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织里刺绣的前世今生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9-04

织里刺绣的前世今生

清缎地彩绣童上衣(湖州博物馆藏)

元管道升绣十八尊者像

刺绣技艺的形成与丝织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素有湖丝甲天下的美誉,丝织品刺绣历史渊源悠久。元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诗书画绣皆精,《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刺绣作品,载于史籍。现藏南京博物院管道升所绣制的《观音像》,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非常别致。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道升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中峰禅师于绣像册尾跋:“赵夫人面对如来,心存空寂,为梵宫之善果,显度世之。金针绣出尊者二十像,并侍从、比丘、金刚、韦驮法像衣钵,服御龙虎之属备极,镂云错彩之奇,为山寺常住供奉,推其愿力,实有良器。”《十八尊者图》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乃至元以前保存最完好、图案最丰富、绣幅最多的名家孤品。2000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十八尊者图》品最终以1980万元成交。一个新的拍卖记录也静悄悄地写进了中国的拍卖史。画面上的十八尊者,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觉,或瞻盼凝睇,均传神入化,无一雷同,显出佛家济世渡人、天神护法镇界的精神与性格。其造型能力之高超,笔触起转有致,更是流畅磊落,有曹衣吴带遗韵,注意线描力度,又着意赋彩设色。绣技更是精美绝伦,擘丝极细,用线只一二丝,绣针亦如发细,以至绣迹如笔翰图。其针法多样,多为齐针铺纹平绣,间以抢针法的短直针脚,按纹理起抢构绣,或以旋针法依绣纹放射状顺势刺缀,将丝光的亮艳与和顺运用得妙到毫颠。湖州刺绣明代已至娴熟,采用“顾绣”方法,以剖细股绣线刺绣,各色深浅组合,所绣花鸟山水栩栩如生,称为“绣花缎子”,湖州籍刺绣名家沈寿因为慈禧绣制寿幛而闻名于世。

清缎地彩绣花卉纹群(湖州博物馆藏)

清缎地彩绣童子纹帐沿(湖州博物馆藏)

织里之所以以“织”冠名,就是因为丝绸织业兴旺之故,丝织素为境内农村传统副业,蚕毕缫丝、织造,“遍闻机杼声”,正如《晟舍镇志》所载:“乡间妇女自育蚕毕后,比户终日打线至八九月间,咸织成绸,鬻于郡”。丝织业的兴盛为民间刺绣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子都要学习“女红”,刺绣是一项基本技艺。织里的年轻姑娘几乎人人学绣,多为母女相传,或邻里之间相互传授。这对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来说,是很普遍的事。正因如此,刺绣不仅是劳动妇女的“份内工作”,更是许多有闲阶级女性消遣、养性、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主要手段,因此,织里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绣品的功用明确分为日用与观赏两种用途。

刺绣是旧时织里妇女普遍熟习的技艺,一般都用于绣制自已及家庭所需的日常纺织品,如衣服、鞋子、围裙、手帕、被面、帐幔、枕套、靠垫以及民俗用品香包、虎头鞋、帽等。刺绣题材都是颇具民族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织里民间刺绣的图案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动物、植物、器物、人物都有,具体来说动物类有鸳鸯、蝙蝠、金鱼、蝴蝶、喜鹊、龙、凤、鳌、鱼等,植物类有桃花、荷花、莲花、梅花、牡丹、菱角、石榴、松柏等,器物类有如意、金钱、聚宝盆等,人物类则有福星、禄星、寿星、官人、童子等,还有一些如“万”字、“寿”字等文字性图案。这些图案表意的手法,一是借用事物的特征,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松鹤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等;二是利用事物名称与吉语的谐音或同字,如蝙蝠谐音“福”,鱼谐音“余”而表示富足有余,金鱼谐“金玉”,荷叶谐“和”莲花谐“连”,菱角谐“灵”,喜鹊则借用“喜”等;三是各种图案组合起来进行表达,如蝙蝠和寿字、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官员站在鳌鱼头就是“独占鳌头”,如意和祥云结合就是“吉祥如意”,喜鹊飞上梅树就是“喜上眉梢”等。

