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脉诊,人人可学!“手把手”带你从入门到精通

 369蓝田书院 2020-09-06

# 脉诊手把手教学来啦!



    多年的学习和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中医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确认《伤寒论》的核心地位就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伤寒论》体系是以方证、方脉、方与腹证对应为主,以六经为主线关联各病证的辨治学专论。一个中医学者,若能将处方对应辨治大致掌握清楚,在临床中自然就可以独当一面。

    脉诊历来比较难于学习和掌握,初学中医,如何将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面对大量的、观点不一的、理论根基含糊不清的各种学派、各种中医书籍,学习摸索中医的过程十分艰难。

    中医小白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根本不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学的东西哪些是对的哪些错的?没有分辨能力。没有人指引,需要自己一一试错,这个时间成本对于中医学子来说,代价实在太大了。如果不幸学习方向错误,穷尽一辈子也是徒劳。

    我2003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毕业后幸运在某三甲中医院工作,当自己摸索中医到一定程度后,发现进步越来越难。故2012年辞职,跟随湖北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学习。可以说,我理解和应用脉诊的桩基,是在老师这里打下的。但是我也没有盲目跟从老师,我常常在想,既然脉象在手指下能感觉到,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感觉具体地用图像表示出来呢?这个就是我写《图解脉诊》这本书的最初萌芽。2015年我在深圳开办中医馆,名为董古医堂。经过长期的摸索,不断实践积累,用图像表达脉诊的想法日益清晰具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学好脉诊,正确的把脉方法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何正确把脉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脉外观的形态(要想象着仿佛看到脉一样),二是脉内气的形态。通常以手腕挠骨茎突位置的内侧脉搏处为关脉,定位好关脉的位置上,用指目找到脉的脊背,即“脉脊”,当指目拿到关脉的脉脊后谓之得脉

指目

脉管(黑色部分表示脉脊)

# 正确得脉及错误示例

得脉

指腹得脉(非指目)

 手指未按到脉管

 指目未按在脉脊上

    如下图所示,有些细弱的脉,要特别集中注意力。这些细弱的脉,手指用力稍过,就会错过而感觉不到。手指按不到位,也感觉不到。

    指目得脉后即停住手指,静候一会儿,再三部同按,由浅到深,感受整体形态和脉气。因为每个患者自身体质不一样,通过浮沉、上下、左右的对比,就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自身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