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资源•自然生态|深圳:四十年来的填海造陆

 沐沐阅览室 2020-09-05

深圳:四十年来的填海造陆

今年的8月26日,深圳迎来了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一直面临陆地面积不够,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四十年来,深圳不断地向海要地,填海造陆在解决用地紧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01

深圳的填海造陆史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就开始填海造陆此时,当时为了加强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在临近香港的蛇口半岛和盐田区进行少量填海,修建港口和工业园。后来,它们成为带动深圳发展的双引擎,直到今天仍在轰鸣不已。



深圳填海历年变迁

在九十年代中,大量的山丘被削低、推平,产生的土石用于填海,加速了造陆的进程。

大片的海域变成港口、工业区、交通用地,也为后续的城市建设储备了很多平整的土地。



蛇口半岛航拍图| 80年代,蛇口半岛的几座小山还与大海相接,如今已被填海区彻底包围。

从2010年到现在的最近十年,深圳填海速度减慢,仅在宝安机场以北和盐田港以东继续填海。总体来说,深圳的填海速率比上一个十年明显降低,范围也大为缩小。



深圳历年填海面积

如今,深圳特区的面积是1997.47平方千米,比成立时面积(1890.701平方千米)多出106.769平方千米,基本与填海造陆面积相当。根据国家住建部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2018年深圳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39.51平方千米,其中填海所得超过10%。



深圳海岸线用途

02

填海造陆带来的问题



填海造陆为深圳带来了更多的港口和工业区,更大的国际机场、更多的海景房和写字楼,成为财富和人口的新增长极,为深圳走向繁华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填海带来的并非全是利好。



深圳大学的旧貌新颜

最直接的影响是海域面积缩小,这在大铲湾和深圳湾表现的尤为明显。海湾变小后,容纳潮水的能力明显下降,海水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造成海湾淤积加快、海水水质显著恶化。

在深圳湾,填海工程明显改变了西岸的形态,使湾内海水的流通性减弱,加重了深圳湾的泥沙淤积。深圳河的河口处,一片新的滩涂逐渐淤积,露出水面,长出了植被。



深圳河口长出了新的滩涂| 深圳河口是深圳平原海岸带仅存的荒野。

而海水水质的不断恶化,最终会使污染物富集在近岸养殖及捕捞的水产品中,通过食物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深圳湾公路大桥下的养殖网箱| 深圳周边海水水质日益恶化,如此环境养殖出来的海产品对人体是否有害,这需要打一个大问号。

第二层影响是直接破坏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对红树林、鸟类、海洋生物带来毁灭性破坏。被建设成港口和防浪堤的海岸线无法再生长红树林,一度使深圳湾的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遭受大范围破坏。

后来,人们人工种植了大量红树植物,但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均远低于天然红树林。



后海沿岸新种植的红树幼苗| 人工种植的红树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天然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第三层影响是填海区地面沉降。如果说海湾变小、生态破坏距离人们尚还遥远,那么地面沉降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国外,填海区通常要经历30年左右,经过海水冲刷和地表充分沉积才可以大规模建设。近年深圳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急剧扩张,导致有的填海区完工不足10年就进行房地产开发,再加上松软淤泥形成的泥质滩涂,在工程上属于软地基。土地根基不稳,地表或继续缓慢沉降。



宝安丽景城忽现地面沉降

在2018年印发的《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中,深圳仅有的三个“地面沉降灾害中等易发区”全都位于填海区,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机场以北的区域,总面积达到41.74平方千米。



深圳市地面沉降灾害中等易发区分布图| 深圳的地质灾害多种多样,但地面沉降灾害只发生在填海区里。

以前海的宝安中心区为例,这里90%的土地由填海产生,现在是深圳地面沉降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年均沉降量最大的位置可超过5厘米。2010年时,多个小区发生过明显的路面沉降,最深达到12厘米,虽未破坏附近楼房结构,但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深圳前海地区的航拍图| 80年代,大铲湾的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如今已被填平了一大半。

类似的沉降问题,将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对填海区的基建和建筑造成持续影响,迫使人们投入大量资金监控沉降变形、排除隐患。



宝安国际机场航拍图|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有一大半面积位于填海区,如果跑道发生沉降会严重影响飞机起降安全,必须进行严密监控。好在这里的填海质量高,风险较小。

第四层影响则是对海底地形造成长期改变。海岸线形态的变化和海域面积的缩小,最终会引起潮汐状态改变,从而改变泥沙冲刷和淤积的节奏。

它一方面使伶仃洋的浅滩逐渐扩展,另一方面也使深水潮道发生缓慢淤积,长期影响港口的航道、锚地稳定,迫使人们不断用工程手段维护港口,是一项令人疲倦的持久战。



蛇口港的黄昏 | 航道是港口的生命线,也是深圳赖以发展的命门。

总而言之,填海造陆一方面加速了深圳的城市发展,让深圳变得越来越“胖”,另一方面也给深圳的未来造成长期挑战。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生态和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渐入人心。此外,环境治理和沉降治理的成本也节节攀升,二者共同促成了深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

03

四十年的填海造陆开始刹车



2020年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历了40年大刀阔斧的移山填海后,这座城市终于找到了刹车踏板,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填海行为。填海工程的审批权限被上交国家,除批准的重大项目外,一律禁止填海。过去那种无序填海、随意填海的局面,将就此终结。



海鸟在深圳湾的滩涂里觅食| 林立的木桩,是过去那段填海岁月留下的印记。当机器轰鸣声渐行渐远,自然逐渐恢复了它的领地。

时间是伟大的,它拥有抚平一切的力量。大自然会自我修复,破坏的植被会重新长出,离开的候鸟会重新归巢,污染的海域也会重新清澈。2018年,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修复、保护自然海洋环境,作为特区发展的重要工作。



祝深圳四十岁快乐!

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姿态,正视过去40年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正以空前强大的力度,决心修复并保护好原本富饶美丽的海岸线。

图文参考自星球科学评论等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如此这般学地理

rczhbxuedil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