福禄寿绣品(织里童装博物馆藏品)

织里童装博物馆藏绣品

织里刺绣从风格和绣法上都与苏州刺绣是同根同源。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织里刺绣与苏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织里刺绣的工艺特色以苏绣和纳绣为主要绣法,融合了南北双方的艺术风格;在材料的应用上,苏绣以缂丝和锦缎为主,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从绣品的用途上来说,细腻的苏绣大多用于装饰,织里刺绣则以实用性为主,比较粗犷,图案简单,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织里刺绣的主要工序是:先将丝或棉质的绣布平铺在案板上,按所需尺寸大小描上图案,俗称“描底”;再将画好图案的绣布,绑在落地可缩放的木制绷架上,或绷在大小不同的、圆形的竹制绷子上;然后根据图案形式、纹样要求配上相应色彩的丝线,手工穿针刺绣。织里刺绣针法多样。齐针:先从绣布的反面开始行针,针走直线,行行对齐,不能出现弯曲和倾斜。十字针:前一行直针,后一行针盖住前一行针并成“十字”交叉。乱针:针法纵横交错,无一定规则。正抢与反抢:正面行针正面接针为“正抢”,反之即为“反抢”。

织里童装博物馆藏绣品

20世纪70年代末,织里有少数农妇手工绣制了一些彩色花鸟图案的枕套,走村串户、进城叫卖取得薄利。之后参于制作的人日益增多,绣制品种也从单一的枕套扩展为枕套、被套、电扇套、电视机套等,并且为适应市场的需求,逐步从手工刺绣发展为用脚踏缝纫机机绣。织里人走出湖州走南闯北,“一根扁担挑着胆量与命运,两只布包装满希望与憧憬。北上那长城内外王府井,南下那深圳特区椰树林,沙漠盆地留过足印,都市边境回响乡音”。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销售织里特色的各种绣制品。同时,一个绣制品露天市场在织里镇当时仅有的一条老街上自发形成,从此开始了织里经济的大发展。慢慢地,各地商贩都知道了浙北织里,可以批发绣花枕套和帐沿。市场逐步被打开,到1983年,织里已有绣品、服装生产加工专业户1000多家,以前补贴家用的小手艺竟成了家乡的支柱产业。

传统绣花枕套(织里童装博物馆藏品)

传统绣花枕套(织里童装博物馆藏品)

1983年,织里工商所在老街沿河搭建玻璃钢棚,设36个摊位专营棉布、花线,与绣制品露天市场配套,成为织里第一代市场。次年,工商所又征地4000多平方米,投资30万元,建起具有80间营业房、400个玻璃钢棚摊位的绣制品市场,替代原自发形成的露天市场,成为织里的第二代市场。织里市场经过多次扩建,从最初的马路露天市场到如今以童装、棉布为核心,床上用品、服装辅料、服装面料等为辅助的中国织里商城的形成,织里经济空前繁盛。

织里早期市场

时至今日挑着担子兜售枕套被套依旧在进行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织里童装市场的形成,机绣需求旺盛,缝纫机机绣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电脑绣花兴起并进而取代缝纫机机绣。如今,尽管时代风尚不断演变,机械化的生产业已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为传统工艺的织里手工刺绣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了,但由于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民间基础,这一民间的精湛技艺还是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织里刺绣历来均由手工刺绣,用丝线在丝绸、棉织品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并制成充满艺术美感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眼下在织里要找出一两百位掌握传统织里刺绣手艺的“绣娘”还是没有问题的。

织里漾西小学刺绣艺术馆学生作品

织里漾西小学刺绣艺术馆学生作品

为了让后人见证“织里刺绣”的历史,吴兴区政府及织里镇政府花了近10年的时间,投入资金56万元,用于对刺绣工艺的整理和保护。肚兜、襁褓、无袖马褂……在织里童装博物馆刺绣厅里存放着的120件织里刺绣作品,其中不少已有百年历史。指尖流转的一针一线,描绘成生动的图案,一幅幅织里刺绣无不诉说着历史文化与久远的故事。日前,“织里刺绣”在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的评定下,获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收藏保护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