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辞赋

 清欢几许 2020-09-06

先秦辞赋

楚辞

▲ 楚辞与诗经的不同:

1、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诗经主要是反映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部的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由于楚辞的作者想象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的传统。

2、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经多运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出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外,还进一步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是诗歌蕴含更加丰富。

3、 从句式和篇章来看,楚辞扩展呃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了以六七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楚辞则大都为不歌而诵,无合乐的要求,篇下不分章,结构比较宏大。

4、 从作者和作品风格来看,诗经大多为集体创作的名额,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想象力丰富,有弘博丽雅的特色。

▲ 楚辞的渊源:

1、 当时的语言已经发生变化。

2、 楚辞渊源于出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与南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3、 楚地巫风对楚辞也有明显的影响。

4、 与当时南北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5、 屈原、宋玉等作家的天才创造。

屈原(BC340_BC278)&离骚

▲离骚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抒写现实;后两部分是诗人对未来的探索,偏重于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退隐独善,随俗从流,出国求合三个思想曲折,并展现了重华陈辞,上下求索,远逝自疏三个神游境界。

内容:

1、 诗人向重华陈辞,总结古帝王的成败,认为他们的成功乃在于“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正是诗人美政理想的具体内容。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是诗人一贯的政治主张。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求索,表现出英勇献身的精神。

3、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诗人一生坚持理想,并为此而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目的是为了振兴楚国,这本身就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离骚的艺术成就:

1、 它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我的形象。  高洁指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行廉包裹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楚国的苦苦眷恋,对党人的无情鞭挞和对楚王的忠言直谏,不隐遁,不从流,不出国,矢志在黑暗王朝中孤军奋战,最后不得不以“从彭咸之所居”为自己的归宿。

2、 它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在诗篇中大量使用比喻和由比喻发展而成的象征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  人的意象群。物的意象群。神的意象群。

3、 它大量运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幻想情节,成功使诗中一些抽象意念形象化。  比如向重华陈辞以道出诗人的自警自励;用三度求女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 离骚运用在抒情中夹杂叙事和议论的手法,是结构更加严密,抒情线索更加清楚。

九歌:根据神话故事及当世流传的一些巫觋祭歌而写成的一组抒情诗。

三大主题:对自然神明的赞颂《云中君》《东君》;写神与神恋爱的诗篇《湘君》《湘夫人》《山鬼》;还有一类特殊的主题便是《国殇》哀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

艺术成就:神、人交融的描绘;善于写景,往往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九章:九章都是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大都与离骚相同,也是抒发诗人忧国忧时的苦闷,表现其不同流俗、坚贞不屈的性格。九章对诗人那种坚持高洁、誓与黑暗势不两立的精神,也表现的比较具体。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政治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与离骚基本一致,但是九章的幻想夸张用得比较少,主要是用直接倾泻和反复咏吟的方法来表现其奔放的激情。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天问  招魂

▲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他还开创了诗歌由民间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屈原诗歌的独创性在于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了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展示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丰满而具有鲜明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广泛影响:

1、 继诗经之后,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2、 发展了诗经的表现手法。

3、 屈原创造的楚辞体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赋的产生,就是受骚体的直接影响;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定型化,为五七言诗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宋玉

九辩: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主要叙述了作者作为一个失职的贫士,受到朝廷群小的排挤,以至流离他乡,过着贫苦、凄惨的生活。“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一句是作品感情抒发的中心,与离骚内容上有相通之处。作者对当时朝廷群小当权和楚王不辨贤愚做了一定得揭露,也流露了一定得愤慨。明显参用了散文句法,以散文气势,描写也更为具体。

 

风赋

汉代辞赋

▲ 诗、辞、赋:

赋:不歌而诵谓之赋;赋者铺也,铺采 文,体物写志。

诗尚含蓄精炼,故篇幅大都短小;赋则尚铺排宏利,故篇幅大都较长。

辞也是一种文体,其特征是描摹物状,抒情写志,它不入乐,不可歌,只可诵。

赋可以概括辞,而辞只是赋之一提,只有骚体福可以称为辞。

汉代辞赋的题材:

