ:4+4/1+1:Ⅱ;下唇缘中央内凹,下唇乳突两排,外排内凹处无乳突,内排乳突在中央不间断;口角部位有副突(费梁等, 2012: 470;2009: 1376-1379)


外形与棘侧蛙(Quasipaa shini)相似,但棘胸蛙的胸部每个肉质疣上仅一枚小黑刺;体侧无刺疣,背面、体侧皮肤不十分粗糙。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棘胸蛙生活于中国南方的海拔600–1500m林木繁茂的山溪内或石洞岩隙中,每年11月-笠年4月冬眠。习性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藏在石穴或土洞中,夜间多蹲在岩石上。捕食多种昆虫、溪蟹、蜈蚣、小蛙等,其有益系数为47%。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棘胸蛙繁殖季节:5月,6月,7月,8月,9月。雄蛙在溪流缓流段附近或溪流旁的水池周围鸣叫。该蛙怀卵量为300–2800粒;每次产卵122–350粒,呈串黏附在水中石下,每串由7–12粒组成,同一雌蛙可产多个卵串,形似葡萄状。蝌蚪白天隐匿在石下,夜间多伏于水底石上。


有研究团队对香港大帽山郊野公园的两个棘胸蛙种群进行了种群数量学研究。这些棘胸蛙种群表现出高度的地点忠诚度。种群密度较低(每100米溪流有13-42只青蛙),性别比例偏向雌性。每只雌蛙平均产1.26只幼蛙,可活到2岁。年存活率比较低为38-65%。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我国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香港等地均有分布。模式产地:中国江西,接近福建边境王茂斋村;新模标本产地福建武夷山挂墩1100m。


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

棘胸蛙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和药用资源,因为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而且个大,是主要的食用蛙类之一。由于已遭到大量捕杀,过度采集与种群减少有关。仅在江西省,用于国内消费的棘胸蛙的产值就与全球蛙肉贸易量相当。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为“三有”保护动物。目前棘胸蛙是江西省和安徽省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另外棘胸蛙也被广泛养殖用作食品,但养殖方式是基于来自野生种群的蝌蚪或幼蛙,而不是纯人工圈养。因此,此种的养殖可能不会减少对野生种群的压力。

棘胸蛙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 "易危 "物种,因为据估计在过去的三代种群中,该物种的数量减少了30%以上。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过度捕捉,它还受到农业和水坝建设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中等程度的开发足以显著增加一个物种的灭绝风险,在这样的小种群中亦是如此。


在中国棘胸蛙还没有被指定为国家保护动物(虽是三有),除了在保护区内,没有任何明确到个体的保护条例。然而,福建现在禁止出售野生棘胸蛙,养殖的棘胸蛙类也需要经过认证提供证明。这些法规是否执行顺利还不得而知,但这一举措将对棘胸蛙的野生种群发展恢复很有帮助。


知识 Knowledge

最近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棘胸蛙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种群。因此名义上的棘胸蛙可能代表一个隐蔽的物种复合体。这些种群在地理位置上不同;一个在云南,另一个在中国东南部(安徽、浙江、福建北部和江西),第三个在中国中南部(福建南部、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

棘胸蛙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Quasipaa spinosa is a species of frog in the family Dicroglossidae. It is known under many common names, including Chinese spiny frog, giant spiny frog, Chinese edible frog, and spiny paa frog.Its names refer to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 relatively large size and the spiny chest of male frogs.Giant in frog terms only, it can nevertheless grow to lengths above 10 cm (4 in); this makes it the largest frog in Hong Kong.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