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邓超越梦想 2020-09-06

红4军与红5军会师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加紧部署“围剿”井冈山红军。红4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带领红4军下山,打击敌人,开辟新区;由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红5军,留守井冈山,以牵制和消灭进攻之敌。红5军编为两个纵队,下辖7,8,9,10共四个大队。李聚奎在9大队3中队当中队长。

由于井冈山地势险峻,方圆数百里,只有四条大路可以出山,供应奇缺,补给十分困难,能否打退敌人的进攻,有些人产生了顾虑。李聚奎积极地做士兵的工作,说:“不要有什么顾虑,大不了就是豁出一条命。当兵就不能贪生怕死,怕死的不一定不死,不怕死不一定就死。我们是红军,为了穷人的出路,就是献出了生命也是值得的!

李聚奎率领中队冒着大雪在黎坪哨口坚守四天四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胜利完成阻敌任务。

在大汾圩他率领部队用机枪交叉火力,压制两侧进攻的敌人,掩护一部分部队通过敌人的伏击区。但部队通过一半,后面部队左等右等不见来,敌人的大部队却疯狂地压了下来,李聚奎灵活地带领中队立即撤出,向前突围,摆脱了敌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聚奎带部队,从南康上游渡过河,走了一段路程后,前面有一个l00来户人家的村庄,时已黄昏,村里炊烟袅袅,爆竹声声,李聚奎恍然大悟,今天是大年三十了。他找到一位老乡,问明了前面村庄叫新城。又走了不远,来了一位传令兵,告诉说彭德怀已率一部分人到了前面,要部队就近找地方驻下。

9大队在大队长黄云桥带领下进了一个富户的庄子。地主老财闻红军要来就跑了,可是做了丰盛的菜饭却未动。晚上,队长黄云桥弄来不少酒菜,把中队长等人找来准备痛饮一番。

突围20多天来,敌人不断追击,饥疲交加,苦不堪言。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碰到了这等好酒好菜,李聚奎又是个酒迷,且有海量。在饭桌上。不少人提出让大家饱食痛饮一顿,睡个好觉,第二天好开拔。此时,李聚奎却暗想,自己官不大,是个中队长,责任不小,别人再三劝酒、敬酒,他却给自己定了量,他怕晚上遇上“万一”,他是不怕“一万”的。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果然,半夜敌人前来袭击,李聚奎临危不惧,及时叫醒了部队,正确地判断敌情,带领部队突出了村庄,脱离了危险,赶上了早已出发了的彭军长带领的部队。

1929年2月上旬,部队到达兴国地区,打了几次民团,缴获了一些物资,地方党也支援了一些武器弹药,为部队解决了一些困难。部队到了小密以后,按照彭军长的指示,李聚奎和战士们把部分枪支交给了地方党,并将重伤员滕代远和其他部分伤病员留在小密,请地方党安置治疗。

第二天一早,李聚奎召集全中队准备出发时,一些战士看到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好,老百姓又热情,想在这里多休息几天。李聚奎对大家说:“我也喜欢这里,可是我们伤病员不少,要把他们留在这里治疗,部队离开这里后可以转移敌人视线,免得敌人来这里找麻烦,伤员也不能安心休养。我们到牛山去休整,那里二面环水,地形隐蔽有利部队安全。中国好的地方多哩!我们才走了多大点?”李聚奎几句简短的话,不仅说通了战士们的思想,而且把战士思想引向追求更大、更远、更好的目标。

部队在牛山休整了10多天,转移中在于都打了一仗,得失相当,有经验也有教训。彭军长要求大家进行总结。李聚奎看到彭德怀虚心接受一些战士的批评,深受教育。

几经周折,3月底,红5军在瑞金又与红4军会合了。

毛泽东知道红5军在井冈山被敌人到处追歼,损失很大,握住彭德怀的手说:“这次实在太危险了,你们吃了不少苦,早知这样,不应该决定你们留守井冈山了。”两人伫立在山头,望着胜利会师后行进中的部队……李聚奎仰头望着两位领导人的身影,仿佛看到山头上屹立的两棵饱经风雪的劲松!

两军会师后,在向于都转移的路上,彭德怀建议打回井冈山,恢复湘赣边区政权,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同意。

当部队返回井冈山时,看到的是一片萧索、凄惨的景象。红5军前委决定,拨出两千银元救济老百姓,帮助人民群众重建家园。井冈山父老乡亲流着泪,欢迎红军返回井冈山。

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由于王佐率领的32团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在敌人“围剿”时与敌周旋,几乎没受到什么损失,听到红5军返回了,立即和军部取得了联系。这对红军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使李聚奎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不久,原坚守黄洋界哨口的1大队李灿、张纯清部也归队了。他们也采取与王佐一样的办法,当敌人大批压来时,将部队化整为零,与敌人进行艰苦的周旋,用游击战保存了革命的实力。

