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历史影像 读上饶历史

 唯我英才 2020-09-05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上饶市档案局、上饶市档案馆共同举办了《百年凝眸——上饶历史影像展》。这次影像展,收录了400余张老照片,按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展开沧桑历程的讲述,时间跨度100余年。摄影技术将历史瞬间变成永恒,通过影像展上的泛黄老照片,讲述图片中承载的历史。

《百年凝眸——上饶历史影像展》掠影
(6月9日于上饶档案馆举办)

档案是社会记忆构建的载体,它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这个影像展,仿佛穿越了时空,翻开了一组组特定的历史画卷。百年之前的上饶是啥样子?百年之前的上饶人是怎样生活?如果你好奇,如果你想了解,看了上饶历史影像展就知一二。

詹世钗
(1880年左右摄于香港)

你看这张百年前的巨人照,他叫詹世钗,1841年12月20日出生于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字玉轩,乳名五九,身高2.42米。这张照片1880年左右摄于香港,他身后的老外,也只是够得着他的臂弯。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身高八尺,也有2.48米。他的弟弟詹世钟,身躯也达八尺。这样看来,他的身高来自遗传。因为长的高,还比较灵活,他被英国人高薪聘请当了马戏团演员,到处演出,留下了许多影像,詹世钗与其英国妻子育有两子一女,1893年11月5日客死英伦。

幼年时的詹天佑(四排左三)与其他留美幼童合影


同样是婺源人,同样姓詹,他百世流芳是因为修铁路,不说名字,大家也知道是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2岁出洋留美,与一同留美的30多个幼童合影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们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表情,百年过后,他们中没几个人被时代记住。詹天佑虽然只活了58岁,他的名字,他的事迹会一代代传诵下去,周恩来评价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你可能会说,档案是古老的物件,信息裂变的时代,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老古董。档案具有原始记录作用,时代往前再走N年又N年,记录的需求也不会改变。

晚晴时期铅山县衙门审问犯人的照片
(晚晴时期摄于铅山县)


在铅山县历史上,除了因碑铭白菜碑传世,让人颂扬的明代廉吏县令笪继良外,还有一位清道光年间清正勤政的县令,他叫吴林光,清同治十二年版的《铅山县志》和一些古藉书上有记载。吴林光,广东南海县人,清道光十三年(1832)考入进士,十七年(1837)入仕就任铅山县令至二十五年届满。主政铅山县8年。他“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注重文教。体恤民情,深得老百姓爱戴。”获“有廉名声,有声江右”之誉。

道光二十五年(1845)吴林光任职期满回家。离任前,安排眷属先行。可是吴林光尚差车船旅费。同事得知后,既敬佩又同情。大家相助三百余金,才使眷属得以成行。吴林光的归舟航行抵达广东南韶时。一伙强盗截船抢劫。当船主告诉打劫者:“此船为江西铅山吴知县,告老还乡”。为首者听后大惊:“原来是顶顶有名的大清官吴知县!撤!”众强盗弃船而散。

铅山县衙审犯人的照片,不知是不是吴县令,难道那时就将照像技术用于取证?只见坐在公堂的主审官县令年纪并不轻,身旁站的亲兵瞪大眼珠,显示法堂的威仪,那时的县令和亲兵都面黄肌瘦,官少事多,油水不足,瘦是正常的。但县令周围的21名陪审员的仪态不错,看来家境殷实,生财有道。

“听审”的标牌两旁各跪了一名原告和被告,他们衣着一白一黑,黑衣者高子更高,年龄更大,因为他背部骨骼开始弯曲,这是年轮的标志。白衣者个子更小,看他背部的骨骼,更显年轻,他们是父子关系还是债主关系已无从知晓。倒是大堂两边挂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让人读出县令的德行和无奈,也提醒打官司者要知进退。

六位男子在鹅湖书院舍利塔前合影
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有了影像的记录,档案就成了会说话的图像。这张图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六位男子在鹅湖书院舍利塔前合影,无从知晓他们的姓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一群有文化追求的人,就像我们现在参加作协、摄协的人一样,爱东跑西颠,爱四处采风。遗憾的是,他们身后这座建于北宋的佛舍利塔在抗战期间被拆毁,塔中的舍利及珍宝荡然无存。

优待日军俘虏大会
(1939年摄于上饶县)▼


有一张1939年摄于上饶县的优待日军俘虏大会,如果不加说明,你怎么会想到他们曾是入侵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恶魔。

上饶时尚妇女
(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有两张二三十年代上饶时尚妇女的合影,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爱美是永恒的主题。

上饶张炳驯家庭部分成员的合影


其中一张是民国图画时报刊登的,是上饶张炳驯家庭部分成员的合影,十一个人一字排开,侧身,手搭在前面一位女性的手臂上,好像我们现在在某个旅游景点看到的场景。张家怎样有这么多年轻女性?到网上查阅得知,张家在清代是上饶有名的大户人家。上饶张炳驯有子女二十人,此图为女九人 媳二人。清末张炳驯曾取得功名,1906年8月以师范预科学历入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选科学习,1909年毕业。张炳驯及后人的情况不清楚,希望能通过这次展出,找到张炳驯的后人,也圆一段档案背后的佳话。

铅山县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
(1951年摄于铅山县)


因为是铅山人,对影像展上的铅山图片多了一分关注,有一张照片的拍摄地肯定在河口古镇,戏台上站满了人,具体在哪个位置,我不知道,希望知情的铅山老乡提供。

畲族妇女雷毛姩与丈夫

图片上还介绍了一位雷毛姩的畲族妇女,是有故事的人,她是铅山太源畲族乡人,长得挺漂亮。1922年生,病逝于1968年。我曾听说过她的故事,1945年初秋,她在担石灰到陈坊街上卖的途中临产,还不忘把石灰卖掉。在急忙回家的路上,她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茅草丛中,独自将儿子生下来,用乱石斩断脐带,带着儿子走回家,竟然母子平安。解放后,雷毛姩因劳动积极,先是评为乡劳模,1955年评为县劳模。1957年10月,她代表畲族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58年入党。

余干县供销社门前的留影
(1952年5月9日摄于余干县)▼


有一张是1952年5月9日摄于余干县供销社门前的留影,这是一个敞开式的门市部,簸箕里不知称的是农资?还是白糖?为什么来买东西的基本上是男士?

相机在当时是稀罕物,不然,数十个人的表情不会看着同样的方向。前排穿中山装男子留着七分头,当时挺流行这个发式,估计他是个干部。

青年远征军六二三团机枪连第三排预备军官结业合影


有一张1946年5月摄于横峰县培训班的青年远征军,抗战结束,他们的任务是内战,如果没牺牲在战场,有过这段经历,活下来的日子也非常艰难。

档案构建社会记忆,档案是原始记录,只要你来到这个社会,就会留下痕迹,就会留存有形或无形的档案,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不可替代性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档案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我们这代知青,如果没有人事档案上的那份知青名录证明,工龄就会少好几年,工资吃亏的就不是一点点。

展出的图片众多,就不一一细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市档案馆参观,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参观影展时遇摄影家、诗人、上饶市档案馆长周茂树,30多年前,他走出校门在玉山参加工作时我们结识。他的摄影作品和他写的诗一样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