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浓装淡抹总相宜》|作者:彭妙艳

 风吟楼 2020-09-05

浓装淡抹总相宜

——对黄树丹花鸟工笔画的看法

作者:彭妙艳

和黄树丹近在咫尺,却至今也只见过一两次面,只是对他的画作,却以各种机缘,而常有欣赏,留下印象,所以当少南兄建议写点议论文字,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尽管平时对于本地的书画创作,我少于接触。

树丹的书画创作,以工笔画为主。作为国画的一个门类,工笔画的创作,虽然有其“费工”的原因,而让部分人望而却步,却也阻挡不了有人乐意涉足其间的热情,岭东也不例外。但是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之故,在以精细工艺见长的岭东地区,历史上却就偏偏少了以工笔画见长的画家,而在近年以异军突起姿态面世者,黄树丹是其中之一位,却不是我个人以偏爱使然,而是共识的“产物”。

图:黄树丹花鸟工笔画↑

有人讨论画艺老是强调技艺、技法运用这些“常识”问题,我不太以为然,因为在我看来,那都是艺术的最“基础”,而讨论艺术成就时几近可以忽略的现象。连艺术创作的基础功都不具备,还谈什么创作;连基本功都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还哪里淡得上是什么艺术家?

而在工笔画创作这一块上,黄树丹是实至名归的艺术家。因为他在创造意象、意境远远难于写意这个领域里,通过运筹帷幄调动各种具有表现力的手法,情景交融一番之后,却也就塑造了巧夺天工的各种崭新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形象寄托、抒发画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因而使得在他笔下完成的花鸟题材工笔画,却都是具有生态、具有深度,而非一般画家所能显示的某一具体存在的形而已。

图:黄树丹花鸟工笔画↑

仅仅有“形”而缺乏其他元素的画是单薄的、平面的和冷漠的,只有在画面的形之中赋予、注入了生命和情感的血液、灵气之后,形神兼具了,而且这形神共同体是崭新的、具有某一独特审美价值的,寄托丰茂,意境深邃的,它才是有意义的艺术品,才脱离了工艺品的平凡。黄树丹的作品,大抵属于这样的物件,所以要用超越技艺的眼光来审视,才能看到它的精髓,它是灵光。

以写实为基本方法的工笔画,其“创意”之难,正在于不能“脱实”,但通过变通写实的某些定则、方式、规律,建构了迥异于传统的风采,却也就可以让人顿觉耳目一新,有了未曾有过的体验与愉悦,《周易》中,所谓“变则通”的原理,黄树丹举重若轻的运用,就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效。其作品充满灵动、洋漾温度,于传统笔墨中焕发强烈呼唤美好、赞美创新的时代精神。他的不懈的探索,营造了具有全新鉴赏体验的工笔画新气象。

图:黄树丹花鸟工笔画↑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对于他的作品的印象,以及明知不是评家,却乐于为之发表意见的原因:他的浓装淡抹总相宜的创造、转化、发展之功,让我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