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元勇:莫言既敢于直面自己,又敢于直面“那个有光环的莫言”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9-05

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到获得诺奖后的首部新书《晚熟的人》,从初读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作家的震颤到有意识地回归中国古典传统,莫言写作的根须紧紧扎入肥沃的民间土壤,“在邮票大的故乡挖一口深井”,以鲜明的语言风格书写出百年中国的历史和一个个传神的个体。读他的作品,总能触发我们作为人类心底共通的情感。

最近,世纪朵云专访了出版人曹元勇,他与小云谈论了自己所了解的莫言以及对其作品的看法。

曹元勇,出版人、文学编辑和翻译家。现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浙江文艺上海分社社长,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的主要出版人,与莫言有着出版合作二十余年的友谊。

作为老百姓去写作的莫言

Q:您担任过莫言作品的责编、出版人,与他本人也是多年好友。私下里,您了解到的莫言是什么样?

曹元勇:作为读书人,我把莫言当作自己求知之路上的一位老师。无论是阅读他的作品还是私下的交往,不同形式的交流让我收获了新鲜的知识和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一方面,莫言谈论某些社会问题时非常风趣。他是讲故事的人,喜欢把山东民间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比如北方的单身汉和一只通灵的猫的故事,他也写成了小说《猫事荟萃》,一下子让人感受到民间文学具备的幽默和信念的内核。

另一方面,莫言在生活中为人厚道、谦和,待人诚恳。第一次见面时,我们从他的《酒国》和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谈到未来小说开放的文体结构,两个多小时的交谈让我在文学观念上受益无穷,临走时莫言竟说自己也很受启发。

他读书多,学识渊博,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虽然居住北京,但他会去家乡和全国各地走动,及时捕捉到社会不同阶段的变化。他以农民自居,实际上比很多学者思想深刻。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他称自己是“作为老百姓去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

2012年12月,曹元勇与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

Q:您最喜欢莫言的哪部作品?请谈谈吸引您的原因。

曹元勇:不同阅读阶段喜欢莫言的不同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钟爱《红高粱》,中国的战争文学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小说。它的叙述方式独具一格,描写的也不是当代文学常见的战争,它可以被放到整个世界战争文学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欣赏《酒国》,一部在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官场反腐败文学。跟当时热闹一时如今已被遗忘的类型作品相比,《酒国》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21世纪对《生死疲劳》爱不释手,它写出了中国人精神传统中并不罕见而且多数人本身便具备的“犟”精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从古代神话传说开始就存在这种顽强不屈、与天斗与地斗的抗争精神,认定一件事、一个信念就坚持到底。《生死疲劳》里的蓝脸,坚持单干五十年,经历了六道轮回。在转世中,半个世纪的中国民间历史、乡村社会图景和个人体验都被写出来了。

Q:您曾说,“莫言的文学世界从民间立场和感性的角度,提供了百年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范本,一个缩影。”在您看来,莫言的作品是如何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历史相融合的?

曹元勇:并不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能在别人身上产生共鸣,莫言所写的个人是指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个体。你我他和祖父辈都能在这个个体身上找到自己影子。

莫言到现在为止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百年民间经验的一种缩影或者一种缩影化体现,他精准捕捉和反映了每个阶段的社会变革、现实问题及其在个体精神和生活上的影响。《檀香刑》写晚清民国,《红高粱》写抗日战争,《蛙》写计划生育......

他笔下的历史跨度很大,又和我们个人的历史经验有关。比如《丰乳肥臀》里的母亲生了8个孩子,这个母亲是当时山东常见的母亲形象,即便不是山东,生在其他地方的我们同样感受到她的痛苦、顽强、倔强,这样一个母亲经历了百年历史,这也是个体的历史,活生生的父老乡亲、街坊邻里的历史。

《文学的故乡》纪录片中回到故乡的莫言

Q:莫言书中渗透了对“高密东北乡”的无限眷恋,而这个故乡又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他曾表示,“作家所谓的故乡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概念,故乡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曹元勇:乡是多层面的。第一,指你的老家;第二,指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传承;第三,指心理上的故乡。随着你对世界的认识、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当它变成文学上的故乡时,故乡就会被无限放大,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搬到文学故乡里来。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既是文学故乡的概念,当然它也包含有其他许多丰富的内涵。所有的故乡都是你离开之后才发现了它的丰富。莫言当年参军,通过写作从外部世界打量自己的故乡。他旺盛的创作力源于故乡给他提供的充裕的素材和体验,他的作品写到了这个地方千姿百态的人物。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故乡,这不是僵化的概念。

作家要打量和剖析自我

Q:最近,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在新书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时代背景、故事本身和使用的语言,莫言都在求新求变。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陌生感之外,有没有哪些情节让您感觉熟悉的莫言回来了?