1、 由诗三百篇演变而来的诗体赋,句式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短小。

2、 由楚民歌演变而来的骚体赋,形式与楚辞相同。

3、 由诸子问答体和游士说辞演变而来的散体赋

辞赋的结构:序 赋得附属部分 本部 最能体现赋得特色的主体部分 乱  赋的结尾

            七 用七段文字描写七件事物,首加序曲以讲述缘起,句式散韵结合,以韵为主,借客主问答连缀各段。

           对问 假设客人向作者提出质难,作者针对质难进行辩解以展开描写,行文与散文相似,只是大体有韵而已

▲汉代辞赋的繁荣

作家作品众多;内容丰富多彩;汉代作家精力之所萃。

西汉初期辞赋:

贾谊(BC200——BC168)

《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BC140)

《七发》是现存大赋中的一篇奠基之作,使用韵散结合的问答体。它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分析太子的病根乃是腐化享乐、安逸懒惰,言此病非药石针灸之可医,只有停止其“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才能治理。这显然是针对当时贵族的腐朽生活而提出来的讽喻劝诫。吴客通过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潮六事逐步启发太子,但都未能引导太子改变志趣。于是最后向太子进方术之士,与太子“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而太子病愈。七发在艺术上的特征是铺陈。

西汉中期辞赋:

司马相如(BC179——BC117)

《子虚赋》本篇假设子虚出使于齐,向乌有先生夸耀楚王在云梦游猎的盛况非齐王所及;乌有先生不服,加以诘难,有贬抑诸侯王骄奢,劝导他们遵守励志的作用。《上林赋》写亡是公详述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的壮观,非齐楚诸侯之国所能比,反映了中央皇朝对诸侯分裂割据势力的胜利,这种歌颂是有积极意义的。最后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用以讽谏。

两篇赋的特点:

1、 铺叙,即在“体物”上下功夫,做到“极声貌以穷文”。从此,以大为美,成为大赋的共同点。

2、 语言华美而有气势。首先是大量堆砌形容词;其次是较多使用骈偶句以增加语言的对称美。

3、 两赋得出现,不仅奠定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也确立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长门赋》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所作。用写景来配合抒情,使情随景而深化,从而细致的刻画出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手法;以六言为主,隔句用韵,大量使用“兮”字的骚体句式,使之完全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诗。后世诗歌的宫怨的主题,就是由此发端的。

东方朔《答客难》  王褒《洞箫赋》整篇用来描写音乐 淮南小山《招隐士》

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辞赋

特点:创作中模拟之风大盛;儒学的影响深化;适应政治的需要,出现了很多描写京都的作品。

杨雄《逐贫赋》

班彪《北征赋》赋反映了在社会动荡时期贤士进取无门而只图全身远祸的悲哀,表示他要遵守如家安贫乐道的思想而自受不变的节操,说明儒学影响的加深。

班固(32——92) 与司马相如、杨雄、张衡合称“汉赋四大家”

《两都赋》长安、洛阳  作者借此赋阐明关于建都立国的制度法度方面的政治见解。这个目的就决定此赋的重点是送样东汉制度之美以反驳迁都长安之议,维护了东汉帝国现行的政治制度,说明了作者建都立国的政治主张,这在当时对稳定人心,巩固国家根本有重大意义。

东汉中、后期辞赋

特点:模拟之风仍然很盛,但已有明显的变化。由于儒家对辞赋的影响大为削弱,因此产生了言情赋;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的散体大赋明显减少,而抨击朝政腐败、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增多;咏物赋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已由宫廷及士大夫案头室内之物,扩展到其他与生活相关的事物;出现了描写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

张衡(78——139)

《二京赋》此赋与两都赋都是以东西京为描写对象,但二京赋的描写更加铺张扬厉,成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此赋重在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奢侈逾制,警告他们“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张衡富于开创性的作品是《归田赋》。归田赋是一首抒情小赋,也是我国文学史第一篇以描写田园隐居乐趣为主题的优秀之作。此赋是用一篇用骈语写成的抒情小赋,在体制上是一种创新,为以后骈赋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在我国赋史上有重要地位。

赵壹《刺世疾邪赋》它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风尚的败坏,邪恶奸佞的得势,权门好贵的不法,正直贤能之士的被压抑,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蔡邕(132——192)《述行赋》《青衣赋》

▲ 汉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 开拓和扩展了中国文学许多传统的主题与题材。如写山水始于枚乘七发中的观潮,田园隐居始于张衡的归田赋。

2、 文学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的这一演进的趋势,由于汉赋的兴盛而得到重大的发展。在体物上下功夫,力求形似,是汉赋的特点。

3、 汉赋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语言大体是由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增加到双音词的演变过程。汉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辞赋