部队都收拢后,红5军进行了整编,编为4,5两个纵队,李聚奎在4纵队仍当中队长。

根据地物资奇缺,兵员和弹药补充困难,军委指示一部分部队向湘鄂赣边活动。1929年夏,红5军和王佐特务营向湘东活动,搞了一些物资运回井冈山,解决了一些困难。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7月初,在部队向外发展过程中,湘赣特委某些人决定攻打安福县,彭德怀虽然反对,但多数人的意见要打,结果对敌人兵力估计低了,打不下安福,反被从永新、莲花、吉安三面来援的敌人包围,彭德怀果断地下令撤出攻城战斗。

部队在撤退中又中了敌人的埋伏,战斗一打响,敌人增援安福的三路兵力一齐夹击而来,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掩护主力脱离险境,纵队长贺国中命令李聚奎中队抢占一个高地,阻击敌人。在抢占高地的激烈战斗中,李聚奎突然感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倒在身旁。他弯下腰一看,尖叫了一声:“贺纵队长!”只见贺国中头部中弹,已倒在血泊之中。李聚奎立即命令两个战士把纵队长抬下去抢救。等他率领中队打退敌人进攻跑去看贺国中时,贺纵队长已经牺牲了。李聚奎把心中的悲痛化作对敌的仇恨。这次攻打安福,军参谋长刘之志、纵队长贺国中阵亡,李灿负重伤,共伤亡200余人。

部队开到永新根据地整顿。李聚奎调任8大队大队长。

不久,部队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湘鄂赣边区,与一直在这里坚持游击战争的黄公略部相会。彭德怀等与黄公略久别重逢,倍感亲切。黄公略向彭德怀等人介绍了他们坚持游击战争中的生动感人的事迹。

由于环境太艰苦,工作太劳累,生活太差,8月间,李聚奎病倒了,高烧不退,痛苦难言。部队要转移,彭德怀来看望他并给他做工作,动员他留下来隐蔽在老乡家休养。李聚奎听后,脸色煞白,虚汗淋漓。从内心讲,他是不愿留下的,他说:“我死也要跟着部队死。”可是,实在身不由己,他被留在一位可靠的老乡家里养病,还留了一名勤务兵照顾他。

老乡请了一名很有经验的老中医给他治病。经过一个多月治疗,李聚奎的病治好了,归队后,被派去跟黄公略一起到永新建立红6军的工作。

红6军成立后,李聚奎在4大队任大队长。不久,被派去“解决”王佐在井冈山余部的工作。由于王佐部队跟群众的关系不错,老百姓对红军的行动不理解,甚至反感,李聚奎只好应付了两个月,回队后改任9支队支队长。

1930年6月,红4军、红6军((7月份改称红3军)、红12军组成红1军团,军团长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李聚奎在红3军任支队长,有更多的机会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作战了。之后,李聚奎随红1军团参加了攻打南昌和长沙的作战行动。

10月间,部队到了吉安一带进行整编,将纵队、支队,相应改为师、团及团以下连、排编制。李聚奎所在的红3军3纵队改为红3军第9师,徐彦刚任师长,朱良才任师政委,原来的第9支队改为9师第27团,李聚奎任团长,贺水永任团政委。

这几天师长徐彦刚有一个问题总在脑子里转:新任命的三位团长文化程度都很低,影响工作和他们以后的发展,使用人还应该培养人。他把自己余下的伙食尾子,派人到吉安买了三支钢笔和一些小本子,把三位团长找到一起说:“你们都是一团之长了,简单的报告、文书都写不出来怎么行!”说着,递给每个人一支钢笔、一个小本。“从现在起,我交给你们一个新任务,要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攻下文化这个碉堡!”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李聚奎接过钢笔抽出来看了看,故意说:“这东西我倒非常喜欢,可现在整天行军打仗,哪有时间玩它,你好心给我们买了,就留作纪念品吧,谢谢师长的关心了。”李聚奎话虽这么说,心里却暗下决心,要按照师长的要求,攻下文化关。

徐彦刚知道李聚奎故意说的玩笑话,但还有点不放心,便想出了一条硬要求,说:“两个月以后,各团送上的报告,必须是由团长亲自写出来的,不是的话,我不批!”说完,他就走了。

从此以后,李聚奎像指挥打仗一样,认真学习。他不相信自己攻不下文化关。他把别人写的战斗总结、工作计划和宿营报告等文书拿出来看,照着写。他下功夫学徐师长写的东西,研究徐师长写东西的风格,模仿他的笔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李聚奎亲自写的报告送到徐彦刚手里。开始徐不相信是李聚奎写的,待问清确实是李聚奎写的以后,又感到很惊讶!徐彦刚看到李聚奎写东西的风格和字体跟自己相似,知道李聚奎在向自己学习,而且进步这么快,心里喜滋滋的。可是第二天见到李聚奎时,却故意说:“送上来的报告我看了,不过,以后我要发现你以我的笔体和名义,为自己写提升报告,要军法从事。”