曹元勇:《晚熟的人》既体现了莫言2012年之后在艺术上的不断求变,也存在对过去小说创作的延续。比如,《晚熟的人》里他不断回忆起小时候在生产队干活,之后跑去看电影,莫言其他小说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描写,感觉很熟悉。

其实,莫言很多作品的创作背景都是他彼时所处的社会。《晚熟的人》体现了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境况。莫言每一部作品都不会重复自己,这是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Q:《晚熟的人》中,莫言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深度介入到故事里。作家莫言与书中的莫言对视,并偶有元叙述的写法,对自己创作走向进行分析。您如何解读这种写作视角?

曹元勇:这延续了他之前说的,作家要打量和剖析自己。莫言以非常智慧的方式,把“有光环的莫言”和“作为作家的莫言”拉开间距。书中的莫言是有光环的那个人,不是他本人。

从写法上来讲,中国作家能够这样真实地面对自己,写出自我身上的一个侧面,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中国作家可能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写出真实”。莫言既敢于直面自己,又敢于直面“那个有光环的莫言”。


朵云书院旗舰店莫言作品专区

Q:您认为《晚熟的人》可以称之为莫言对“诺奖魔咒”的打破吗?莫言说,希望最近几年拿出一个好的长篇,这花的时间远比写《晚熟的人》时间要多。诺奖之后,莫言的写作状态似乎慢下来了,从起初的高产到现在花更多时间在案头,您如何看待莫言不同的写作状态?

曹元勇:“诺奖魔咒”只是旁观者制造的一种话题。莫言还处在年富力强的创作阶段,创作素材和资源也很丰富,只不过跟以前相比,要求不一样了。

只要一个作家还在创作,在作品中不断探索创新,对标自己以前有巨大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成立的,那这个魔咒自然就不存在。莫言获奖后写作了戏剧剧本、诗歌等,新小说集《晚熟的人》中塑造了更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这都是一种修炼和成功的表现。

莫言酝酿素材、体验生活、构思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比如《蛙》构想了二十年,《生死疲劳》在他心里深藏许久。但是,当真的提笔写作时,莫言是一个快手,可能几个月写出一部长篇,井喷式地一气呵成,瓜熟蒂落。

诺奖后,读者对他的期望高了,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作为一个写了11部长篇和100多部中短篇的作家,他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产出新的作品。凭借莫言的智慧和想象力等,相信之后他还会拿出重量级的长篇小说。

(点击图片购买)

Q:八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掀起一股阅读狂潮。近些年,您仍然致力于莫言作品的出版和推广,拿下版权并达成长久合作。您认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莫言?又该如何读?

曹元勇:莫言的文学世界从民间立场和感性的角度,提供了百年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范本,一个缩影,这是原因之一。

若要真正认识一个中国人具体的情感,个体的想法,不同阶层感受世界的方式,只有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体悟。从作品体量、历史空间、认知价值等维度来看,莫言的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从艺术上说,莫言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是我们当代文学发展的索引。

从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到如今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占有一席之地,莫言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见证并参与其中。另外,莫言在作品中使用了各类艺术手法,并很早意识到文学要回归中国的文学传统。这都是值得阅读的因素。

从莫言代表作开始阅读,时间不太充裕的话,可优先读他的中短篇等。想更深入了解莫言的创作经历、创作意图和创作观念的话,可阅读收录莫言106篇演讲的《莫言演讲全编》。

▲思南书局莫言作品专区

曹元勇荐书

《蛙》

(点击图片购买

理由: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充满悲悯与忏悔精神的作品,一部以文学的形式推动了中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作品。


《生死疲劳》

(点击图片购买

理由:莫言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与回归的一部史诗巨著,写出了半个世纪乡村社会的苦难与蜕变,也写出了中国人自古到今一直葆有的一种永不屈服的“犟”精神。


《莫言演讲全编》

(点击图片购买

理由:这是今年七月份最新出版的莫言作品,收录莫言106篇内容丰富的精彩演讲,其中蕴含着莫言先生成功登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密码,以及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我们的荆轲》

(点击图片购买

理由:莫言的剧作像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的剧作一样,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阅读性。最新出版的这部话剧集既有历史剧,也有现代生活剧。其中,《我们的荆轲》堪称中国现代版的《哈姆雷特》,写出了活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荆轲”。


《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

(点击图片购买)

理由:这是一本引领孩子们走进莫言文学世界的精编读物,由特级语文教师领衔编选、赏析和助读。通过书中的八个单元、八个阶梯,孩子们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认识莫言,更能激发他们对于文学、对于阅读的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审美眼界和品位。


◆  ◆ 阅 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