▲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

1、 抒情化的复归,并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的趋势。

2、 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新形式——骈赋。

3、 艺术风格由汉代三体大赋的堆垛板滞转变为清深绮丽。

4、 辞赋的题材大大扩展。

建安和正始辞赋:

王粲《登楼赋》:赋一开始描绘荆州的险要与富庶,想“聊暇日以销忧”,然而“虽信美而非吾士兮”,郊野的美景更引发了故乡阻隔的情怀。接着抒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把眼前之景与欲归不得的忧思联系起来,揭示了当时南北分割的政治背景。最后进一步抒发时难未平、撞坏莫展的该开。赋描写了伤感离乱,思念故乡与自悲不遇三种情感,很好的表达了乱世中失意士子慷慨悲凉的情怀。

曹植《洛神赋》

阮籍《猕猴赋》以物喻人,对那些巧言伪诈的奸佞之徒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嘲笑。

《大人先生传》在体制上融合问答题文赋与骚体赋两种体格,以问答展开辩论,以骚体进行描写,在赋体中是一种创格。大人先生即作者的自况。

向秀《思旧赋》即怀念嵇康,吕安。

晋代辞赋

陆机赋《叹逝赋》《豪士赋》《文赋》

潘岳赋《秋兴赋》《西征赋》《闲居赋》

左思赋《三都赋》《白发赋》

陶渊明辞赋

《归去来兮辞》:作品描写了退隐田园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生活的乐趣,说明归隐的原因是“世与我而相违”。作者将隐居生活写得十分美好,以之与污浊的官场相对比,表示他对官场的厌弃。赋以清新流利的语言描写他清幽恬淡的生活,将写景、抒情、哲理熔为一炉,以表现他厌弃官场、向往高洁的心情,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在艺术上已经是炉火纯青。

《闲情赋》是陶渊明一篇色彩浓丽、不同于诗文朴素淡远风格的爱情赋。描写一个男子已为美艳贤淑的女子的热烈追求,歌颂了纯洁的爱情。

宋代辞赋

鲍照《芜城赋》此赋是一篇慨叹历史兴衰变化的吊古之作。芜城,扬州。赋首先通过今昔盛衰的强烈对比,将一个“芜”字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描写城市荒芜一段更是凄清可怖,诗人读后产生无限的感伤与惆怅。最后直抒胸臆。赋通过广陵城的盛衰变化,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含蓄的讽刺,对乱后的荒凉破败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

▲ 从上面两篇赋可以看出咏物赋的重要变化:

内容上,多写人生悲感,善叙悲情,成为南北朝辞赋的重要特色。

结构上,虽仍然用“述客主以首引”结构篇章,但已不用来铺排叙事,而是以之咏物抒情。

语言上华美浓丽、锤炼精工。

齐梁陈辞赋

江淹《恨赋》《别赋》

两篇赋的艺术成就:

首先,以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具体的人物事件为描写对象,这两篇赋则把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感情作为描写对象,从题材到写法都很新颖别致。

其次,作者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感可见的艺术形象。如《恨赋》选择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六个人以表现其不同的遗憾;《别赋》概括了其中不同情境的分别以表现不同的离情。

萧纲、萧绛《荡妇秋思赋》荡子之妇

北朝辞赋

庾信

《哀江南赋》庾信作此赋的目的是“伤身世”,但更主要的是“哀江南”,即哀悼梁朝的覆亡。全赋以个人身世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深刻的揭露了梁朝覆亡前后的历史巨变。以巨大的篇幅反映如此深刻的历史内容的作品,在赋史上实属罕见。它以叙述为主,又注意于叙述中穿插描写和抒情,使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文采富丽,情韵苍凉,形成既沉郁浓丽,又顿挫有致的艺术风格。

《小园赋》赋一开始就叙述自己本为长安羁旅,只求有容身之所,不求有高堂华屋,表示自己屈事北朝,并非本意。接着写小园的自然景色,将其描绘得清新可喜,表现出庾信似乎安于恬淡的闲适心情。但赋中反复强调其心情凄苦,以致园中任何景色都唤不起他愉悦的心情,说明他的闲适只是丧失生机后的麻木,写出了自己的愁苦。最后庾信将自己的愁苦心境与身世遭遇联系起来,抒发自己被迫羁留北方的痛苦,把满腔的家国之恨倾泻出来,词情极其凄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