“哪会,哪会!学生认真向老师学习,是会尊重老师的。老师也会喜欢学生的。”两个人的幽默对话,引得他们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有了文化,李聚奎的脑子里的点子更多了,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对全团的工作抓得很紧,指挥战斗的能力也更强了。

蒋、冯、阎军阀混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兵力,向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任命伪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张辉攒为前线总指挥,纠集了近10万人的兵力。

红一方面军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动员群众支援红军打退敌人的进攻,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歼敌誓师动员大会。

李聚奎带领部队人场坐定后,往台上望去,台上两边的对联吸引了他,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李聚奎看完对联心想,过去听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今天写在这里,很明显是强调在反“围剿”中要大家灵活贯彻执行。李聚奎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他爱听别人讲历史上一些战将的用兵之道。他想起曹操说过:“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如“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善用兵者不拘泥法”。这些他都懂。他想在这次粉碎敌人进攻中,要很好地运用这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他参加大会受到最大的启发,也是最大的收获!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在龙冈战斗中,第9师在右翼,25团从左侧山梁攻击敌人。李聚奎则率领27团从两山之间向敌人进攻,由于受地形所限,不多会儿,两个团便混在一起了。战斗越打越激烈,伤亡也不断增多,25团团长王玉洪身负重伤,被抬了下去。25团政委叶汤平看到两个团混在了一起,有些乱阵了,立即找到李聚奎,说:“李团长,你就统一指挥两个团吧!情况危急,25团交给你了。”李聚奎指挥两个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很快就歼灭了张辉珊的一个支援团。

李聚奎接师部命令,率部攻击设在龙冈的敌人指挥部。部队正前进时,敌人孤注一掷,迎面扑来。李聚奎命令部队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不幸,敌人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穿了一个大洞,鲜血涌流不止。当他撕下衣服包扎伤口时,师长徐彦刚赶到了,立即派人把他抬了下去。

这次战斗结束后,27团干部不是伤就是亡,可见战斗进行得多么激烈,多么悲壮!

李聚奎伤愈归队后,仍任27团团长。率领部队参加反敌人的第二次、第三次“围剿”。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李聚奎调第8师任师长。

1932年1月,在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指导下,坚持攻打赣州,久攻不克,反处于敌军内外夹击中,处境十分危险,最后毛泽东发现了问题,下令撤出战斗,部队才脱离险境。

4月中旬,红一、五军团主力从赣南转向福建,李聚奎奉命率8师留在信丰、新田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6月间,红一、五军团回赣南休整,决定一军团撤销3 ,4两个军的军部,撤销红3军第8师、红4军第12师,保留7,9,10,11等四个师。李聚奎调红7师任师长。

1932年底,敌人正准备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已集结了近20个师的兵力。红一方面军决定北上攻打黄狮渡口和金溪,1933年1月1日,在黎川城召开了方面军北上誓师大会。在会上,李聚奎听说毛泽东早已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感到惊讶!困惑不解!

在敌人第四次“围剿”开始前,李聚奎由7师调任9师师长。部队频繁的整编,干部职务不断变动,说明部队不稳定和形势的严峻。

不出所料,1月底,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任命何应钦为“剿共”总司令,兵分左、中、右三路,向中共领导的中央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

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仍采用毛泽东关于诱敌深人、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将主力秘密转移到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昊村一带,待机歼敌。

李聚奎奉命率9师向大龙坪奔袭敌人。

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当李聚奎率部到达离大龙坪半公里处时,天空中的云雾已散,他用望远镜向大龙坪方向望去,看到一个穿雨衣的大腹便便像指挥官模样的人,其后有10多名随从人员,附近还有一匹马。李聚奎断定是敌师长李明带着的一伙人。李聚奎立即命令部队展开战斗队形,以快速的动作,向敌人包抄过去,机枪手也跟进。双方接触后,进行了激战,经过半个多小时战斗,敌人死伤惨重,还俘虏了一批敌人。

他是开国最后一位上将,没文化吃了亏,对子女唯一要求:好好学习

李聚奎站在路边,看着一队队垂头丧气的俘虏被红军战士押送后方,心中无比高兴。突然听到有人喊:“报告师长,我们抓到敌人一个大官。”

李聚奎闻声转过头一看,见几名红军战士正押着一个大腹便便的敌军官站在身后。他打量这个大胖子,正是刚才用望远镜看到的敌军官,便大声问:“你就是李明吧?”

“不,不,我是书记官。”那人有气无力地回答。正被押着路过的俘虏听到李明不敢暴露身份,还施诡计,便揭底说:“他就是李明。”

李聚奎厉声说:“李明,你放老实点。共产党的政策,你不是不知道。”

“知道,知道!本人就是李明。”李明连忙点头陪笑地交代。

李聚奎见李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伤势又较重,立即交代侦察参谋彭治明亲自押送,由俘虏兵抬着李明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这次战斗,红9师伤亡46人,歼敌52师师部及1个旅,俘虏敌师长以下3000余人。

在后来几次战斗中,李聚奎率领部队打得很艰苦,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他把经验和教训都看成是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