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西川东门世系--南朝陈太子陈深后裔

 倚楼观身影 2020-09-05

西川东门-太子陈深

西川东门派的起源是在南北朝时期的陈朝被隋朝亡国后,皇太子陈深为了陈姓子孙不被隋文帝(杨坚)乱杀,带领子孙迁至西川(今天的四川中西部)东门隐居为民,遂获保全,成为西川东门始祖。此后,陈姓繁衍于关中地区。

一世:陈深(575年-?),字承源,南北朝人(深公原名渊,因讳唐高宗李渊改深)。陈朝末代皇太子,陈后主陈叔宝的第四个儿子,贵妃张丽华所生。陈深自小聪明,喜爱文学,陈深因母亲张丽华的缘故,自幼极受父亲宠爱,至德元年封始安王,邑二千户。不久又封为军师将军、扬州刺史,置佐史。祯明二年,陈后主废掉庶长子陈胤的太子之位,立陈深为皇太子。

祯明三年(587~589),隋师济江,六军败绩,隋将韩擒虎自南掖门入,百僚逃散。陈深闭阁静坐,只留舍人孔伯鱼在旁侍奉。隋军冲进宫中,陈深命人宣令慰劳他们道:“军旅在途,不乃劳也?”军人肃然起敬,不敢相侵。

祯明三年,陳大業亡入隋,因父失國,隨父入長安避亂,遷西蜀成都東門外(今天的四川中西部),成为西川东门始祖(据《花田陈氏三修族谱(卷三)》载,陈深避难于台州浮门,隋炀帝大业中,迁西川东门)。隋大業中詔復取用為陝西延安甯夏中尉,官至枹(fú)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太守。唐武德初,爲秘書丞。貴妃張氏,生二子:綸(綸公生子:益,益爲唐進士官至學士,生仲道)、緘〔緘公生二子:安國、安民(安民唐仕官至衮州刺史)〕。

二世:纶公  深公长子,生平不详,唐考功员外郎,配翁氏,纶生子一:益。

          缄公  深公次子,生平不详,生子二:安民、安国。

三世:益公  纶公之子,唐进士第,官台州刺史,晚年订陈氏渊源录传于世,配杨氏,生子一,仲道。

        安国  缄公之长子,生平不详,生子一:信。

        安民  缄公之次子,唐官兖州刺史,生子三:昌朝、廉、康。

四世:仲道 益公之子,隐德弗仕,配華氏合葬陳家降,生子三:軒、軼、輊。

          信  安国之子,生平不详,生子一:真。

         昌朝  安民之子,配蔡氏。

五世 :軒公 ,仲道长子,唐光禄大夫,配翁氏,生子,克。传三世至陈诰,迁象山。轩传四世至陈沅,迁定海;至陈近,迁禄支。轩传五世至陈湘,迁遂宁。轩传六世(克、有才、谨、达、祚)至陈左,迁宝宁新井,为新井派之始。

         軼公(公元806-882),仲道次子,官名永镇,唐戶部侍郎,蜀人(原居西川益州新都县东门,现四川省成都市),于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戌年,公元806年)生,公元876年,敕进封镇天护国大将军,公元880年,公剿贼有功,敕晋招讨使加副元帅,公元882年,围剿残匪不幸中矢殉国,遂葬于浮梁三里滩,敕封忠唐英烈侯、谥彦文,并令饶,抚,信三州岁祀。配郭氏夫人,生子二:广、度。(详见盐仓岭世系)。

