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联文化,一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文化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到如今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早就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我们过春节贴的春联,给老人祝寿写的寿联、还有为新婚之人献上的喜联等等。 汉字的博大精深,在对联中也能很好的体现,很多汉字读音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还有的汉字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也可以串联成一副对联。对联从最初的中规中矩,到如今已经有很多形式,比如谐音联、数字联、叠字联、拆字联、隐喻联、偏旁部首联等等,想要对好这些对联,其实并非易事。 有的人会说,对联有规律可循,一些固定的词组都有配套的对句,只要背下来就可以。比如看到“天”就对“地”,看到“雨”就对“风”,“春夏”和“秋冬”。诚然这种对法是符合规矩的,但是如果机械式地去对对联,就和对联文化的精神相违背。 对联的精神,其实全在于意境二个字上,如果只是停留在语法上,那将是对联的低级阶段。一副好的对联,通常都是言之有物,能给人启发或者感悟,甚至诙谐幽默的对联,不但能使人开怀大笑,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哲理。 所以说,对联文化不仅仅是对仗、平仄,其实拼的是文化底蕴。就好比大诗人写一首诗称赞雪的美丽,但是全诗却一字不提雪,这将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对联也是同样如此。 比如很多对联高手讽刺地主劣绅,但是整副对联却未见讥讽之语,但是细细品读却能看出讽刺和不满的情绪,这种高级的技巧被很多才子佳人所应用。 明朝年间,出了一个有名的才子,他的名字叫唐伯虎。唐伯虎因为科考舞弊案,他本人对朝廷和做官失去了信心,于是就开始游山玩水,写诗作赋,期间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山水字画,他的才华也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有一日唐伯虎应了朋友的邀请,参加一个诗社,诗社里都是一些当地的才子,他们聚集到一起谈天说地,借古喻今,有时候也互相吟诗答对,彼此增加感情,可以说是文学的圣地。 来到诗社当中,经过一番寒暄,众人才知道眼前之人是明代风流倜傥的大才子唐伯虎,一时间就热闹起来。此时正是中午时分,艳阳高照,小书童还特意切好了西瓜,拿到众人面前品尝。 这时候有一位才子就走到唐伯虎的身边,说:“久仰公子大名,如雷贯耳,今日想和公子讨教一副上联,不知道可有此意?”唐伯虎很擅长对联,于是就欣然应允,那位大才子看着众人吃西瓜的景象,于是就吟出了一个上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扔” 这副上联很有意思,首先对联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而且合情合理,又是即兴创作,想要对出下联可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唐伯虎一时间也犯了难,思索了好一会也没能对出合适的下联,就在他转身的一刻,刚好看到一个学子正在读《左传》,瞬间就来了灵感,于是便对出了精彩的下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这副对联有“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刚好和“东南西北”位置对应,而且下联也是即兴应对,十分工整,可以称得上是一副经典妙对。在场之人听到唐伯虎的这副对联,纷纷鼓掌叫好,众人更加敬佩唐伯虎的卓异才华,果然并不是浪得虚名。 一副好的对联,的确能让人心旷神怡,还有很多的趣味性。就拿唐伯虎的对联来说,可以说对得的恰到好处,如果反应不敏捷,肚子里没有点“墨水”,还真不一定能对出来。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
|