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三慧:以退为进,适可而止,淡泊名利

 斯文人者 2020-09-05

有故事的丫头。点击标题下蓝字“缄默人”免费关注,我们一起前行!

点 击 查 看

留有余地,从容转身。

走为上是用兵的常用策略,说白了就是退却和逃跑。

当一方具有压倒的优势,而另一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唯三条道可行,即投降、和谈、退却。

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和谈是失败了一半,而退却并非失败,相反还可能是转为胜利的关键。 

因为这样才能留有余地,从容转身。
01
  •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原计曰:“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今译为,全军退却,避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走,表面看来是退即,实际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实用性,令人有“与其卖弄小聪明,倒不如退为佳”的感觉。 

走的计策,在做人做事上,则有“随退随进”一说。随退随进,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有“心机”的表现。

苏东坡《与程秀才书》中讲到:“我将自己整个人都交付给了老天爷,听其运转,顺流而行,遇到低洼就停止,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

苏东坡主张,人应当顺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像大自然有阴晴,月亮有圆缺,季节有冬夏,天气有冷暖。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人生难得一帆风顺。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

无论是庄子的穷通,还是东坡的进退,同指一种做事的策略。

穷通是指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进退是指人主观的态度和行动。

庄子认为,凡事顺应自然,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

苏轼认为,人只有安于时代的潮流,因任自然法则,才能进退自如,穷通皆乐。

如此看来,进退即是做人的大道理、大智慧。 

02

我们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廉颇曾顽固不化,蔑视蔺相如,到最后,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

郑庄公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

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高潮和低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

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做人的真谛就在于此,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

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

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

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

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做人交友的处世之道。

03
  • 适可而止,留下回旋的余地 

遇事穷追不舍,于人于已都没有好处,聪明人——有“心机”的人都会适当地考虑别人的想法,留下回旋的余地。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给人留下余地,搞得对方很尴尬。

其实想想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会怎样。

很显然,人一旦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

那么,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自己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

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报毒,把对方完全置于屈辱的地位。

不然只会使对方蒙受如自己当初一样的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04
那怎么做呢?
1.冤家宜解不宜结。
问题解决了就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会给你气受。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求人的时候,如果受了气。

你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对策上而不是斗气上。 

和人家斗气,一来未必能够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

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部门工作人员下不来台,那就太没有“心机”了。

你应当想到,这一次人家阻挠了你,给你气受,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人家记了仇,你就还会有更大的气要受。

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怀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2.不要做绝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不把事情做绝,甚至可以化敌为友。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

于是奋发向上,寻找时机。

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说不定你哪天还会有更大的气受。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能够恰当的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获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

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那就更不容易受气了。

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05
  •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在名利面前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用心走好每一步,方能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
他为之奋斗的杂交水稻事业被人们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在他70多岁时,还领导一批农业科学家攻克超级杂交稻这一世界难题,掀起了新一轮的绿色革命。
由于在农业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袁隆平获得了多项国内及国际大奖,但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没有沉醉,在古稀之年依然探索不止。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稻进一步走向世界。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袁隆平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都不参加,魂牵梦萦的只有杂交水稻。
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当做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 
有人为了出名,把媒体的采访看做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不惜以钱谋之,但袁隆平不接受甚至躲避那些宣传个人、为自己扬名的采访。
他总是淡然而坚定地对记者说:“我是研究人员,不是演员。我不接受采访。” 
曾有权威评估机构评估:“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达千亿元。

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就会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而他的生活依旧那么简朴。 

06
袁隆平曾说:

“我认为,把名利看淡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

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我感到最愉快的事是出新成果,这个成果给不给我荣誉是另外—回事,无所谓

能够在灵魂上得到安慰、有所寄托,就要出新成果。

我不停留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 

年届八旬时,袁隆平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
袁隆平始终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不为金钱所惑,锲而不舍,执著追求。
在袁隆平的书房里挂有他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在他看来,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他的研究也就“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温馨提示



你我相遇在美好的春天
A BEAUTIFUL SPRING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在看,看更多精彩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