       輊公,仲道幼子,唐两浙观察使,迁浙江桐庐,为浙江桐庐派陈氏之始,一子:庆。轾传四世(庆、伯诚、辛)至陈禧,字以和,为休宁藤溪(陈村)派之始。于唐僖宗广明年间为避黄巢乱,由浙江桐庐溯流而上,迁至歙州休宁县西滕溪(休宁藤溪即陈村,在休宁县域30里),今休宁县陈霞乡所在地陈村,在唐末以前是一个洪姓聚居的村落,因名“洪村”,又称“藤溪”。爱其溪山之胜,遂定居于此。后子孙蕃衍,一村除陈姓外,别无二姓,遂曰“陈村”。陈禧卒葬休宁县南之鬲山,民人神而祠之,其后,人称“鬲山府君”。陈禧迁藤溪聚居后,民俗敦朴,学风日盛,学风昌盛必然导致才俊辈出。陈禧的后人陈尚忠与弟陈尚文,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并登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尚文以杜鹃诗知名,人称“陈杜鹃”,著有《漫翁集》。陈孚先及其子陈明,先后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514)和宋嘉定元年(1208)登进士第,为“父子进士”。陈孚先官新淦宰。陈明官终广南路市舶提举。陈篆,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授余姚令。陈卓,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陈庆勉,宋绍定五年(1232)进士,官至福州判。这里所提到的七名进士,同出在休宁藤溪(陈村)。陈禧传四世至陈奯,迁鄱阳义木,生二子:巧、慧。慧生三五公。三五公于北宋初处自鄱阳迁回休宁县城南街文昌坊。三五公的五世孙陈宣孙是一个很知名的人,其号弗斋,南宋开庆元年(1259)中进士第,历官常州学教授,元初之乱,授知休宁县事,有安辑功,历通州判官,著有《弗斋集》、《汴梁吟稿》等。宜孙长子元方,为浦城县丞;次子季方,为休宁县五领巡检。陈禧传四世至陈阆,由休宁藤溪迁东源。陈阆传四世(陈禧传第八世)至陈全,由东源迁青阳。陈禧传五世至陈旭,迁歙县石门,约在北宋初年,是为石门始祖,旭的后人有名天迪,号此山,博学好古,与黄后圃齐名。陈禧传十七世至陈元宝,为旭公脉下,由歙县石门迁歙南黄坑大宅,歙县叶村、黄泥庄陈氏均出此派。至陈禧二十三世陈永隆,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曾在故里建桥亭。至陈禧二十五世陈靖(号“南山老人”)曾率族人修族谱,其子陈应助,克承父志。陈禧传七世至陈神,生二子:审、寔。寔始迁王师堂之源越,陈禧再传至十三世嘉谟,由休宁藤溪再迁休宁蓝渡。至陈禧十五世陈士荣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贡授迪功郎;陈士章、陈林,淳熙待补进士。陈士龙,乾道二年(1166)乡试,授东昌府高平尉。陈求,淳熙二年(1175)选授制干。十六世陈师由,端平二年(1235)乡荐解元;陈师文,绍定五年(1232)贡授将仕郎;陈师孟,弱冠登甲科;陈师夔,嘉熙二年(1238)进士,授翰林检阅;陈师秀,淳祐待补进士。十七世陈泽,授将士郎。十八世陈平,著有《省斋诗集》。十九世陈德寿,著有《克明诗集》。二十二世陈道广,著有《乐轩文集》;陈道衮,明宣德九年(1434)授光山县训导。明崇祯十六年(1643),陈德新高中武科进士。清康熙六年(1667),陈国祝进士及第,拜官兵马指挥。迁居蓝渡的陈氏倡建和修缮蓝渡石桥,功垂千秋。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年(1496)蓝渡陈景曦、陈岩义、陈岩兴,偕陈氏族人陈钜、陈佛兴、陈齐、陈天祥、陈信、陈淮得捐赀倡建蓝渡石桥,为褒奖他们的功德,时任休宁县知县的李烨在桥头建了碑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蓝渡陈氏陈碧修缮蓝渡桥。130年后,桥被洪水冲塌,又一代陈氏族人陈永吉、陈正耀等在徽州知府何达善的支持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主持修桥事宜,四年后竣工。轾传五世至陈佳,迁会稽东门。轾传五世至陈乡,迁苏州昌门,为苏州昌门之始。轾传八世至陈善能,迁紫清馆头。轾传八世至陈遇春,迁归安惠市。轾传八世至陈道生,迁洞门。轾传十世至陈桃,迁浮梁洋溪。轾传十世至陈豪,迁祁门竹源。轾传十世至陈高,迁镇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